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我省對外貿易沉著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通過管理創新、體制創新、服務創新,努力實現對外貿易管理和服務再上新臺階。 一、管理創新,積極調整管理方式。一是率先設立進出口發證機構。在全國率先設立面向廣大企業的辦證機構——“省進出口許可證事務中心”。通過逐步完善工作規范,嚴格執行行風監督制、崗位責任制、首問負責制等10多項工作制度,辦證機構運行模式取得成功。進出口企業得到優質高效服務的同時,政府部門順利實現政策管理和具體操作相分離。二是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逐步完善網上政務,向社會公開各類配額年度分配方案和進出口統計數據。強化電子政務建設,許可證簽發和管理實現電子化、網絡化,在全國首創自主開發紡織品被動配額管理、查詢及網上申領等應用軟件。三是積極簡政放權。經商務部批準,分階段提前授權各市開展進出口資格登記、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下放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證書部分簽發工作;下放紡織品被動配額出口許可證海關聯簽發工作;授權符合條件縣(市)外經貿局、開發區管委會開展加工貿易業務審批。 二、體制創新,啟動新一輪外貿體制改革。一是逐步建立外貿政策促進體系。各級政府部門在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出口品牌建設、促進民營經濟國際化、加快農產品出口、出口信用保險貼息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全省范圍內形成了支持外貿發展的政策氛圍。二是適時確立“分類指導”方針。對不同類型的外貿企業制定相應政策和激勵措施,幫助中小型外貿企業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指導大型外經貿企業集團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大做強”。三是創建私營外貿企業創業園。爭取外貿準入門檻提前降低,創建私營外貿企業創業園,為私營企業搶得發展先機,強化創業園孵化作用,有效地推動入園企業加快啟動和發展外貿業務,在較短時間內培育了一批私營外貿企業。 三、服務創新,創造良好的對外貿易環境。一是創建江蘇省對外貿易信息平臺。加大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力度,做好紡織品出口、主要進出口商品運行情況、農產品進出口、出口品牌建設、區域貿易、進出口管理動態等方面的信息發布工作,加強對企業的宏觀指導、信息咨詢和外貿預警。二是不斷改進服務手段。推行全天候發證,提供寄送證、預約服務,開辟“綠色通道”;簡化關稅配額再申請、出國貿易小組的審批程序;設立咨詢投訴熱線,主動接受企業監督;向各類企業宣講對外貿易管理政策,對新獲權企業開展業務培訓,探索新型培訓方式,制作網絡培訓視頻,加大對企業的培訓力度。三是加強政府部門間的合作。與海關、商檢、質檢、工商、科技、農林等部門密切配合,在推進出口品牌建設,保護自主知識產權,規范對外貿易經營秩序,加強加工貿易監管,推動農產品出口,應對貿易壁壘等方面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擴大出口的合力。四是推動外貿中介服務體系建設。與省工商聯加強合作,共同成立省小型進出口企業商會,為面廣量大的小型外貿企業提供指導和服務。在全省率先改革行業協會,按照市場化運作程序重新整合外經貿專業協會職能,成立江蘇省進出口商會,標志我省對外貿易中介服務體系開始建立,逐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