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在三年前,航嘉的運營管理曾碰到了很大的障礙。2002年初,航嘉趁著市場的良好機遇進行了生產線擴大,生產的產品也從原來單一的PC電源,擴充到了通訊電源、手機充電器和筆記本的適配器。規模擴大了,產品也豐富了,但航嘉用來作為生產運營管理的信息系統仍然是較早自行開發的一套小型MRPII軟件。面對更復雜的物料需求計算和更快的應對市場變化要求,這套日益緩慢、不堪重負的MRPII系統成為公司發展的瓶頸。然而要一下子改變跟著公司發展不斷開發的這套系統,卻并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就在航嘉咨訊總監朱云風為系統問題一籌莫展的時候,一起意外事件徹底改變了航嘉的信息化處境。2002年夏天,當航嘉首次進入國際市場時,有一位法國客商帶著疑慮問航嘉總裁羅文華,“你們自己研發的ERP系統能夠保證產品的生產質量嗎”?而在法國,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廠商都有一套知名ERP系統以保證其產品的可追溯性。這個提問使得羅文華下定決心要拿下一個國際領先的ERP系統給這些客戶和合作伙伴看看,“航嘉的產品生產絕對符合國際標準”。
每當朱云風說起這件事,還是不由慶幸,如果當初不能當機立斷上馬新的ERP系統,企業的擴張和國際化戰略可能還要再推遲幾年。盡管,航嘉當時的ERP系統實施也并非一帆風順。
選型難題
“最早選型的時候,我心里還是比較偏向使用SAP”,朱云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可朱云風也明白,SAP雖然功能很好,但價格偏高,對于航嘉這樣的民營中小企業來說,R/3到底能帶來多大回報暫且不提,但為實施所付出的代價卻一定會讓企業短期內無法承受,所謂“十歲兒童舞千斤大錘”的道理就是如此。
有過這樣一番比較之后,在第二輪選型中,QAD公司的產品不由引起了朱云風的注意。專門服務于世界中小企業的QAD系統,其各項綜合指標都比較適合航嘉,特別是QAD在電子行業有著多年的行業解決方案和樣板案例,而這正是航嘉所希望的。
“上ERP要快!不能耽誤公司的戰略調整。”羅文華以不容質疑的態度給上馬QAD拍了板。朱云風當然能夠體會自己這位多年領導和朋友的心情,他以自己在ERP行業十幾年的摸爬滾打經驗立下了軍令狀。
實施困局
然而實施過程之艱難,還是超出了朱云風的預料。
“我們剛剛制訂好實施計劃和方案,一個難題便蹦了出來”,原來2003年7月,項目開始后不久,航嘉由于戰略需要調整了公司架構,由分廠式管理變成了事業部管理。這一下,所有的實施計劃不得不重新制訂。出于對新架構穩定需要的慎重考慮,朱云風決定先拿一個事業部來試點。“當時正是深圳最熱的時候,項目組成員幾乎是通宵達旦守在系統旁,那份辛苦就別提了”,說起那段日子,朱云風仍記憶猶新。
10月份,一期項目如期上線。開始情況不錯,但用著用著,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發生了。“公司原來的業務中存在一些特殊處理,比如有供應商在供貨時還未定價,原則上這樣公司不同意收貨,可實際業務中急用的情況總避免不了;但我們在方案中沒有給這種情況留處理辦法,所以在新系統中就產生了斷點。結果一些員工便開始拋開系統收發貨,數據發生了混亂。” 朱云風后來分析,除了自己對業務的改變抱以太過理想的期望之外,數據混亂的最重要原因是在一期項目上線之前,他沒有下定決心停掉老系統。而恰恰是由于老系統不斷在并行,最終導致新系統數據越來越不被信任,最后被迫停掉。
那段時間朱云風急得頭發一直在掉,人也瘦了十幾斤。新系統初戰告負,公司又只上了一個事業部做試點,老系統還在維護,下一步該怎么辦?QAD的實施顧問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從哪里跌倒我們還得從哪里爬起來。”正巧2004年4月航嘉再次面對市場調整了業務模式,由事業部轉變為四大中心制,于是朱云風吸取一期經驗,和QAD顧問一起對公司做了全盤規劃,并徹底停掉了老系統。這一次,系統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項目終于成功上線。
“QAD的產品較易實施,同時比較靈活,可以較好滿足公司變化的需求。”朱云風如此評價。
核心改善
朱云風給ERP成功定義了幾個必備的條件。首先是要有相應的人才。這些人才需要既懂IT技術,又要懂管理和業務,在系統實施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他們可以站在管理的角度來理解和解釋系統的流程,另一方面又可以用IT技術的角度來優化現有的業務流程。其次是要具備足夠的項目執行力度。執行力是一個項目成功的關鍵,在項目的前期規劃階段,業務藍圖可以做得非常完美,但如果缺乏一個執行力強的團隊去執行,結果還是一張無用的廢紙。執行力還表現在項目上線后的持繼優化和改善方面。最后,要有持續對系統及業務的理解和挖掘,這樣才能使系統發揮出更大的效益。
“必須對系統持續改進,否則ERP項目就一定會失敗。”電源市場復雜多變,如何使IT系統充分支持公司應對市場需求,這是朱云風最關心的。利用QAD的二次開發平臺,朱云風帶領自己的團隊完成了上百項個性開發。和許多CIO不同,朱云風非常贊同使用二次開發,他認為商品化的ERP功能雖然能解決大多數的企業需要,但一般無法滿足企業的管理特色,而這個特色往往正是企業區別于其他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力,這就需要二次開發。
朱云風給記者舉了個例子。航嘉為了能夠最快速滿足市場報價需要,對每個產品要求有三個成本值,一個最優配置成本,一個最低成本,還有一個中間成本,這是傳統MRPII系統運算所難以滿足的,而朱云風用二次開發解決了這個難題。這不僅在技術上解決了困難,而且還終止了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打了多年的“成本仗”。“這些特色是我們航嘉的核心競爭力”,朱云風對此確實很滿意。
在朱云風的名片上,除了航嘉資訊服務部總監之外,還印著幾個小字——“QAD戰略合作伙伴”。原來航嘉項目的實施使雙方加深了認識,更使航嘉的資訊服務部名氣在圈中不脛而走,朱云風也搖身變成了QAD的“金牌代理”。
隨著系統日趨穩定,最近朱云風又開始忙起了整合,他要把航嘉所有的IT系統整合到一個平臺上運行,這對他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我們老板還是不滿意呢”,朱云風笑著告訴記者。也許,航嘉的信息化之路正是通過這些不斷地自我挑戰一步步走到今天,為他們的國際化戰略打下了夯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