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主創新走通“華山天險一條路”
紹興推動經濟從制造型向創新型提升
進入3月,紹興經濟發展又添上一對強勁的引擎: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在成功運作染整開發中心短短2個多月后,決定將北京的紡織新材料實驗室也整體搬遷到紹興,并開工建設國內最大的紡織新材料中試基地;國家級生產力促進示范中心——紹興輕紡科技中心謀劃投資1.8億元,籌建浙江省紡織工業研究院……
兩大區域創新平臺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背后,是紹興市加快推動經濟從制造型向創新型提升的大趨勢。紹興市委書記王永昌多次疾呼:在經歷了原始積累的“起飛前”階段和規模擴張的“初級發展”階段后,紹興廣大企業要盡快轉入“現代發展”階段,即靠科技進步、自主創新來克服先發優勢弱化、發展空間受限、要素資源供給制約等不利因素,走通“華山天險一條路”。
以最具紹興特色的紡織業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倒逼”機制下,正經歷著一場“高端革命”。化纖制造,由飽和的常規用絲向工業絲、玻璃絲、特種絲延伸;聚酯生產向小批量多品種轉變;面料制造向附加值更高的產業用、家紡用布和功能面料拓展。紹興古纖道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當地最小的化纖企業,然而其生產的特種工業纖維絲每根能吊起8公斤的鉛球,承重力是普通民用纖維的2倍,人工草坪、汽車安全帶、大型體育館頂棚等都用得到它,每噸比普通民用纖維至少多賺4500元。瞄準火爆的市場,今年7月其二期工程投產后,它將成為全球單體最大的滌綸工業絲制造商。
制造業的信息化改造是傳統企業向創新型企業裂變的催化劑。作為T恤、羊毛衫生產大省,浙江所有高端產品制造都被進口橫機壟斷,而浙江虎王數控科技即將自主研發成功的橫機“控制柜”,能使國產橫機在“換心”后,不但性能趕得上售價40多萬元的進口機,而且控制柜上預留的通訊接口還能使所有機器連接工廠電腦主機,幫助管理技術人員采集生產現場信息并進行花型設計遙控編程,從而實現紡織流程的信息化。
環保、生物醫藥、微電子元器件、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推動著紹興產業結構優化。目前,全市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達105家,占全省的28.7%。值得關注的是,一批傳統行業正加快“騰籠換鳥”,介入高新產業,如“浙江玻璃”繼開發出超薄玻璃后,又開始研發液晶玻璃基礎材料,中成建設、華聯建設、龍華建設等建筑企業則紛紛進軍有機硅、高性能保溫材料、光能電池板等領域。
一家原為紹興房產建筑企業、現名為“向日光科”的公司,利用《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僅花了約1年時間就成為中國第二大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其產品陰天、下雪天也能發電,在歐盟市場供不應求。
產學研結合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是大量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型企業的天然盟友。中小企業設計力量薄弱,往往靠跟蹤仿制、剪板分析,捕捉面料信息。紹興輕紡科技中心今年起為會員企業特派設計師團隊,提供原創設計、設備調試等全套服務,而3月該中心和意大利老牌面料企業即將共同出資成立的設計公司,又將徹底改變當地面料信息普遍滯后歐洲流行趨勢的局面。一家一戶難以攻關的關鍵共性技術也在加快破解,成立才3個多月的浙江大學紹興技術轉移中心目前已就化纖企業污水排放氣體污染、從滌綸布企業污水中處理回收PTA、氨綸生產控制系統的開發等一批難題找到了對應的研究機構。
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張金如表示,依托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紹興定下了到2007年科技進步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的目標,并力爭經過3到5年的培育發展,全市科技型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例達到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