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檢:全面推進大通關進程
來源: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更新時間:2008-03-14

2004.01.15  中國計算機用戶

  回顧2003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圍繞建設電子檢驗檢疫,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的目標,積極推進信息化應用創新和檢驗檢疫監管改革創新,在提速、減負、增效、嚴密監管四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中國電子檢驗檢疫已初具規模,基本實現了從企業申報、檢驗檢疫監管到通關放行全過程的電子化。

  電子檢驗檢疫是國家電子政務12個重點信息系統之一“金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8年開始建設以來,國家質檢總局累計投資6億多元,建立了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35個直屬檢驗檢疫局的廣域網,直屬局和440個分支機構基本實現了電子檢驗檢疫,直接聯網的進出口企業達4萬家,部分單位與海關和口岸相關部門實現了互聯互通。

  企業申報電子化,實現了企業足不出戶就可通過網絡進行申報。至今,檢驗檢疫業務電子申報量已超過80%。2003年1~6月,全國檢驗檢疫機構受理申報580萬批,其中電子申報511萬批,占總業務量的88%。2003年還建成了電子檢驗檢疫業務網站,為企業提供“一網”式服務。

  在電子監管方面,國家質檢總局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涉及安全、衛生、健康、環保和反欺詐方面。對出口貨物推行源頭管理、過程檢驗、型式試驗、抽批檢驗等全新的監管模式;同時,對進口貨物實施提前報檢,集中審核,快速查驗,實貨放行,初步實現了電子監管。2003年上半年,全國檢驗檢疫部門共實施電子監管80多萬批。電子化管理使通關流程工作周期平均縮短了三分之二。

  為推進電子放行,檢驗檢疫系統還加快了電子通關、電子轉單和企業“綠色通道”制度的實施。從2003年1月1日起,電子通關范圍已由最初的上海、山東擴大到包括廣東、深圳在內的13個直屬局和對應的17個海關。2003年1~6月,全國檢驗檢疫系統共對23萬批貨物實施了電子通關,實施電子轉單84萬批,轉單率達95%以上。

   “大通關”制度的實施給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插上了翅膀,同時也對檢驗檢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對此,質檢總局以信息化為手段,推進工作模式轉變,在大力推進“三電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又投資建設新的電子申報、電子轉單、電子簽證業務平臺,對原有的CIQ2000系統進行全面升級,全面推進“大通關”進程。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