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岡市一位普通農戶安自啟,5年前建起了個人網頁“陶河藥材網”,利用網絡為當地藥材的銷售開辟了新途徑,還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去年,安自啟向陶家河農信社貸款16萬元,“如果沒有網絡,我的經營業務不會擴大,更不會去向信用社尋求信貸資金支持,也沒有能力償還這筆貸款。”當地農戶深深感受到,信息帶給他們脫貧致富的力量。而很多基層農信社紛紛表示,農業信息的交流與互通,為農信社的信貸投放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防范和降低農戶經營風險和信用社信貸風險的作用。
一個業已形成的共識是,在建設現代農業、促進“三農”發展的過程中,搭建農業信息平臺已經成為繁榮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求。為使“三農”急需的信息下鄉并進村入戶,從根本上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緊迫問題,農業部于今年4月在全國選擇部分市縣啟動了“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試點工作。7月8日,記者專訪了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玉香。
記者:實施該試點項目的重要意義何在?在試點區域及項目選擇上重點把握的原則是什么?
張玉香:開展“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試點不僅僅是一個項目,更重要的是倡導新形勢下推進農業信息服務的一種理念。本質是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通過多種形式推進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從長遠看,其意義不僅局限于提供農業生產經營信息服務,還將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諸多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三電合一”試點是一項創新性工作,試點成敗將對我們在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上推進農業信息服務產生重要影響。為此,此次試點單位都已具備一定的工作基礎,部分市縣在工作機制、工作制度和服務能力等方面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對此,我們重點把握六項原則:第一,地、縣領導重視農業信息工作,已初步建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農業信息工作具備一定基礎;第二,必須建有農業信息中心或相應機構,有專職工作人員2至3人,農技推廣隊伍健全;第三,當地有電視臺,農業部門與當地廣電部門已經或準備開展合作,有具體的合作方案;第四,電話、電視普及率要達到40%以上;第五,農業信息服務項目已列入地方財政預算,或地方財政部門承諾支持農業110綜合信息服務中心運行費用;第六,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生產布局具有較高的代表性,能夠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記者:今年是“三電合一”信息入戶的第一年,也是為整體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探索經驗、奠定基礎的關鍵一年,截至目前,試點工作已經取得哪些有益經驗?亟待攻破的難點是什么?
張玉香:從總體上看,“三電合一”立足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實際,通過現代技術與傳統媒體相結合,自動化手段與人工服務相補充,能較為有效地滿足當前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需求,從目前看已經取得以下經驗:
首先,要堅定不移地強化農業部門的信息服務職能;其次,要將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作為信息服務的重點,為主導產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和信息、技術、市場全方位服務,從而強化信息發展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第三,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多樣化的信息服務形式,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種媒體和其他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達到方便快捷高效地把信息傳遞到千家萬戶的目的;第四,要堅定不移地抓好機構隊伍建設。在機構設置、人員和資金安排上向信息工作傾斜,同時加強與各部門協作,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全社會辦信息化的良好氛圍。
在試點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難,主要是:一要切實加強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努力滿足農民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二是信息入戶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的持續有效運行機制仍需健全;三是農村信息化基礎較差,電腦普及率較低,農民應用信息的技能和接受能力有限。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穩步推進的原則推進信息下鄉和進村入戶。
記者:因各地區經濟發展存在差異,為能讓農民盡快吃上信息“快餐”,該項目將著重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張玉香:“三電合一”是基層農業信息服務工作者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來的有效模式。它綜合利用電視、電話、電腦三種信息載體開展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各個信息載體的優勢,力求滿足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個性化需求,一方面,使信息服務內容立體化、形象化;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信息服務的覆蓋面。
今年,我部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選擇6個地(市)和50個縣開展“三電合一”信息服務試點,通過在試點地區建設農業110綜合信息服務中心,將該模式大力推廣。具體措施為:
首先,利用電腦網絡采集發布信息,豐富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為電話語音系統和電視節目制作提供涵蓋農業實用科技、農產品供求與價格、農村政策等信息的數據庫。同時,為農業生產經營者發布農產品產銷信息提供公共平臺。
其次,利用電話語音系統,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語音咨詢和專家遠程解答服務。主要形式有兩種:一是交互式語音自動查詢,開設多條自動應答熱線,實行24小時全天候服務,滿足多個用戶同時撥打。二是人工服務。由固定人員接聽語音系統服務(類似114查號服務),或者由農村信息員、農業專家或技術人員在語音服務中心輪流值班,對數據庫不易設定而用戶需要了解的問題給予及時解答。
最后,利用電視傳播渠道,針對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熱點問題和電話咨詢過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制作播出電視節目,提高信息服務的入戶率。
記者:和以往提供的農業信息服務措施相比,此次試點存在哪些不同之處?
張玉香:和以往改革措施相比,“三電合一”試點工程更加強調各地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主要體現在:
一是要與當地經濟基礎和“三農”實際相結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硬件、軟件配置的水平可高些;而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配置可低些,有條件時再提升。在信息資源開發上,必須與服務區域和服務對象的需求相一致。
二是要與信息工作原有的基礎相結合。推廣工作要著眼于發揮當地的優勢,不搞花樣文章,不搞不切合實際的攀比。“三電合一”不一定必須是“三電”的完全組合,有條件的地方推廣“三電”,條件不完全具備的也可以先搞“兩電”。總之,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
三是要與農業產業化組織相結合。我們要求各地注意發揮專業協會、中介組織、龍頭企業等產業化組織的信息服務功能,通過他們對信息進行再加工,為農戶提供更加實用和個性化的信息,拓展服務范圍,提升服務成效。
“三電合一”并不排斥其他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務方式。各種各樣的信息服務形式,只要行之有效,都應該認真總結推廣,相互之間起到促進、補充和共同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