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安全 更新時間:2012-04-14
海事管理點多線長、流動性大、業務復雜的特點對各級海事機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大力推動海事系統的信息化,是保證水上航行秩序和交通安全,保護國家的利益,實現海事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海事系統歷來十分重視在海事業務管理、行政執法工作中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方法,提高海事管理水平,并提出了建設“交通海事,陽光海事,數字海事”的發展目標和“三步走”的信息化建設戰略。經過多年的建設,如今已順利完成水監信息二期工程建設任務,取得了初步成效。
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2000年以來,經過水上安全監督信息系統工程的建設,目前已基本建成了部海事局及各直屬海事局局域網,以及覆蓋交通部海事局和各直屬海事局的海事信息主干網,并實現了部海事局、各直屬海事局以及分支、派出機構之間的網絡互連;開通了海事系統內部電子郵件系統,實現了直屬海事系統政務信息和辦公信息的網絡化傳輸。同時,建設了覆蓋部海事局和各直屬海事局的視頻會議系統和IP電話系統,并使用視頻會議系統召開了多次業務工作會議,如2005年春節交通部直屬單位工作布置會議和航海節紀念大會等重要會議,充分發揮了視頻會議系統高效、直觀的特點。
海事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各項海事業務工作提供了數字化、可視化的現代化工作手段和平臺,提高了海事管理工作的效率。
提升海事水上監管防污能力
目前已重點完成了船舶管理、船員管理、事故與應急管理等水上安全監督管理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其中船舶登記、船舶簽證、PSC和FSC檢查、船員證件管理、危險貨物運輸EDI申報審批、航行警告通告等系統已在系統內全面推廣應用。實現了業務管理數據的上傳和下發。自2005年1月以來,上傳至部海事局的船舶簽證信息271萬條、查驗信息28萬條,船員基本信息60萬條,海員證信息44萬條。基本實現了船舶檢查的電子化和自動化。初步建成了海船船員考試題庫等數據庫,并在上海率先實現了船員電子化考試,山東、遼寧、天津船員電子化考試工程正在建設中。實現了船舶、船員等海事基本信息的資源共享,使業務人員能夠及時獲取監管對象的基本信息,實現全程動態查驗管理,有效地防止“假證”和逃避檢查、簽證的情況,提高了行政執法的準確性,從而提高了整個海事監督管理的效率。
在長三角地區開展了船舶一卡通工程建設。實現了船舶登記信息的集中管理,“一船一卡”杜絕了船舶重復登記、偽造假證的情況,有力地配合了有關海事公約在我國的實施,提高了船舶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截止2005年6月,已辦理該地區船舶登記數量2萬余條,共計發卡3775張。
在北方海區建設完成了覆蓋渤海灣海域的北方溢油應急系統。該系統利用先進的衛星遙感和計算機處理技術,能準確獲取船舶溢油信息,為溢油應急反應決策和事故處理提供依據。北方溢油應急系統已在多次溢油應急處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人員救助、油污控制、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創造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完成了海事系統政務網站的建設,包括海事公告、海事新聞、履約動態、海事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及相關技術標準等在內的各種海事管理相關信息,均已實現了網上發布;通過與亞太地區港口國船舶檢查數據庫的聯網,實現了船舶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在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和國際航標協會(IALA)網站上建立了中國主頁,向外宣傳展示我國相關領域的管理和發展動態,提高了中國海事的國際知名度。
提高海上應急搜救水平
中國于1985年加入了《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并于1989年成立了中國海上搜救中心(MRCC)。“九五”開始建設的全球遇險與安全系統(GMDSS)包括海事搜救衛星(INMARSAT)、低級軌道衛星系統(COSPASSARSAT)、航行警告播發系統(NAVTEX)、數字遇險呼號系統(DSC)和中國船位報告系統(CHISREP)五個子系統。中國船位報告系統(CHISREP)于2002年11月16日通過驗收,正式對外運行,目前,整個系統共擁有1974艘次船舶的靜態資料,565艘船舶的外觀相片,2005年至今,共有71998艘次船舶參與報告,提供遇險搜救信息31次,在海上遇險救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進一步提高海事搜救的效率,建立了連接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至各局搜救值班室以及渤海灣、瓊洲海峽搜救值班室的可視電話系統。開展了海事應急指揮輔助系統試點工程的建設,旨在整合各類海事信息資源,實現“叫得通,看得見,指揮有效”的目標。現在,中國MRCC已能通過指揮中心大屏幕,直接獲取部分救助現場的視頻和音頻等各種信號。
各地海事局能夠通過海事信息網絡快速、準確地從中國船舶報告中心獲取各自設定水域的船舶分布和船舶基本情況,將現場信息傳送到交通部海事局,從而為各級指揮人員制訂及時、有效的搜救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據。
同時,通過在“海巡31”海事巡邏船上裝備了先進的VSAT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為海上應急指揮通信提供了寬帶多媒體手段,實時傳送海上船舶遇險實際圖像,便于指揮機構根據情況組織適當的救助力量,真實了解救助的全過程,實現全天候、全過程的船舶安全監控與遇險救助“可視化”。
為航海提供安全屏障
在重點水域加強了VTS、AIS、GPS、CCTV等先進技術手段的建設,我國沿海立體化的船舶交通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利用CCTV技術初步實現了對重點港口、水域的現場監控,現場采集的圖像可以通過海事信息網進行傳輸,目前,實現了上海、深圳、煙臺、天津、海南等部分現場監控圖像至部海事局的傳輸,增加了現場監控指揮手段。在我國沿海及長江沿岸已建成VTS中心21個、雷達站50多個。
建成AIS基站100多座,地區級網絡10多個,珠江口和長江口AIS岸臺網絡系統基本建成。這些設施的投入使用,促進了所在港口及水域的水上交通管理,提高了水域通航能力和航道設施的利用率,在減少船舶交通事故和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力推進了海事測繪工作的信息化。海事測繪工作是航海保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為船舶航行提供海岸地形、海底地貌、水文氣象、助航設施、航行礙航物等各種地理信息和航海信息。近年來,海事局積極應用衛星定位、多波束測探、電子海圖和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了測繪水平。
2003年,在上海成立中國電子海圖中心,按照國際標準開發制作全國沿海港口、航道電子海圖,為智能航海、港口建設和安全管理提供數字化信息平臺。
實現了航標導航的信息化。沿海20個無線電指向標差分全球定位系統(RBN/DGPS)臺站已全部建立,覆蓋了沿海200海里以內海域及港口水域,為船舶航行提供了高精度定位系統;與此同時,通過航測信息系統工程的實施,建成了連接部海事局、海區局、各航標處的廣域網絡,開發了航標作業管理、海圖制作管理、公用信息等應用軟件,并已在部分航測部門試點運行。在航標的日常維護管理方面,則基本形成了以PDA為主要工具的現代化的航標現場巡檢手段。
長三角船舶一卡通工程進入全面推廣階段
■ 陳俊杰 卞方順
2005年4月18日,江蘇海事局將在全國海事系統率先實現船舶持全國統一的IC卡簽證。從當日起,船舶只要持統一的IC卡便可在江蘇海事局轄區各船舶簽證站點順利辦理船舶簽證。這也標志著交通部海事局精心打造的長三角船舶一卡通工程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從4月18日起,在江蘇海事局所屬各船舶登記機關登記的船舶將在全國統一的船舶登記系統內登記,登記的中國籍國內航行船舶可以向船級港船舶登記機關免費申領船舶IC卡,已經領取船舶IC卡的船舶可在江蘇海事局轄區各簽證站點刷卡簽證。
“數字”破解小船管理難題
■ 梅星明 胡鐵軍
2005年5月19日,交通部海事局系統“沿海小型船舶的動態監控研究課題”驗收評審會在寧波召開,驗收委員會對寧波海事局研制開發的“小型船舶自動識別和動態管理系統”進行了評審論證,認為該系統設計理念先進,安全體系可靠,運行成本低,同時終端設施價格便宜,操作簡便,小型船舶經營人易于接受,具有較好的推廣前景。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系統的研發創新了海事管理手段,填補了海事系統對小型船舶監管和組織搜救缺乏有效快捷手段的空白點,破解了目前我國小型船舶管理難題。
長江海事全面推行網上行政處罰系統
■ 彭錦輝
為規范海事行政處罰行為,實現長江海事執法規范化,長江海事局繼推行船舶電子簽證系統軟件后,又組織開發了《海事行政處罰管理系統》軟件。目前,《海事行政處罰管理系統》軟件已在長江海事全線全面推行。該軟件具有網上“行政處罰案件審批”、“行政處罰文書制作”、
“行政復議應訴工作管理”、“案件查詢統計”、“案例點評”、
“法律法規釋義”、“檔案管理”、“統計查詢”等功能,是針對海事行政處罰管理工作開發的信息系統。通過推行《海事行政處罰管理系統》軟件,大大提高海事行政處罰效率,規范海事行政處罰行為,達到了長江海事執法規范化和管理信息化的雙重目的。
上海內河首發船舶IC卡
■ 王 娛
2005年12月30日,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局長李旭東向“滬住源貨”的船東代表發出了編號為2911000000的上海市地方海事局第一張船舶IC卡,標志著長三角船舶一卡通工程在上海市地方海事局正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