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州“信息化”+“精準化”+“民族文化”
來源:電子政務網 更新時間:2022-08-22

 

一臺臺法律服務“機器人”,使村民咨詢法律問題不再長途奔波;

一次次巡回審判,把“以案釋法”送到村民家門口;

一場場現場直播,讓更多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親臨”普法現場;

漢語、少數民族語“雙語普法”,將法律知識融入少數民族群眾節慶和生活日常……

今年以來,西雙版納州政法機關將法律服務能力提升作為“七個重點工作項目”之一部署推進,通過“信息化”+“精準化”+“民族文化”的工作模式,讓法律服務更加便捷、法治理念更入人心,法律服務能力水平提升不斷取得新突破。

以“信息化”為依托,拓寬服務“新天地”

現場講解公共法律服務機器人的使用方法

“在網上銷售茶葉,怎樣做才能有效避免被騙?”

“遇到土地租賃糾紛我應該怎么辦?”

近期,西雙版納州政法機關在勐海縣南糯山村委會開展“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主題活動,對全村干部進行“法律明白人”培訓,推廣“鄉村法務通”公共法律服務機器人使用方法,參與活動的哈尼族群眾現場通過公共法律服務機器人體驗遠程法律咨詢。

西雙版納州政法機關緊密結合“八五”普法規劃的新內涵、新要求、新舉措,通過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州已建成1個州級、3個縣市級、33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和281個村居(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在重點場所、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共配置“云嶺法務通”公共法律服務機器人62臺,并通過購置“鄉村法務通”公共法律服務機器人,實現全州257個村(居)社區全覆蓋,為基層群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務,受到基層群眾廣泛好評。

“公共法律服務機器人能讓基層群眾在村干部或其他‘法律明白人’的幫助下,遠程視頻連線律師來講述自己的困惑,有效解決了部分基層群眾因文化水平不高及路程較遠而導致的‘難表達’‘求助難’等問題”勐海縣司法局工作人員李美介紹說,“鄉村法務通”公共法律服務機器人還能夠查詢律師的執業資格信息,讓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時能找到“對的人”。

南糯山哈尼族群眾輝布說:“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學習法律知識,用法律保護自己和家人,卻不知道怎么去學,有時村里有普法活動,自己可能又正忙著務農,容易錯過。現在好了,在手機上就能了解到法律知識了。”

網絡直播普法活動

為進一步提升普法效果,西雙版納州政法機關充分結合網絡宣傳特點,積極發揮政法新媒體矩陣優勢作用,在“平安版納”數字認證平臺和各級政法新媒體平臺開設法治宣傳專欄,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圖片新聞等形式持續提升群眾知曉率和社會影響力,引導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并通過在普法現場開展網絡直播,讓渴望學習卻無法到現場的群眾通過網絡“參與”普法活動。

以“精準化”為導向,增強釋法“穿透力”

在校園開展法治宣傳

為讓法治宣傳效果真實有效,西雙版納州政法機關聚焦重點區域跨境違法犯罪整治、強邊固防、優化營商環境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重點任務,區分不同受眾的年齡段、心理特點、知識水平等因素,以“法治下基層”“民法典進鄉村”“送法進企業”“法治進校園”等普法宣傳活動為契機,強化對跨境違法犯罪、禁毒防艾、打擊整治養老詐騙等重點內容的法治宣傳,并結合基層工作實際,以巡回審判的形式讓群眾直擊庭審現場,有效實現法治理念向群眾精準“滴灌”。

刑事審判巡回法庭審判現場

“販賣毒品害人害己,親眼看到認識的人因為販毒被判刑,我很受觸動,人活著還是要懂法守法,不能讓自己走上不歸路……”7月上旬,景洪市勐龍鎮賀南東村委會村民爬二在市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公開審理被告人巖某某販毒一案現場深有感觸地說。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全州7個人民法庭共受理案件1438件,巡回審判率為82.2%。

西雙版納州近年來探索形成的“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實際”工作法,成為助推西雙版納州法治宣傳質效的重要經驗。

“法治宣傳不能自說自話,法治宣傳形式和內容貼合受眾的客觀需求和心理特點,法治思想和守法理念才會深入人心。”據西雙版納州委政法委法治科馬評超介紹,西雙版納州政法機關著力強化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質效,在依法解決群眾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將法律知識深入人心,力爭讓每一個糾紛的調解過程成為群眾在生活中學習法律的生動“課堂”。

以民族文化為載體,普法宣傳“更靚麗”

在稻谷豐收節期間向少數民族群眾普法

“沒想到能在家門口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朋友一起學習法律知識,還能一起跳舞和潑水,太好玩了!”

“民族團結原來還有這么多法律依據,以后你們多請些朋友來我們寨子,我們想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朋友一起跳舞,我們傣族最喜歡跳舞了……”

8月18日,在勐海縣勐滿鎮城子村委會“法治宣傳進村寨”活動現場,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群眾齊聚一堂共同學習法律知識,并在普法結束后共同載歌載舞,相互潑灑象征平安幸福的水花。

自“八五”普法開展以來,西雙版納州政法機關深化運用民族地區“五用工作法”(用民族干部宣講法治、用民族語言傳播法治、用民族文字詮釋法治、用民族節慶展示法治、用民族文化體現法治),持續活化普法形式,豐富普法載體。通過將法律條文翻譯成傣語、哈尼語、布朗語等民族語言,以法律法規送到家、法律服務送上門的形式,面對面地向少數民族群眾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內容,并結合身邊的真實案例,將基層群眾最關心的婚姻家庭、外出務工薪資拖欠、鄰里糾紛等熱點問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宣講預防電信詐騙、預防養老詐騙、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毒品犯罪等法律知識,與群眾零距離進行普法宣傳。以少數民族節慶、節日活動為契機,用好用活民族文化元素,讓普法宣傳更“接地氣”,普法效果更“入人心”,向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生動、易懂、實用的優質“法治套餐”,獲得廣大基層群眾的好評和贊譽。

“民法典進村寨”活動現場

據悉,2022年以來,西雙版納州共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教育活動800余場,法治知識講座70余場,發放各類普法宣傳資料50萬余份,解答法律咨詢3210人次,接受普法群眾約24萬人次。(西雙版納發布  段健 )

 

原標題:《“信息化”+“精準化”+“民族文化”——西雙版納州政法機關將法律服務能力提升送上快車道》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