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轄六縣一區,總人口2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5%,全年生產總值百億元,屬較為典型的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從2002年開始,平涼市將農村信息化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首創“農民信息之家”建設模式,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發展,初步形成了以農為本、服務農村,以人為本、服務農民,以實為本、服務農經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農村信息匱乏的局面得到明顯改善,走出了一條積極、務實、效益的農村信息化之路。
一、主要做法
1、明確思路,找準信息服務切入點。由于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成本較高,不能及時掌握科技、政策、市場、勞務等各類信息,從而造成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大,農產品銷路不暢,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農村信息匱乏已成為制約農村發展與農民增收的突出因素。面對這種狀況,平涼市委、市政府經過多方調研論證,在全國率先提出以“農民信息之家”建設為依托,大力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市內外農業科技信息、農產品購銷信息及農村實用信息,直接面向群眾及涉農組織免費提供信息服務的農村信息化工作思路。并結合市情實際,制定了《平涼市“農民信息之家”建設方案》,對建設內容、設施規模、建設標準和進度要求做出明確要求。
2、加快建設,完善信息服務體系。按照總體規劃、分步推進的思路,從2002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分期分批開展“農民信息之家”建設,至目前累計建成“農民信息之家”150多個,實現了全市各鄉鎮普及性建設,并開始向示范園區、產業大戶和協會組織延伸。為了充分發揮“農民信息之家”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增強“農民信息之家”信息服務范圍,建成開通了“平涼農業信息網”,網站設置農情概況、涉農機構、企業之窗、鄉村導航、市場行情、名優特產等12個欄目,堅持每天收集更新和發布各類服務信息。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平涼農業信息網”為平臺,以“農民信息之家”為核心,在各個行政村設置信息服務站,村民小組設立信息服務點,在鄉鎮設立專職的農村信息員,聘請各個層面的兼職信息員,從而建成了一個反應靈敏、渠道健全的信息采集與發布體系。
3、建立制度,規范信息服務方式。為了確保農村信息服務的及時有效,市上先后制定下發了《農民信息之家管理制度》、《農民信息之家服務守則》、《農民信息之家信息報送與考核辦法》等一批規章制度,并利用“平涼農業信息網”進行監控和管理,確保了“農民信息之家”的正常使用和規范運轉。“農民信息之家”每逢集日全天候開放,免費為群眾提供信息搜集、查詢和發布等服務,至目前平均每個信息之家累計開放時間1萬多小時,為群眾提供信息服務4萬多人(次)。同時設置信息發布欄,定期發布各類信息發布農業科技、農產品供求信息,幾年來共發布各類信息5萬多條。此外,各信息之家因地制宜,不斷創新信息服務方式,有的利用駐村干部下鄉的機會,把農民群眾需要的信息帶下去,把農民需要的信息反饋回來,或者把一段時期帶有普遍性的信息編印成小冊子,免費向群眾散發;有的在村社設立了信息發布點,通過黑板報和有線廣播向群眾發布信息;有的在信息之家設立了咨詢熱線電話,接受群眾咨詢;有的信息之家還實行了農技、農機、畜牧、衛生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坐堂咨詢的辦法,并且在信息之家內部設立了新產品、新技術專柜,為農民群眾提供服務。
4、創新機制,拓寬信息服務領域。在工作實踐中,平涼市充分利用“農民信息之家”這個服務平臺,積極拓展服務領域,進一步發揮“農民信息之家”農村信息資源中心的作用。將農民信息之家與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結合起來,建成了“雙培雙帶”工程培訓基地,依托信息之家開展農村黨員電化教育;將農民信息之家與農村基層政權的日常運作結合起來,適應了稅費改革后鄉鎮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了基層政府的決策效率與水平,提升了為農服務的能力;將農民信息之家與農村專業協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提高了各類協會的市場靈敏性,增強了農產品適應市場的能力;將農民信息之家與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結合起來,為農民群眾提供醫療、科技、計生等方面的實用信息;將農民信息之家與教育信息化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學校現有信息設施的應用效益。將農民信息之家與項目建設結合起來,不斷擴大覆蓋范圍,逐步向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小康示范村、整村推進項目村延伸。
5、培養隊伍,增強信息服務能力。為了充分發揮“農民信息之家”的作用,不斷提高各級信息員的技術水平和信息服務能力,市、縣(區)分層次、多形式舉辦農民信息員培訓班,在講授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宏觀趨勢和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針對“農民信息之家”的日常工作需要,重點開展計算機網絡、信息搜集整理和發布、“平涼農業信息網”使用等知識的教育培訓。幾年來,先后開展各類培訓30多次,培訓各類農村信息員230多人,保證了每個“農民信息之家”最少一名專業人員,從而在全市建立了了一支既熟悉農村實際情況和農業科技知識,又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能夠完成信息篩選、發布的信息員隊伍。
二、成效及體會
通過持續幾年的建設和完善,平涼市的“農民信息之家”已經成為當地農村信息的新的重要集散地,成為廣大農民了解外界的窗口、走出平涼的橋梁,在服務“三農”工作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加快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農民信息之家”從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搜集整理發布各類信息,引導群眾培育新產業,有效地加快了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靈臺縣什字鎮“農民信息之家”通過網上招商,成功引進安徽藥材客商,帶動了全鎮中藥材產業的發展,2004年一次種植面積就達到6800多畝。莊浪縣農技中心“農民信息之家”通過網上查詢,指導群眾引進蔬菜名優特新品種23個。涇川縣豐臺鄉“農民信息之家”創辦《經濟信息快訊》,將從中國果業網上搜集到的資料予以整理下發,指導果農一次性規模栽植果樹新西蘭GS-58新優蘋果16萬株。
2、擴大了基層組織為農服務的渠道。“農民信息之家”通過收集整理群眾反饋的意見建議,及時向他們提供特定的信息服務,進一步增強了基層組織為農民服務的針對性,實現了群眾家庭生產經營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相對接,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避免或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確保了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生產穩中有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去年靈臺縣什字鎮“農民信息之家”通過網上查詢,多方推介,向廣東、杭州等地輸送勞務人員280多名。
3、解決了農村信息服務的瓶頸。通過在鄉鎮設立信息發布欄、逢集日向農民散發信息傳單、鄉村干部不定期進村到戶送信息等形式多樣的服務,切實解決了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崇信縣銅城鄉“農民信息之家”信息發布欄設立了技術推廣、供求信息、打工指南等十二個類別的信息,分類公布,每半月更新一次,各信息站點通過黑板報和有線廣播及時向群眾公布,并在信息之家設立咨詢熱線電話,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服務的靈活性。由于信息傳播速度快,可靠度高,目前群眾到“農民信息之家”趕集已成為農村的一件尋常事。
4、轉變了基層政府的職能。通過“農民信息之家”的建設和使用,使基層政府從以前的催種催收等繁雜的事務管理中解放出來,變為向農民提供信息,引導生產,幫助銷售,進一步密切了政府同群眾的關系,促進了政府職能由傳統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平涼市的農村信息化工作基礎較差,起步較晚,但在短短幾年內卻得到了較快發展,認真回顧總結這幾年的工作,以下幾點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予以堅持。第一,切合實際是搞好農村信息化工作的基礎。必須將農村信息化工作與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既遵循信息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又適應平涼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明確思路,找準突破口,重點進行突破,帶動工作全面開展。第二,狠抓應用是搞好農村信息化工作的根本。必須將應用效益作為衡量農村信息化工作成敗的主要標準,不比投資規模,不比硬件檔次,堅持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促建設,走積極、務實、效益的信息化路子。第三,培養人才是搞好農村信息化工作的關鍵。農村人才資源短缺,特別是既懂信息技術又熟悉農村經濟的人才就更少,因此必須將農村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和造就一批既懂業務知識、又熟悉農村實際的復合型人才,并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四,加強領導是搞好農村信息化工作的保證。必須將農村信息化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發揮各級黨委、政府抓好農村信息化工作建設的積極性,健全機制,明確責任,形成合力。
三、今后思路
平涼市雖然走出了一條具有平涼特色的農村信息化之路,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與廣大群眾的迫切需求相比,特別是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高度來衡量,還需要切實解決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建設資金不足、人才隊伍整體素質還不夠高等問題,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發展步伐,切實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再上新臺階。
1、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信息服務條件。緊緊抓住中央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機遇和省上啟動實施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的有效時機,采取市場化手段,教育、引導電信運營商加大農村資金投入,加快農村廣播、電信、寬帶網絡建設步伐,不斷改善農村信息服務設施條件,擴大有線電視、無線通訊和互聯網的覆蓋范圍。
2、延伸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體系,擴大信息覆蓋范圍。抓好“平涼農業信息網”的管理和使用,不斷提高其運行水平,充分發揮其農村信息的龍頭作用。加快“農民信息之家”向龍頭企業、批發市場、經營大戶、中介組織的縱向延伸,并創新信息服務方式,在繼續使用發布欄、宣傳冊等服務方式的基礎上,逐漸推廣互動短信、農業信息尋呼機、科技110等形式多樣的服務手段,建成上下相連、左右相通、輻射城鄉、功能齊全的網格狀農業信息綜合服務網絡。
3、建立農村信息資源中心,提高信息資源利用水平。全面整合市內各類農業信息資源和專家資源,建設市級農村信息資源中心,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科學分類、加工分析,建立農業資源、政策法規、農業科技和農產品產銷信息數據庫和農村管理系統、信息管理系統、扶貧信息系統,對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提供實用技術、市場信息、政策法規等全方位的服務信息。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根據農業生產的不同環節、不同對象和不同層次,實現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
4、完善農村信息化發展機制,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目前,“農民信息之家”建設還是政府行為的社會公益服務機構,要在強化領導、加大政府投入的前提下,創新經營機制,逐漸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建立農村信息化發展的長效機制。同時,要大力加強農村信息化宣傳,提高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對農村信息化的認識,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信息化的良好氛圍。并要繼續抓好信息化人才培養,不斷壯大農村信息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