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合肥晚報 更新時間:2009-05-27
(1)內容要有新聞價值,而不是泛泛的宣傳資料。發放新聞稿的目的雖然是宣傳自己,但稿件宜盡量減少或避免宣傳味。
(2)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后果等一些基本要素,并在最顯著的段落中寫入最需要讓記者了解的內容。
(3)要力求簡潔明了,直切主題,減少套話和空話。發布一條新聞,一般寫一兩頁紙就夠了。
(4)新聞稿的事實要求準確,經得住記者的挑剔,內容不浮夸。
(5)注意政策。不能與中央政策相違背。
(6) 遣詞用句要有吸引力。關于這個問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史安斌曾在講課中舉過一個例子:
美國賓州政府要出臺一個《網絡隱私保護法案》,事先弄了一份新聞宣傳提綱。提綱開頭是這樣寫的:“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網絡安全保護法案》的一些情況。”史安斌教授認為這樣說太直白,引起不了聽眾的注意力。他認為應改為:大家在上網購物時一定擔心過自己的信用卡會不會被盜用,這才有了現在這個《網絡隱私保護方案》。這樣能從聽眾親身體驗入手,喚起注意。或者改為:你愿意讓一個陌生人把你的信用記錄從頭到尾看一遍嗎?作為政府職員,我們更擔心州政府的預算報表被人竄改。因此,有必要出臺這個《網絡隱私保護方案》。他認為這樣用提問的方式開場,容易吸引觀眾注意力;而且還能由個人體驗引申到政府工作。
上述幾點,主要是著眼于新聞稿能引起記者注意,取得效果。如果一條新聞稿到達編輯和記者的手里,一下吸引了記者,他一定要看并可能采用;如果稿件沒有開門見山,盡管稿件里面有新聞內容,記者也不會耐下心來去研究,那么稿件將面臨被扔進紙簍的危險;如果稿件內容有誤或有水分,記者便可能去炒作與稿件有關的負面新聞。新聞稿的發送,可以給每一家新聞機構,爭取廣種薄收;也可選擇信息要傳達到的特定國家和地區的新聞機構;有時只送給精心挑選的個別新聞機構。無論何種方式,都應注意時效問題,遲到的新聞稿即使在“過去”有新聞價值,也會被記者拋棄。因為是新聞稿,比較簡明扼要,因此記者可能回過頭來咨詢更詳細的情況,作深入報道,這樣就可以進一步向記者提供有關的背景資料和觀點,甚至可以接受記者的單獨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