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更新時間:2009-05-27
在全球產業發展低迷的環境下,我國信息產業仍然實現了高速發展,電話用戶數、互聯網用戶數和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分別躍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2004年,全國信息產業完成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7%,提前一年完成“十五”發展目標。
“十五”目標提前完成
信產部副部長婁勤儉不久前在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咨詢委員會座談會上透露,“十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始終保持3倍于GDP的高速增長,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各項經濟指標都提前實現“十五”目標。
2004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6550億元、利潤1120億元、稅金380億元、出口創匯207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1.7%、49.3%、31.9%和46%。主要電子產品產銷同步快速增長,顯示器、手機、彩電、激光視盤機、筆記本電腦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50%、31%、43%、80%和40%。
婁勤儉預計,2005年我國信息產業增加值將達到1.145萬億元,占GDP的7.7%,可實現銷售收入3.4萬億元、出口總額2400億美元,分別比“九五”末翻兩番,利稅總額增長2倍。2005年,通信業務總量達到1.25萬億元,收入達到6350億元;到2005年底,全國電話用戶總數將達到7.5億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3.93億戶、固定電話用戶3.57億戶;互聯網上網人數超過1億。
“十一五”的主要任務
據有關專家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信息產業在繼續保持全行業健康、快速、有序發展的同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任務:
第一,在繼續擴大規模的同時,牢牢抓住國際制造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新機遇,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我國信息產業以延伸和完善產業鏈為核心的結構調整,特別是集成電路、軟件、平板顯示器件、關鍵元器件、專用設備儀器等核心產業的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地位。
第二,大力推動和加快行業共性技術硏發、測試和服務平臺建設,集中力量突破若干關系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礎元器件產品技術,加快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第三,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推動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是做大做強產業的必由之路。
第四,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行業管理和監管體系,完善手段,提高管理能力,把行業管理工作的立足點放在引導、規范、監管和服務上。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競爭環境,促進行業健康協調發展。
此外,要進一步加強行業法制環境建設,構建有利于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體系。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加大普遍服務工作力度,推動建立以普遍服務基金為核心的長效機制,在深度和廣度上提高通信服務水平,促進城鄉通信業的協調發展,以農業信息化促農村經濟發展,進而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
面臨五大問題
婁勤儉指出,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知識產權糾紛不斷增加,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國際匯率波動使產品出口和企業“走出去”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低成本優勢面臨新的挑戰;按照WTO承諾,我國電信市場將擴大對外開放,外資進入步伐將加快,運營業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婁勤儉表示,從信息產業自身情況看,存在以下五大問題。
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行業整體效益不高。軟件產業比重嚴重偏低,集成電路產業整體水平還有差距,電子信息產品附加值低,制造業總體上仍處于全球產業鏈末端。
二是技術創新能力差。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行業基礎技術研究滯后,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品和應用技術水平不高,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
三是業務創新能力不強,網絡資源利用率低,沒有形成依靠開發新技術新業務、擴大產業鏈來促進發展的機制。
四是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還沒有形成,法制建設須進一步加強,監管方式和監管手段還不適應市場經濟需要,不適應新技術新業務發展的需要。
五是人才隊伍整體水平差距較大,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嚴重缺乏,不適應產業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總體看,我國信息產業大而不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