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開啟了以數字技術為引擎的創新時代。這一創新時代以萬物互聯、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為基本特征。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不僅給人類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而且引發了政府決策、管理、服務方式的深刻變革。積極回應民眾公共服務需求,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成為當代全球公共服務發展的重心。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既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目前,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已初步建立,主要服務項目的覆蓋率、重要服務資源的人均擁有量等指標不斷提高。但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逐步凸顯。數字技術具有處理速度快、分析智能化、可逆向追溯等特點,能夠對海量復雜信息進行及時搜集、篩選、傳輸、處理、分析。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為推動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和有力手段。
第一,通過大數據技術賦能公共服務需求精準識別。公共服務需求不僅是公共服務供給的開端,而且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前提和基礎。需求識別是獲取公眾需求并將其具體化、標準化、清晰化的過程。大數據是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遠超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有利于深入、精準、全面識別和把握公眾需求,為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決策和供給提供依據。
大數據技術能夠對社會成員行為和狀態數據進行高效采集,科學識別、快速整合公共服務需求,通過深度挖掘和聚類分析刻畫群體層面上需求內部的異質性,提高公共服務決策的前瞻性和預見性。例如,通過室內傳感數據的集群系統、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居家養老服務智慧平臺可以實時收集、分析老年人居家的生理、生活狀況,及時發現甚至預測某些突發情況并進行早期預警,便于有關部門和機構迅速開展醫療、救助、生活服務等工作。再如,“12345”城市服務熱線日常會接收大量市民電話、短信和網絡留言等信息。這些高速、海量和異構的數據是社情民意“大數據庫”的典型代表,對其展開挖掘分析,便能有效識別不同區域、不同時段、不同事件類別的公眾需求信息。據此能夠建立相關的行為特征模型,對社會需求進行總體性描述和精準“畫像”,從而推動基礎公共服務資源與區域發展需要相互匹配。
第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公共服務智慧決策。公共服務決策聯結公共服務供需兩端,是公共服務的核心環節。作為供需兩側的鏈接、資源配置的中樞,高質量的決策是保障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重要分支,由人工智能算法驅動的決策往往建立在海量的數據標注、分析和模型訓練的基礎上,并借助電子公文相似度計算與摘要生成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深度學習支持的決策相關文本數據分析與時序預測,提出有效的知識動態融合解決方案。通過建立高度交互的非線性預測模型,準確預測出高度復雜現象與數據間的關系。
隨著政府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人工智能算法開始介入公共交通、醫療、教育、環境、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決策制定。比如,我國杭州等地城市智慧交通信號燈與擁堵預警系統,北京冬奧會鳥巢和速滑比賽場館“冰絲帶”的智能向導,寧波AI人工智能助力衛生監督智慧執法等。現階段,人工智能算法不局限于實現簡化行政流程、處理程序性和重復性行政任務等單一功能,還能利用機器學習、生物特征識別、虛擬現實等技術賦能公共服務預測和分析,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質量和精準性,使其應用于資源配置和權利分配等復雜公共決策的核心議題。公共服務決策日益呈現出循證決策、群體智能、仿真模擬、開放透明的時代特征。
第三,通過區塊鏈技術賦能公共服務高效供給。公共服務供給是以政府、市場或其他社會力量作為供給主體,為滿足需求主體的共同利益和公共需求,統籌各種資源和信息,最終輸出服務成果與效益的過程。公共服務的高效供給是推動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區塊鏈是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結構與計算范式。從本質上講,區塊鏈是利用加密算法、時間戳、共識機制等技術搭建的一種信任機制,表現出分散中心化、數據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保密性等特點,具備泛在化、精準化、平等參與和合作共贏等優勢。它基于哈希算法、智能合約的共識確認機制,改變了現有交易行為對中心化系統的依賴,有利于建立協作、分層、自治的服務模式。
區塊鏈為公共服務供給提供了新的底層邏輯和技術方法,可以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民等不同主體都作為區塊鏈的節點,構建覆蓋所有參與者數據的分散式“統一賬本”,將與公共服務相關的數據全部鏈接起來,形成一個萬物互聯、數據共享、溯源追蹤、分層協作的服務網絡。供給主體能夠通過區塊鏈系統掌握公眾需求的實際情況,據此提供與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務,從而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精準化、高效化。例如,“區塊鏈電子病歷”的使用,可以降低醫院、醫生、患者之間的溝通成本,提升手術治療及程序調度過程的效率。患者則可利用加密技術和匿名化處理,對自己的數據有選擇地進行加密或者公開處理,以保護個人隱私。在患者知情和授權的前提下,醫院之間可以安全地儲存和共享醫療文書、病歷、診斷結果等數據,進而實現跨醫院的遠程、協同會診,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服務。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研究”(21&ZD12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