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互聯網+大數據讓工地變“聰明”,全省首批“水利智慧工地”投用
當工人意外跌倒,安全帽會在線“呼救”;基坑內潛藏“千里眼”,實時“報告”水位等數據;實際施工前,建設過程可提前“彩排”……這樣的場景,并非出現在科技場館,而是記者日前探訪的江陰水利工程建設工地。據了解,這是無錫市水利部門聯合工程施工單位打造的“水利智慧工地”,也是目前江蘇省首批“水利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 精準監測
安全帽能定位會“呼救”
8月11日早上,在江陰新桃花港與長江交匯口,新桃花港江邊樞紐工程的泵站主體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和普通的水利工地不同的是,該項目工地從出入口到施工區,從安全帽到防護欄,都藏著“黑科技”。工程項目部內,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的“智慧工地”云平臺,則是它們的“智慧大腦”。
工地入口外側,有一間VR體驗館,帶上VR眼鏡就可以“親身”體驗不規范作業帶來的后果。入口處,裝有人臉識別設備,工人須佩戴安全帽、刷臉方可進場作業。每頂安全帽上,都裝有GPS定位及感應裝置,相當于一個個“黑匣子”,不僅能實時記錄場內作業工人的活動軌跡,當工人發生意外跌倒時,它還能迅速感應到,根據安全帽發出的提示和定位信息,安全管理員可快速找到工人,及時施救。在臨邊護欄上,布有紅外對射光束,如有人員離該區域過近,紅外線能精準“偵查”,及時發出聲光報警,并現場播報語音提醒。
工程建設過程中,對于相關數據的精準監測,有助于保障工程質量及環境安全。對此,該工程在基坑內埋設有智能傳感設備,可實時監測基坑深層水平位移、水位、沉降等數據并傳輸至云平臺,對于超警戒數據,會進行分級預警。工地出入口,還設有揚塵監測、車輛沖洗監測設備,分別對施工現場的PM2.5、施工噪音、溫濕度等數據,出入工地的車輛是否按規定沖洗等情況實時監測。
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既保障了施工人員的安全,也大大提高了工地安全監管的精準度。
提前彩排 不走彎路
多個工程可“一站”管理
新桃花港東南約30公里外,是團結河排澇站拆建工程現場。該工程位于團結河與錫澄運河交匯處,主體工程已完成,正在開展裝飾裝修及室外場地綠化等收尾工作,預計10月全部完工,比計劃工期提前了1個月。之所以如此高效,“智慧工地應用”功不可沒。
在工程項目部,水利工程智慧監管云平臺正在運行,其中,最突出的為BIM技術的運用。通過三維建模,在計算機中預先對施工過程進行1:1的“彩排”,提前發現施工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時優化調整,制定最優方案,實現省時省工省料。
在云平臺上,記者看到,該工程的三維模型中,根據工程進度標注了不同的顏色,其中,綠色區域為已完工部分,點擊其中每個單元,可立即顯示該處的施工起止時間、建設用料、檢測數據、負責人等信息。
該平臺也不局限于一個工程,而是可以接入其他智慧工地數據信息。據介紹,該平臺目前處于1.0版本,后期還將結合不同工程項目特點,對功能繼續優化升級,以實現對水利工程建設前的風險規避,建設中的實時監管,建成投運后的問題溯源。
“對于水利建設工程的監管,是水利行業安全生產監管的重要內容。”無錫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無錫市水利局引導、鼓勵全市水利在建工地先行先試,積極探索適合水利工程建管特點信息化方案和經驗,目前,江陰上述兩個工程為全市首批實行“智慧管理”的水利工程。(無錫觀察 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