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區移動電話目前達到了每百人擁有102部;上網用戶人數約為210.8萬人。與此同時,西安市信息化辦公室正在制定“西安市信息化發展報告·2006”——— 記者原建軍實習生馬媛媛 信息化生活:點擊鍵盤有人來咱家修馬桶 2006年“網上社區”誕生 這幾年,無論走到哪兒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信息化改變世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建國三巷8號秦俑館住宅區的杜太太,前幾天家里衛生間馬桶壞了,一時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當杜太太收拾停當準備到大街上找街頭農民工來修理馬桶時,兒子劉菖碰巧回家了。他看到馬桶壞了,二話沒說,抓起電話撥打幾下,不出10分鐘,一位身穿工作服的小伙子就趕到了杜太太家。前后不超過半個鐘頭,杜太太家的馬桶就可以使用了,高興得杜太太一個勁兒問兒子:你撥打了啥電話呀? 其實,劉菖撥打的是“西安12343社區服務熱線”。2005年10月9日,“西安12343社區服務熱線”正式開通。目前已建成17大類的3700余個公共服務電話查詢等多個公共信息數據庫并納入熱線系統,200家服務加盟商進入12343服務系統,服務中心全天候24小時接聽市民的服務性求助,及時通知服務商上門服務。與社區服務熱線同時開通的西安社區服務網站,下設55個二級欄目。市民可通過網站方便快捷地查詢政府公共服務、社區服務類信息,還可以在網上預約、預定自己所需的各種信息服務。 市信息化辦公室主任白湘霖說,2006年西安繼續依次構建市級社區信息系統統一交互和管理平臺及社區信息應用系統。建立12個應用系統與數據管理系統聯合工作模式,逐步完善社區信息系統的基礎支撐平臺和社區信息應用系統的其他子系統。形成一個覆蓋全市的四級即“市———區/縣———街道———社區”綜合網絡體系和服務提供體系。拓展和完善社區服務熱線的服務內容和服務領域,逐步實現“網上社區”的氛圍和功能。信息化安全:樓上視頻樓下客2006年電子網絡統一平臺 整合報警急救搶修號碼 社會學研究領域有一個定律,那就是個人發展不同階段有不同層次追求,其中第一層次追求溫飽,第二層次追求安全。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信息社會為個人提供的社會安全和心理安全指數有史以來無以復加。 記者在一家居民小區看到這樣一幕,陌生人要到小區找人,必須先按各單元樓道前門的紅色按鈕,主人會在家里的視頻屏幕上清晰看到來客的面容,從而判斷是否接受其訪問自己家庭的請求。市公安局信息表明,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的街道和小區,也就是通過視頻對小區院墻、出入口等重點部位以及主要路段進行實時監控的城區,治安案件發案率就非常低,這是因為監測儀器所錄的信息會同時傳送到公安機關。 我市正在實施的“金盾”工程和正在策劃的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就是在創造安全居住環境方面,通過信息技術在治安管理上的作用發揮,來解決城市公共事件和城市治安問題。這就說明了信息技術在城市治安管理中的強大科技威力。信息工程可以實現對城市重要部位、重要道路路口、銀行、黨政機關進行視頻監控的全覆蓋,就可以及時知曉并及時處理城市治安案件,降低發案率。 白湘霖說,2006年對城市各種分離的信息與通信資源進行完整的系統集成,建立統一的信息接收和處理平臺,形成新運營模式和相關運行規則,打破多個應急指揮中心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傳統機制,以集中投資、統一管理的方式,實現了信息資源和通信手段的共享。利用電子政務網絡統一平臺將現有的報警、急救、事故、搶修服務等公開電話納入統一的指揮調度系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跨部門、跨地區不同警種進行集中接警,統一調度,統一指揮,聯合行動,協調一致,做到最佳的資源調配。今年主要完成110擴容改造和110、122、119三臺合一的整合,為市民提供相應的緊急救援任務,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信息化農民:一年收入28萬2006年部分農民將第一時間掌握世界農業市場資訊 地處世界最貧瘠干旱地區的以色列,農業發展水平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其農業生產中的溫度、濕度、營養液配方等各個環節,完全由電腦控制,按程序操作。用農業專家的話說,以色列的農業是信息化農業。 前段時間,記者在周至縣農業局聽到這么一件事:周至農民老辛成了百萬富翁了。多少年來,周至大山里的野生板栗都沒有人理過,因為人工種的板栗都銷售不暢。不知老辛什么時候腦子來了個急轉彎,一天上網發現我國香港地區居民對野生板栗特別愛吃,市面上的價錢是每公斤40多港幣。老辛自此就走上了收購野生板栗的道路,然后運到深圳銷售,賺取了可觀的差價,去年一年老辛就賺了28萬元。 白湘霖說,西安的信息化發展不僅僅是城六區這一片,還包括農村幾個縣區。在農村地區,農民向高生活質量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就是:市場信息的獲取和利用。這幾年來,我市一直在實施的“村村通”工程,就是為了解決廣大農村地區的廣播、電視信號接收問題,現在正在加速實施“村村通”電話工程。在網絡和計算機終端方面,已經在一些鄉鎮設點試驗,利用農技站通過有關網絡把農業信息傳送給農民。 2006年,我市將從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信息服務入手,選擇一批重點鄉鎮、龍頭企業、農產品基地和市場進行信息服務站建設試點,使其初步具備收集、傳遞、查詢、利用信息的功能。同時,培訓農村信息員隊伍,使他們掌握網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區,初步實現農業品營銷信息化。通過網絡體系建設,建立起上聯決策,下聯生產一線,外聯市場、企業,內聯工作部門,集信息采購、分析、預測、發布于一體的全市農業信息網絡體系。也就是說,今年我市的一些農民將在第一時間從家中獲取世界上最新的農業信息。 記者感言 信息化浪潮中的幸福西安人 原建軍 夜深了,我正好回到家,準備入睡,手機響了,編輯老師問怎么沒有寫本篇報道的感言呢。一拍腦袋,恍然若醒,心中下班后一直覺得無來由悶的原因找到了,原來沒有把采訪中的強烈思想與情感沖擊用感悟語言訴說出來,多虧人家提醒啊。走在返回辦公室的路上,我握緊了手機,一時覺得特別幸運,生于這個時代,有手機這樣的電子物品把信息瞬間互相傳達,這是信息社會才能實現的。不僅是我,西安城的人都應該是幸運的啊,因為現在西安城平均下來每人都有一部手機。信息社會就是這樣不知不覺中讓蕓蕓眾生活得精彩了幸福了。可不是,小時候,為了能聽廣播,我纏著奶奶好幾天索要她的私房錢,以便能為自己買臺小收音機;慈祥的奶奶最后給了我18元錢,我買了一臺菊花牌收音機,當擰開收音機聽到評書節目《夜幕下的哈爾濱》時,我激動得差點窒息了,那種幸福感猶如電流傳遍全身。到了大學時,周末愛往與自己關系好的老師家跑,就為看電視,因為當時新拍的《水滸傳》特棒。參加工作后,只要有空閑時間,就去能上網的同事家,一旦打開互聯網縱覽天下風云時,覺得自己成了國際著名時事評論員,各國大事了然于胸。這些感覺,何嘗不是700萬西安老百姓的心靈經歷呢。如今,西安城的上網用戶人數已達210.8萬人。這些數字只是目前,未來還有更驚訝的記錄,因為信息社會發展的速度常常超乎人的想象。走在大街上,不時會聽到時髦的白領青年來一句:“我的手機能上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