都安縣竹藤草芒編織業歷史悠久,淵遠流長。早年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訪問中國,就被都安地蘇巧奪天工的“蛋式”通帽所傾倒。上世紀90年代中期,都安確立走編織品牌興縣興鄉經濟發展戰略,引導行業走集約化產業化經營道路。全縣先后成立了藤王、潤發等19個編織品公司(廠家),以龍頭大戶帶動行業發展,促使行業從小手工作坊過渡到機械工業化經營,生產方式也形成了“市場+公司+工廠+農戶”的新模式。為了跟上“知識經濟”的時代步伐,1999年在政府部門的引導支持下,編織大戶莫家豐、韋昌英、韋昌榮等先后購置了電腦,率先接通國際互聯網。政府部門還派出專家深入指導培訓,使他們學會查找資料、收發郵件、設計圖紙、編制生產經營管理程序,逐一把“菜鳥”級別練就成了電腦高手。這年英國客商詹尼·格蘭特女士第一個從網上“走進”了地蘇,直接簽下編織訂單15萬元。
“網絡一開通,地球在手中!”駛上信息高速公路,農民編織大軍得益于國際編織潮流的洗禮,根據外國人的生活、習俗、用品等需求,不斷調整、翻新編織工藝。如今品種多樣、小巧玲瓏的竹、藤、草、芒、樹葉、木條、樹莖、樹皮、禾草為原料的編織工藝品,源源不斷地遠銷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電腦村依靠電子商務創造出口占經營總額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