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漢沽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思考
來源:天津日報 更新時間:2012-04-14
明確發展定位創新思路舉措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衛星城
———漢沽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思考
 
  

  中共漢沽區委書記張繼和

  黨中央、國務院把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為漢沽的開發開放創造了更大更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市委八屆八次全會對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為我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八屆九次全會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對加快天津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八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牢牢把握“站在新起點、再創新優勢、實現新跨越”的要求,我們結合漢沽的實際,謀劃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即:到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實現100億元,年均增長20%,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年均增長16%。經過努力,全面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區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海洋經濟特色鮮明,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舒適美好,建成社會和諧、環境宜居的新城區。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準確認識漢沽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問題的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思考和研究,緊緊抓住關系全局的主要突出問題,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使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立足大局,明確定位,著力打造

  新的城市空間和產業布局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站在區域全局的高度,科學界定自身的發展定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依據濱海新區發展規劃,結合漢沽區位、資源、產業的特點,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努力建設海濱休閑旅游區、海洋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區、沿海都市型農業觀光區,建成社會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海衛星城。以此定位為引領和主攻方向,漢沽堅持以薊運河為軸,東擴西進;重心南移,擁海發展,以沿海岸線及腹地為新一輪開發的戰略重點,著力打造新的空間布局優勢,形成“兩區、兩城鎮”的城市空間格局和“四區兩帶”的產業布局,使之成為輻射帶動全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點和龍頭,促進產業集中、產業集群和產業延伸、產業擴充。

  在空間規劃布局上,按照優化城鎮體系、集中產業布局、創造良好生態、適宜人居、合理開發利用海岸線的原則,加大空間和產業調整力度,構建科學合理、功能銜接、有利于體現聚集效應、發揮綜合優勢的布局體系,構筑“兩區、兩城鎮”的城市空間格局。一是改造提升漢沽城區功能和檔次。對現有城區進行改造和適度擴展,提升載體功能,完善城市設施,建成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要素集聚、市場繁榮、交通便捷的區域行政、文化、商貿、居住中心。二是規劃建設臨海生態新區。與泰達北擴相融合,建設休閑旅游宜居新家園。利用自然水系,恢復濕地生態,建設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的海濱旅游和現代商務居住區。三是打造特色城鎮。以茶淀鎮、楊家泊鎮為基礎,依托葡萄種植、水產養殖的產業特色和城鎮功能優勢,建設分布于城區兩翼、服務于城區和海濱休閑旅游區的特色城鎮。

  在產業規劃布局上,以海洋經濟為主導,按照游、工、漁(農)的產業發展重點,從城區到城郊梯次構建新型產業布局,即中心城區現代服務業和城市型工業相對集中,東南部沿海地區休閑旅游業和海洋產業、新興產業聚集分布,城區外圍沿海都市觀光型農業擁城銜接,使優勢產業與重點功能區相互融合。以沿海開發為重點,規劃形成“四區兩帶”的產業布局。“四區”即:以天津國際游樂港、世界級品牌主題公園為核心,以濱海風情旅游為特色,構建國際化、生態型海濱休閑旅游區;以泰達北區工業區開發建設為契機,以現有工業為基礎,以資源綜合利用為方向,以高新技術、精細化工和新興產業為主導,構建綠色精細化工及海洋產業區;以天津北疆電廠、海水淡化、風力發電和中水利用等項目為依托,構建新興清潔產業聚集的循環經濟示范區;以環渤海中心漁港為載體,集休閑旅游觀光、名貴海珍產品養殖、海產品捕撈、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體,構建水產品集散中心漁港區。“兩帶”即:依托“茶淀牌”玫瑰香葡萄品牌優勢和以現有水產養殖區為基礎,建設果品種植加工和水產品養殖加工發展帶。

  遠近結合,統籌協調,牢牢把握

  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

  實現“十一五”時期的奮斗目標,漢沽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突出重點,統籌推進,著力解決好事關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是大力推進擴大開放。近年來,我們結合本區實際,把擴大開放、借力求強作為加快發展、追趕跨越的基本途徑和必由之路,有效地推動了全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通過開放開發,我們一舉破解了危陋平房改造的難題,引進了一批關系漢沽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今后五年漢沽仍處于打基礎、蓄能量、增后勁的艱苦創業時期,將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十一五”期間,全區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年均增長15%,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5%以上。發展開放型經濟。進一步發揮對外開放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完善招商協調機制,強化引資措施,優化投資環境,提升招商形象,把更多的資金、項目和人才引進來,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層次和水平。拓展招商領域。圍繞沿海“四區兩帶”建設,抓好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重點對象的招商引資。發揮泰達北區利用外資的龍頭作用,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參與資源開發和景區景點建設,并使其成為外資密集、內外結合、帶動力強的經濟增長區域。進一步推進商貿、旅游、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對外開放。抓好招商載體建設。以企業和項目招商為核心,以園區、產權招商為重點,著力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大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不斷強化招商引資的基礎工作和招商載體建設,特別是在老企業拆遷改造和農村小城鎮建設中,更加注重集約利用土地;通過實施圍海造地和鹽業生產工藝改造,不斷擴充發展用地,充分利用現有地緣、資源優勢,全面打造對外開放平臺。壯大出口主體。支持各類企業自營出口,調整結構,不斷提高出口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發展境外加工貿易、服務貿易和勞務合作,以及對外承包工程。支持企業積極參與跨區域經濟合作,在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不斷創新合作方式,形成優勢互補。

  二是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漢沽堅持游、工、漁(農)發展次序和格局為方向,以沿海開發建設為重點,提升現有存量,打造新的產業優勢。堅持旅游興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到“十一五”末全區服務業增加值達到40.5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40.5%。突出抓好天津國際游樂港和主題公園游樂區、沿海旅游和漁港旅游觀光帶、薊運河兩側休閑景觀帶、濕地保護與營城湖休閑度假區、龍海國際鄉村俱樂部等大型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高標準建設環渤海中心漁港,擴建濱海水產品交易中心。鞏固提升現代商貿服務業,重點建設以新開中路為軸心的中心商貿服務區,堅持工業強區,構筑現代工業新格局。重點開發建設“兩區”(泰達北區工業區、循環經濟示范區)、“四園”(營城工業園、城區北部加工工業園,以及茶淀鎮和楊家泊鎮工業園),培育形成“六大主導產業”(精細化工、輕工紡織、機械加工、工程塑料、能源環保材料、旅游產品加工)。到“十一五”末全區第二產業增加值要達到55億元,占全區生產總值的55%。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以北疆電廠建設為核心,不斷擴大輻射范圍。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重點抓好葡萄標準化種植和水產品工廠化養殖,培育和引進名、特、優、新品種,加大設施投入,擴大種養規模。葡萄反季節品種達到30%,保險儲藏能力2萬噸以上;水產工廠化養殖規模超過10萬立方水體,年出口量超過1萬噸。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根據城鎮發展規劃,穩步推進撤鎮建街、撤村并點工作,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和城區轉移。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增加對農村社會各項事業的投入。

  三是大力推進深化改革和自主創新。加速體制創新,把體制創新作為增強城市活力,搶抓歷史性機遇的關鍵環節來抓,以開放促進企業深化改革,通過引進一批戰略性投資者,實現機制嫁接創新;從完善落實政策、優化環境入手,引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加快城建城管等重點領域經營性事業單位轉機換制步伐,積極探索區域核心功能區輻射帶動和聯作互動的有效機制;加快行政管理、財政、稅收、投資融資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實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推進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加快培養高素質的農民和產業工人,著力培養和引進適用的專業技術人才。圍繞建設創新型城市,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促進成果轉化的科技服務體系,有效整合區內科技資源,借助區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優勢,構建開放式產學研體系,經過五年的努力,使科技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

  四是大力推進和諧漢沽建設。在堅定不移地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毫不放松地抓好社會發展,把解決人民群眾最迫切、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著力點,集中財力、物力、人力解決涉及民生的緊迫問題和根本問題。加強就業指導和培訓,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實施再就業援助,“十一五”期間,就業再就業人數達到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健全完善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險制度,逐步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覆蓋面,到2010年,城鎮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8%,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達98%,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5%。加強和諧社區建設,倡導人與人和睦相處,夯實和諧社會的基礎。加強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和應急管理工作,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建平安漢沽。加大安全生產執法力度和責任追究力度,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有效調處社會矛盾,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實施

  加快發展的新舉措

  實現“十一五”時期的奮斗目標,漢沽堅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加快發展的全過程,全面客觀、辯證歷史地考量一切謀劃和決策,堅持思路上與時俱進、工作上持之以恒,創新完善實施“四個第一”的工作舉措。

  一是抓開放,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前提。適應形勢和任務的需要,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思想必須要有新的解放。漢沽始終把推動思想解放貫穿于全區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在擴大開放上大力倡導“投資者是上帝、引薦者是功臣”的理念,通過借力求強、借智發展,形成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格局;在工作標準上大力倡導“自我加壓、奮勇爭先”的理念,加速向既定的目標邁進;在把握機遇上大力倡導“不爭不搶是庸人、錯過機遇是罪人”的理念,不斷增強危機感和責任感;在開發建設上大力倡導“發展為要、環保為先”的理念,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區域發展上大力倡導“貼緊跟進、融入共進”的理念,強化服從服務于全局的意識,主動自覺地站在新區大局的高度,不斷審視自身的思路和舉措。以思想解放的先發之機,催生搶抓機遇的致先之招,謀求追趕跨越的爭先之勢,推動全區各行各業、各條戰線深入開展創新活動,以新的思路舉措貼緊跟上,形成工作與發展的合力。

  二是抓項目,把爭取資金、加大投入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任務。項目建設是加快結構調整、增強經濟實力的生命線,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十一五”期間,漢沽在加快推進現有重大項目建設的同時,繼續謀劃一批帶動作用大、輻射能力強、環保指標優的高水平項目。既要注重選大取優,又要高度重視親水性的特征,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既要重視經濟項目開發,又要重視社會事業項目投入,重點構筑旅游項目支撐體系、工業項目支撐體系、農業項目支撐體系、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支撐體系和社會事業項目支撐體系“五大項目支撐體系”,求取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大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是抓環境,把構筑載體、打造平臺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要素。漢沽緊緊抓住制約發展的關鍵環節,堅持基礎設施先行戰略,加強城市環境建設,打造發展硬件,為對外開放、加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十五”期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9.2億元,新建改造了一批城市道路、公路、橋梁工程。今后一個時期,將在五個方面求取新的突破。在交通網絡建設方面,重點搞好津漢高速公路、國道112線高速公路等一批路橋工程建設,加快形成與濱海新區發展相協調,與國家路網整體相連,快速路、輕軌、城際鐵路貫通,便捷暢達的現代交通體系;改造和完善城市道路,提升城市載體功能。在能源建設方面,重點建設北疆電廠,規劃建設8個電源站點,積極開發風能利用項目建設;以天然氣入漢為主導氣源,推廣清潔能源。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加快基礎通信能力規劃與建設,穩步推進三網融合,充分利用寬帶接入技術實現光纖到辦公樓、小區和路邊;完善電子政務專網、政務信息資源平臺以及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建設漢沽三農專網和數據庫系統。在水源建設方面,重點擴建漢沽水廠,達到10萬立方米/日的能力;新建營城水廠,規模達到15萬立方米/日;結合海水淡化項目,大力推廣海水淡化水源的直接利用;建設污水處理廠中水廠。在市容環境建設方面,以新開路改造整修和東風路開發為重點,塑造城市中心線,以入區主要路段為重點,美化城市迎賓線;加強城市綠化、美化、燈光建設和管理,努力建設國家衛生示范區。

  四是抓保證,把引進人才、建好隊伍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抉擇。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培養、引進和用好人才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切實抓好。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緊密結合漢沽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大力培養富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建立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到2010年,區屬人才總量達到1.57萬人左右,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占人才總量的40%以上,各層次、各專業人才分布更趨合理,初步建立起一支門類齊全的人才隊伍。不斷創新機制,建立和實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保障的新機制,實現人才資源的整體開發與合理配置,建立人才激勵、競爭和淘汰機制,為各類人才特別是優秀年輕人才創新、創業和發揮才能創造條件。繼續實施“131”人才工程和“351”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工程。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重點引進、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領導人才和現代化建設急需的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形成一支數量相對充足,結構相對合理,門類比較齊全的人才隊伍。擴大和完善人才市場,加快人才信息化建設,開辟引進高層人才的“綠色通道”,努力創造引進人才的良好環境。利用人才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加大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完善人才信息庫建設,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搞好人才儲備。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