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連接城鄉市場 讓農業插上信息化的騰飛之翼
來源:經濟日報 更新時間:2012-04-15
    前些天,記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隘洞鎮納坤村村口遇到正興致勃勃打手機的韓旭坡。他今年剛大專畢業,放棄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了闊別數年的家鄉。問他何以這樣選擇,他說他在眼下仍是“國家重點貧困地區”的納坤村看到了發展的希望———當年韓旭坡離開納坤去讀書時,這個有450戶人家,2300多口人的壯族山村,與外界聯系的惟一通道就是流經村邊的紅水河,農家生活的惟一來源就是種莊稼。如今一切都在改變:2003年,中國移動廣西公司在河對岸的山頂上架起了移動通信基站,一條“信息路”隨即開通。截至目前,納坤村已有500多人像小韓那樣用上了手機,信息的暢通讓村里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有些農產品甚至賣到了國外。

    其實,在今天的中國又何止一個納坤村,眾多地處偏僻的山寨鄉村,正靠農業信息化插上奔小康、奔現代化的騰飛之翼。

    通信架起信息高速路

    信息就是發展機遇。今年入秋以后,來自全國的150多家企業在廣西河池都安瑤族自治縣舉行了一場招聘會。大山深處的12000多個農家子弟通過手機短信獲得這一信息,從四面八方而來,趕上了這趟“勞務大集”,半天工夫就有1600多人簽下協議,踏上了打工的路。

    農業信息化的目的,正是要把同農村建設、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通過可靠的途徑與網絡,傳遞給偏居一隅的千家萬戶農民,使農民能夠充分利用據此得到的技術和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家生活水平和農村發展速度,其重要性不僅在于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更在于有助不斷開拓農村市場,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基于這一目的,1992年,農業部提出《加強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建設的總體構想》,拉開了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序幕;1994年,我國跨世紀的農業信息化工程————“金農工程”推出;2001年,“十五”農村市場信息行動計劃開始實施。

    經過10多年的建設,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效斐然。截至2004年底,各省、區、市的97%的地(市)、80%縣級農業部門都設立了信息管理和服務機構,67%的農業鄉鎮興辦了信息服務站,直接向農民傳遞信息的農村信息員更達17萬之眾。同時,農業信息采集與資源開發渠道也日趨完善。據悉,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基本覆蓋生產、市場、資源等重要農業領域的36條信息采集系統。

    曾經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的河池市市長楊才壽對這種日新月異的變化深有體會:他認為,信息扶貧是整體推進農村扶貧工程的新模式,現代通信技術的后發優勢,使邊遠地區的農民有可能與外部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去比肩追逐發展機遇。

    網絡連接城鄉大市場

    曾幾何時,對城里人說來,傳個消息只需撥幾個號碼,轉眼間便能解決,但在農村,尤其在西部農村,傳個消息往往要翻山越嶺跋涉好幾天。所以,要把廣闊的農村市場與以城市為樞紐的各個要素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顯然得靠日益發達的通信網絡。

    經過多年的長足進步后,城鄉通信事業的發展依然很不平衡。從全國范圍看,城市固定電話普及率已2.2倍于農村,一些貧困地區連一部電話都沒有的行政村還為數不少。曾有專家指出,我國城鄉間的通信差距明顯大于東西部的收入差距。

    現實差距就是發展潛力。針對這一現狀,信息產業部去年出臺了開展“村通工程”的有關政策,并要求六大基礎電信運營商以分片包干的形式解決近4萬“未通村”的通信問題。根據信息產業部“十五”規劃的要求,到今年底,我國通電話的行政村將達95%以上。

    有了“通路”,信息才能動起來,資源才能動起來,財富才能動起來,并且一齊在運動中實現增值。按照中國移動等行業骨干企業的戰略性部署,第一步,著重于普遍服務,解決農村地區群眾的通話問題;第二步,協同政府和其他企業,在網絡上搭建農業信息平臺,向廣大農民提供針對性強,且經濟、快捷的技術信息和農產品產銷信息等。

    盡管前景喜人,但有限的投入畢竟還制約著其實施效應的廣度與深度。而且,由于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和配套資金,久而久之,有些暫無盈利希望的“村通工程”也可能被相關上市企業視為一種負擔。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正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電腦走進萬千農家院

    有了信息,也有了“通路”,農民該如何獲取信息呢?媒介很多,有手機、固定電話、尋呼機,也有廣播、電視、報紙等等。其中,作為獲取信息重要途徑之一的電腦十分關鍵。

    農民需要電腦嗎?答案是肯定的。在張玉山看來,電腦也是一種“農機”,這位北京市密云縣古北口鎮河西村的村委書記,直觀地把電腦稱作“農業信息機”。

    前些天,張玉山盼來了城里免費贈送的“長風農村PC(電腦)”。高興之余,他盤算著如何用這臺電腦培訓更多的村民,讓他們全都學會使用方法,以便隨時從網上獲取信息,并能通過網絡向外界宣傳河西村,吸引更多的游客。根據對北京郊區10個區縣52個鄉村的500戶農民進行的抽樣調查,73%的農民目前迫切需要電腦。那么,什么樣的電腦才適合農村、適宜農民呢?張玉山回答了這個問題:

    首先,要便宜。其次,要好學。第三,要耐用。農民買PC機看中的就是實用,因此農村PC機應能滿足農家院里更多的家庭成員使用。這就要求農村PC得有很強的適應性,而且既要有農業信息軟件,還要有適合其子女學習生活之用的學習軟件、游戲軟件等。事實上,作為農業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村電腦市場,及其無比巨大的潛在容量和開發空間,已經得到業內眾多企業的廣泛關注。

    盡管農業信息化正在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上快速推進,但仍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業內專家分析,我國農業信息化整體水平亟須提高,目前尚缺乏全面規劃,研發、應用與發展在地區間也不平衡,尤其是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廣方面還有諸多難題期待破解。因此,要進一步加強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的研究,繼續探索適合國情、效果更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

    為進一步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農業部、信息產業部、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等部門已決定于9月22日至23日在京召開“2005中國信息化推進大會”,共商農業信息化發展大計。只要我們不懈努力,銳意進取,相信因以往多年“信息貧困”造成的城鄉“數字鴻溝”終將逐步彌合,農業一定能插上信息化的騰飛之翼。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