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有賴于自主創新重點跨越
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風起云涌,科技創新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不僅直接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而且成為標識一個地方和國家綜合實力與國際地位的顯示器。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未來15年,我國將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我們知道,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導的科學技術,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的安全有著決定性的支撐力,只有不斷提升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發的綜合實力,只有不斷地取得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才能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鄭州市抓住全市上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發展機遇,緊緊把住科技進步與創新這一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強力杠桿,不斷拓展城市承接境內外產業與資本轉移的戰略空間,努力把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十五”期間,鄭州市把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優化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全方位激發全市科技創新精神,全方位激活各類創新要素,不斷完善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自主創新的發展鏈條上,構建自主創新型社會,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競相涌流。
科學技術的創新能力
有賴于科技資源的優化整合
科技投入支撐科技創新工程
“十五”期間,鄭州市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1.1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1年至2005年,全市累計投入科技三項經費近三億元,在改善科技創新環境、提升城市對于科技創新的功能性承載力的同時,重點支持了“2662”和“5212”科技創新計劃的實施,攻克了一批與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關鍵技術,開發了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產品,全面提升了傳統優勢產業,有效地帶動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技術創新機制建設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建設。
新型科技創新載體支撐科技綜合實力
5年來,鄭州市取得各類科技成果670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和先進水平的95項、國內領先和先進水平的465項,并有368項獲鄭州市科技進步獎、106項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十五”期間,鄭州市被確定為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建設重點城市、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區域試點城市和河南省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市,并于2001-2004年連續兩次跨入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的行列。
2004年,鄭州市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占全省一等獎總數的37.5%,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2005年,全市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0%,比2001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
目前,鄭州市擁有市級以上科研機構190余家,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4萬余人、在鄭兩院院士9名、受聘客座兩院院士32名;擁有國家“863”計劃轉化基地1個,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1個,國家高新技術創業孵化中心3個,國家、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78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2個。
科技專利示范企業、科技專利示范園區與科技專利示范鄉鎮支撐原始性創新
“十五”期間,鄭州市專利申請量累計達8050件,獲授權專利5300件,專利技術產值累計達80億元,利稅近8億元。其中,2005年,專利申請量為2645件,專利授權為1320件,專利技術實施率達到了31%,專利技術新增產值和利稅分別為17億元和10億元。鄭州市專利執法專項行動工作,受到了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督查組的高度評價。
自主研發機構與產學研聯合體支撐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目前,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的80%均建立起了自己的技術研發機構,并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試驗示范基地;全市80%以上的企業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企業成為技術研發主體、科技投入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格局正在快速形成。
科技自主創新成果
有賴于科技創新的軟環境
政策供給優勢產生洼地效應
鄭州市相繼出臺了《鄭州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鄭州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等地方性法規與規章,相繼出臺了《中共鄭州市委、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決定》、《中共鄭州市委、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鄭州市技術創新發展規劃(2001-2010)》、《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扶持高新技術重點企業發展的意見》、《鄭州市縣(市)區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實施細則》等政策性文件,科技創新環境催生科技成果效應日益凸顯。
科技創新達成全民共識
“十五”期間,鄭州市實施了以“立足科技、服務百姓”為主題的科技進社區、科技進校園、科技進村戶工程,組織開展科技活動周、科學家與中學生面對面、科普大篷車、全國第十七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鄭州科技聚焦、第四屆鄭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多媒體交叉式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建立了以宣傳科技政策、增強科技意識、普及科學知識、提供科技信息服務為主線的鄭州科技港、鄭州農業科技港、鄭州星火計劃網等科技網站,組建了以鄭州市科技館、鄭州市博物館為主要依托的各類科技教育場館,使以企業、機關、學校、社區等為橋梁與紐帶的科普活動呈現出了系列化、主題化、群眾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態勢,使“科技就在你身邊”的持久效應得以浸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政府服務職能活化為“你的要求就是我的職責”
在鄭州市開展的以“為納稅人服務”為核心、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為主導、覆蓋全市政府職能部門和主要行業部門的行風評議活動中,鄭州市科技局切實將強化科技服務意識、優化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環境作為中心工作來抓,分別建立了與院士、與高層次專家的科技聯系制度以及為企業服務、為駐鄭科研院所與大專院校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等量化式服務制度,構建起了以科技辦事大廳為載體、以提高科技服務透明度與辦事效率為重心、以實現科技服務產出最大化為目標的“你的要求就是我的職責”的科技一條龍服務體系。
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
有賴于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城市經濟新的增長極
“十五”期間,鄭州市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與制藥、光機電一體化等為主導的特色型高新技術產業。5年來,全市被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有1291項,占全省的36%。2005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工業總產值542億元,比2001年增長了290%,比2004年增長37.8%;實現高新技術工業增加值157億元,比2001年增長了318%,比2004年增長48.3%。目前,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781家,占全省的45%;擁有銷售收入超億元以上的企業42家,其中超5億元19家、超10億元8家。
產業集群與企業集群彰顯產業鏈帶與配套功能
“十五”期間,鄭州市構筑起了以河南科技市場為主體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構筑起了以鞏義市、新密市、登封市等地為軸心的高溫耐火材料產業集群,構筑起了以滎陽市、上街區工業大型閥門生產帶為主導的企業集群和以新鄭市為中心的精細化工生產企業集群。
高新區、創業園區與專業園區釋放輻射帶動效應
鄭州高新區,是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最密集、最發達的區域之一,正在成為我國中原城市經濟隆起帶的高智力密集區、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新型工業示范區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型科技新城區。
高新區創業中心,擁有孵化場地15萬平方米,擁有在孵企業600多家,被評為國家火炬計劃先進單位。
超硬材料園,是國家火炬計劃河南超硬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863”計劃河南超硬材料成果產業化基地;河南專利孵化轉移中心,是我國重要的專利孵化器;中部軟件產業園,是我國首批4家示范性國家863軟件孵化器之一,正在實施10萬平方米的產業基地開發工程;河南省大學科技園,是國家大學科技園區;光機電產業園,是火炬計劃光機電產業基地;民營科技園,是河南省著名的民營科技園區。
2004年,鄭州高新區高新技術工業總產值達180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72%。據2004年國家高新區評比顯示,鄭州高新區創新綜合能力排名在15位以內,綜合經濟排名有所前移,科技創新能力位次明顯前移。
高新技術提升了傳統產業的市場占有率
鄭州市已經形成了以上街區與鞏義市為中心、以電解鋁與氧化鋁生產及產品加工為主導的鋁產品生產基地。其中,砂狀氧化鋁在全國市場上的占有率達到了25%以上,以氧化鋁、電解鋁、鋁板帶箔和彩鋁等產品為主導的鋁箔業已成為鄭州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鄭州市依托于CAD/ERP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了設計模式,更新了經營理念,使全市大中型客車占到了全國市場的20%以上,高檔皮卡車占到了全國市場的50%以上。
鄭州市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和集成及單元信息技術應用工程,提升了全市以煙草生產、速凍食品、方便食品、面粉加工、啤酒為主導的煙草與食品行業的科技含量,經濟效益明顯飆升。
民間科技企業涌入科技創新大潮
目前,鄭州市擁有一批以宇通客車、慶安化工、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大型骨干企業為主導的民營科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日益增強。
現代農業的產業化
有賴于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5212”農業技術創新計劃攻克共性關鍵技術
“十五”期間,鄭州市投入科技三項費1753萬元,完成了377項農業技術攻關課題,并組建了鄭州市植物脫毒復壯和蔬菜生物技術育種兩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培育新品種15個。其中,鄭農16小麥于2004年通過了國審,比對照品種豫麥34增產5%以上,是農業部門重點跟蹤品種之一。
鄭州市構建了綠色水稻、綠色蔬菜等6個標準化生產基地,有15個產品取得了綠色食品標志。
鄭州市建成了一批以嵩山牛業、鴻寶園林、中荷農業為代表的結構調整示范基地,建成科技示范鄉鎮50個。
農村信息化工程惠及農戶
鄭州市創造性地率先推出了“政府資助補貼、企業讓利讓惠、個人適當負擔”的合作模式,使農村信息化建設工程得以成為農民長期受教育、農戶長期得實惠的富民工程。到目前為止,全市共受理農村信息化用戶10578戶,實現上網用戶5547戶,涉及134個鄉(鎮)、2005個行政村,帶動全省周邊地區10萬多戶,輻射全國23萬戶,在農村引起了強烈反響。
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有賴于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
醫療科技研發提升醫療衛生質量與水平
鄭州市依托于干細胞與器官移植、神經醫學、冠心病臨床研究等重點實驗室,成功地完成了鄭州地區首例肝臟移植手術;適用于神經醫學的運動誘發電位、瞬目反射檢查等項目,處于省內領先水平;有關非典病毒快速檢測及診斷等6個項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被評為河南省2004年度十大有影響科技成果,如是等等。
和諧社會在科技進步中誕生
鄭州市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在更高的層次和更細的環節上,完成了對城市污染源的精密監測,使全市城區環境空氣二級以上達標天數由2001年的224天增至2005年的298天,提高了33個百分點。
鄭州市地震應急系統,為人民生命財產提供了更為科學的安全保障。
鄭州市還在公安與檢察工作領域,實施了“科技強警”和“科技強檢”工程。
另外,鄭州市城建、規劃、經貿、市政等部門都積極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本職工作的效益型科技含量。
實現外來技術的本土化
有賴于開放式整合科技資源
《高精度超薄超硬材料切割片的研究》
中國與烏克蘭政府合作開發的項目,其產品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
《加工硬脆材料的金剛石工具》
2003年度,中國-白俄羅斯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10KV電力線數字載波裝置
中國與白俄羅斯合作開發的項目,已形成中方的核心技術。
《電熱法生產鋁硅合金》
中國與烏克蘭合作開發的項目,它達到了國內外鋁冶煉技術的先進水平。
開放型整合科技資源,實現外來先進技術的本土化
目前,鄭州市國際合作交流已擴展到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白俄羅斯、德國、法國、以色列等30多個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涉及農業、工業、醫學等近30個專業領域。
2006年,科技自主創新將促成
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的轉變
構筑三大體系
構筑產學研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構筑社會化、網絡化、專業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構筑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充分激活創新要素的政府調控和保障體系。
實施六大專項
實施信息技術開發、應用與示范專項,實施循環經濟技術研究、應用與示范專項,實施紡織工業新技術與集成應用和示范專項,實施特種新型材料研發及其產業化專項,實施生物工程及新藥創制及產業化專項,實施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及產業化專項。
組建六大科技平臺
組建科研開發平臺、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科學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制造業信息化平臺和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平臺。
遠景展望
到2008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全社會R&D投入總量,將比2005年實現翻一番。其中,專利申請量達到4800件,年均增長30%,發明專利占專利總量的20%以上;實現高新技術工業增加值達到310億元,高新技術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全社會R&D投入達到30億元,增長比例在25%以上,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左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性力量。21世紀,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主要途徑和方式。目前,科技自主創新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作為城市及其區域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將支撐起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宏大前景。
在中央提出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精神的指引下,按照河南省委領導的指示精神,鄭州市委、市政府對鄭州市三年實現跨越發展進行了新的戰略部署。正在實施三年行動計劃,抓好扶優扶強工程、產業園區建設工程、科技自主創新工程、新農村建設工程、城市建設管理工程、交通樞紐和物流工程、文化建設工程、生態建設工程等八項重點工程,并以此為載體,構建創新型城市框架,全力推進鄭州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了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經濟的第一增長點和第一推動力,鄭州市科技局將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以優化創新創業的環境為前提,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更廣的領域加強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努力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工作的跨越式發展,早日將鄭州市建設成為科技自主創新型城市。
(鄭州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 王濟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