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數據科技賦能智慧升級
破解城市數字治理“三難”
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市大腦智慧城管系統監控屏。
浙江杭州城市大腦停車系統監控屏。
日前,在浙江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浙江大學與城云科技聯合申報的“城市治理大數據智能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走進城云科技,解碼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背后的技術奧秘。
快速城市化給現代城市治理帶來諸多挑戰,其中數據分散、場景復雜、決策低效等問題較為常見。據城云科技首席架構師李圣權介紹,聚焦這些挑戰,項目團隊通過面向城市治理的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技術、智能視覺感知技術、城市治理指揮調度與決策分析技術等關鍵技術突破,為城市數字治理能力的提升構建了“智能引擎”。
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技術應對“實時數據聯通難”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通過挖掘數據要素賦能城市數字治理。據了解,復雜、海量的數據通常被稱為大數據,大數據可分為結構化數據與非結構化數據。
其中,結構化數據指客戶信息、經營數據、銷售數據、庫存數據等,存儲于普通的數據庫之中,專指可作為數據庫進行管理的數據;非結構化數據指不存儲于數據庫之中的,包括電子郵件、文本文件、圖像、視頻等數據。
目前,非結構化數據激增,如企業數據的80%左右都是非結構化數據。業內人士預測,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5G技術應用,非結構化數據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結構化數據可直接投入應用,非結構化數據由于其高增量以及不規則或不完整結構,用戶往往面臨數據存儲、管理、分析和應用等多方面困局。
李圣權介紹,對于城市治理過程中涉及到的非結構化數據,項目團隊通過非結構化數據管理開放體系架構、RAISE模型和UQL查詢語言,實現城市海量非結構化數據的一體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技術已經實現成果落地。杭州市蕭山區利用該技術和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能力,目前已經歸集98個部門1676項公共數據,數據量累計497.7億條,實現39個部門50個應用238.2億條數據高質量共享,打造了數據高質量供給體系,有效保障數據供給的完整性、有效性、準確性、安全性,使數據治理、分析建模等所需的時間大幅縮短。
智能視覺感知技術應對“實時感知分析難”
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場景具有碎片化特征。交通、安防、社區、政務等屬于大場景,而大場景又可分為各種小場景。比如交通,可細分成交管、停車等場景,而交管可繼續細分為擁堵、違法治理等微場景。
針對城市治理業務場景復雜的問題,項目團隊研發的面向復雜城市治理場景的智能視覺感知技術,能夠大大提升重要目標識別精度,并能理解復雜對象關系,從而支撐城市治理系統實現從“看得清”到“看得懂”。
“比如以前需要人工到現場或者看視頻監控發現的市容市貌問題,相關系統通過運用智能視覺感知技術可以實現自動發現,并且還可以24小時全天候輪巡。”城云科技副總裁劉仿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
又如,以前不能輕易發現,或者需要業務專家反復研判才能發現的隱性問題,系統通過運用智能視覺感知技術可以輕松辨別出這些隱性問題,幫助城市管理者從治標走向治本。
智能視覺感知技術已經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落地開花。依托該技術,呼和浩特打造城市大腦智慧城管系統,試點安裝了50路智能攝像頭,對12條街道的235個店鋪實現24小時智能監管。
“如果商鋪門口堆放了貨物,攝像頭會自動抓拍,并自動發送短信提醒商家進行整改,實現商鋪自治。10分鐘后,會再次抓拍核查,如發現商鋪未及時處置,則會將案件轉派城管執法隊員前往現場勸導處理。”劉仿介紹說。
目前,呼和浩特市依托3000多個感知設備和12萬路視頻監控,全時監測城市運行中的問題;在1000多路視頻監控上部署了AI算法,對渣土遺撒、垃圾外溢、人員聚集、占道經營、車輛違停等22種城市管理問題實時抓拍,即知即辦。
劉仿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智能視覺感知技術已應用到近百個城市,助力這些城市實時智能捕捉出店經營、人行道違停、暴露垃圾等多發問題,實現自治、共治和法治閉環管理與問題溯源管理。目前,智能視覺感知技術已實現20大類、80小類城市管理場景全覆蓋,算法平均準確率達到93%,高于同類產品10個百分點。
指揮調度與決策分析技術應對“決策預警處置難”
嵌入在行政體系中的治理往往面臨著數據、權限和資源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層級以及不同區域的碎片化問題,比如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就涉及職能部門、企業、公民等多元主體,這種碎片化問題容易帶來整合性決策的巨大交易成本,也讓城市治理調度決策低效。
針對城市治理過程中調度決策低效的問題,項目團隊研發的市域知識圖譜構建技術與基于圖譜的決策推理技術,能夠實現對市域對象的全面掌控,為城市治理調度與決策分析提供有力支撐。
杭州市蕭山區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充分運用城市治理指揮調度與決策分析技術,構建了全區各領域的
知識圖譜,通過總體技術架構設計和基礎模塊的開發,細化數據指標,研發分析引擎,對全區公共數據實施圖譜化管理、維護、查詢和應用,實現城市治理狀態的實時掌握和動態研判。
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運用城市治理指揮調度與決策分析技術,依托一體化城市數字基座,構建了一個集監控監測、事件統管、信息共享、指揮調度于一體的綜合慧治平臺,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問題從“事后化解”到“事前控制”、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的基層社會治理服務新模式。
把車停在路邊泊位,可以直接駛離,停車費在綁定的支付賬戶里自動扣除。這是杭州城市大腦停車系統的一個便民應用場景,也是浙江大學與城云科技聯手完成的“城市治理大數據智能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的落地項目之一。
依托城市大腦,杭州打造全國首個城市級停車系統,為緩解城市停車難提供了新路子——在杭州市城管局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記錄著普查泊位、接入泊位、當前占用泊位等實時數據。目前該系統已經實現了杭州全市覆蓋,接入了140多萬個泊位。
“量化后的精細化管理是一個方面。后續在建設停車場,停車價格引導等方面,通過這些基礎數據分析之后,可以為建設部門、發改部門等建設規劃停車場提供精確的數據參考。”城云科技副總裁、技術研究院院長毛云青說。
例如,根據相關數據可以知道哪里停車難,需要配建多大的停車場,相關部門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價格調節、量化分析。這將有利于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治理過程中有效利用資金,把錢花在刀刃上。
知識圖譜構建技術的應用也讓相關預警功能得以實現。比如,通過大數據賦能,它甚至能給出一個企業的“知識圖譜”,包括產值、納稅、參保人數、工業用電量、用水量等,根據這些數據來綜合研判一家企業的賦稅情況、創新能力、綠色環保、安全生產等。
“如果企業知識圖譜的數據未發生明顯變化,而賦稅卻出現拐點,那可能就是經營不善或者是轉移賦稅。這也為政府的招商引資、企業管理、安全生產等的精細化管理,提供多維度的一手依據。”毛云青說。(記者邢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