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建設創新型城市?
來源:重慶日報 更新時間:2012-04-14
 
  一個區域的創新能力正成為一個區域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的決定性因素,也正成為衡量區域經濟參與者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市委、市政府正在醞釀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創新型城市”的目標。創新型城市是一種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全過程聯動的城市整體創新,是城市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關鍵舉措。

  重慶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如何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如何通過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提高整個城市的競爭能力?請看本報記者從全國“兩會”發回的報道。

  創新型城市四要素

  創新資源———創新活動的基礎。包括人才、信息、知識、經費。

  創新機構———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包括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政府等。

  創新機制———保證創新體系有效運轉。包括激勵、競爭、評價和監督機制。

  創新環境———維系和促進創新的保障。包括創新政策、法律法規、文化等軟環境;信息網絡、科研設施等硬環境;以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外部環境。

  自主創新能力是創新型城市的核心

  新聞背景

  2002年6月,時任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科技部技術創新戰略與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柳卸林博士,帶著《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從北京來到重慶時,掀起了一場關于區域創新能力的熱烈討論。

  當時的重慶,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18位,但柳博士斷言:重慶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2004年,有關專家的研究報告顯示,重慶的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10位;2005年,科技部公布的綜合科技進步指數也顯示,重慶排名第10位。

  一個地處西部,綜合科技實力并不夠雄厚的城市,為何能夠較快地提高自己的區域創新能力?重慶應該如何繼續發揮區域創新優勢,并進一步解決和彌補固有的矛盾和缺陷?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在哪里?

  3月6日,記者在北京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市科委主任周旭。

  重慶嘗到了自主創新的甜頭
  慶嘉斯特質量檢測有限公司電磁兼容實驗室正在準備對汽車、摩托車進行檢測。

  “重慶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撐和保障。”周旭說,通過多年努力,我們嘗到了自主創新的甜頭,也更堅定了我們走自主創新之路的信心。

  直轄8年,重慶大力推進科教興渝和人才強市戰略,取得了家蠶基因組研究、海扶超聲聚焦刀、手機“通芯一號”芯片等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而將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有效集成,組建的重慶市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實現了產學研的無縫連接,形成了創新優勢;重慶還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公共平臺建設,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等三大平臺先后亮相,標志重慶走出了一條符合節約型社會要求的科技發展道路,贏得了良好的創新實效。

  “自主創新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自主創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周旭說,就算是服務業也離不開自主創新,比如現在的電子信息,電訊、金融業、電子物流、電子商務等,都依靠科技支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即將在5月召開的全市科技大會,將為重慶描繪出一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藍圖;正在編制的重慶科技中長期規劃,將充分體現以自主創新為主,以應用為主的精神,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從產業中凝煉需求,真正推進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更好地把握為經濟服務的指導思想。

  重慶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重醫附二院利用海扶刀對腫瘤病人進行治療。

  周旭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首先體制、機制的創新是重點也是難點。要從體制上打破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之間相互的封閉,要通過機制的創新,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通過整合資源,適應節約型城市的總體要求,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整合出新的生產力。

  其次,增強創新能力需要樹立“大科技”意識。把工作重心轉向統籌科技規劃、完善宏觀調控和環境的營造上,倡導部門聯合、產業互動,在經濟和科技戰略中集中體現自主創新,在體制機制上有效保障自主創新,在政策措施上引導和激勵自主創新,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第三,要進一步理順企業在創新中的各種關系,要通過構建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組成戰略聯盟,使科研更接近市場,更貼近企業需求,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第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能“閉關自守”,可以通過引進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創新。

  第五,自主創新離不開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發展科技,培養人才,要成為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城市,必須要有人才群體的支撐。但重慶目前總體上缺乏高端人才,缺乏一些領軍人物。所以,需要用好的政策、環境、事業、感情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真正體現尊重知識、人才、創造、勞動。重慶大學熱模擬試驗室正進行實驗。

  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還需要市民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確立。周旭說,創新型城市要求創新意識成為市民思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才能夠將創新想法付諸實施,并將創新實踐和成果不斷宣傳、傳播,推動城市不斷進行新的創新。

  周旭認為,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整體推進,這樣才會使整個創新形成氣勢,形成規模,從而又推動重點工作的進一步提升。目前的重點突破口就在,圍繞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加大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好軍轉民的創新優勢,為城市創新服務。

  代表委員熱議“創新”

  許志琴:為創新型城市儲備人才

  重醫附二院利用海扶刀對腫瘤病人進行治療。

  “重慶需要加快人才儲備的步伐。”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許志琴認為,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創新首先需要有平臺,而有了項目才能有平臺、有人才。重慶還應該在搶占平臺,掌握發展先機方面多下功夫。其中,高校如何在國家的重大創新工程中拿到項目很重要,而高校拿到了多少國家“973”、“863”計劃項目,就是衡量創新實力的標準之一。

  創新研究要與城市和國家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不能僅看見自己這個城市需要什么,要放眼全國,這樣才能把自己放到更高的平臺上去發展。

  “要爭取項目,就需要大量引進頂尖人才,尤其是創新型的領軍人物。”她非常遺憾地表示,自己并不清楚重慶哪一所高校在全國很有影響力、有地位,而且,院士里面,來自重慶的也比較少。西南大學率先在世界上完成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只要我們不是總把自己放在西部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不是給自己一個可以落后的理由,相信通過不斷的創新,就能夠后發先至。”許志琴說,重慶完全可以突破自己,用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心胸去迎接人才,去為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儲備主力軍。

  孔維梁:自主創新需要政策扶持

  “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只能處于產業鏈底端。”提到自主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孔維梁深有感觸。

  由于產品結構老化、技術含量低,四聯曾經一度虧損,是自主創新讓公司走出了低谷。孔維梁說,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銷售利潤率一般不會高于5%,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則會帶來10%到15%的利潤。

  “企業自主創新,必須要集中資源,發展共性技術、基礎性技術和原始性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總結這幾年的發展,孔認為,必須形成一個鼓勵自主創新的氛圍,培養、留住一批企業技術創新的領軍人物和拔尖人才。

  “企業自主創新,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在采購時,應該對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有品牌產品給予政策傾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他說,這是創新型企業非常迫切的需要。

  尹明善:要在更廣泛的“創新”上動腦筋

  “要把重慶建設成一個創新型城市,企業是自主創新最重要的主體。”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尹明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主創新不僅僅是大企業的事,也是中小企業的事。

  尹明善認為,企業不應該把眼光只盯在高技術上,而要在更廣泛的“創新”上動腦筋。這包括在觀念、形式、制度等方面的創新,比如說集裝箱的發明,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東西,就是一個統一尺寸的觀念,取得了國際性的成功。

  力帆曾經在越南搞過一個摩托車飛越紅河的活動,在當地引起轟動,推進了摩托車在越南市場的銷售,這實際上是把國內柯受良已經做過的事放到了國外,這也是一種創新。“超女”節目的商業運作成功不也是類似的創新嗎?

  他借汽車行業的發展闡述自己的觀點:中國汽車的發展現狀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市場規模發展很快,超過日本;但另一方面,我們在汽車制造方面有80%以上的技術受制于人,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造成90%的品牌受制于人。

  “這主要源于我們過去的發展思路,認為技術只要有就行了,只要能夠發展經濟,增加稅收就行,許多企業都在簡單重復著‘引進—淘汰—再引進—再淘汰’的循環,決定了企業難以真正做大做強。”他認為,現代企業必須樹立這樣的意識,既要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增加稅收,還要盡可能地做到自主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開拓出自己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闊。

  一個良好的環境正在形成。尹明善說,國家高度重視自主創新,比如奇瑞等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就得到了政策的扶持,這是個好的開端,也說明,企業自主創新的新時代來臨了。

  張力:產學研組成堅韌鏈條

  “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這一技術創新“鏈條”的定位,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交通科技設計院院長張力放下了一個“包袱”:“這解決了科研院所如何定位、如何發展的問題。”

  “不搞自主創新,未來的發展之路將越走越窄。”張力說,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而固定資產投資中的60%用于購買設備,購買設備的資金中有60%用于購買國外設備。嚴重依賴國外的技術和設備,必將使經濟運行成本增加,經濟增長的后勁也會被削弱。

  “技術創新體系的確立,解決了多年來糾纏科研院所的思想認識問題。”張力說,企業被確立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科研院所被確定為科技創新的骨干,證明了科研院所體制改革的路是正確的。

  如何進一步理順產學研關系,使這根鏈條更長、更堅韌?張力說,科研院所在立項時,應該選擇轉化價值高、轉讓價值高、學術價值高的“三高”項目,選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應該選擇轉化后可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效應、可以推廣運用的項目。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