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國杰 |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1998年開始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后,取得了一批事關國家安全和信息化全局的戰略高技術創新成果。2004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時明確要求,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要努力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中發揮骨干和引領作用,不僅要創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目前,計算所正在按照中科院的創新戰略,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努力向“四個一流”的目標邁進。下面我就國家科研機構如何在自主創新中發揮骨干和引領作用談幾點體會。 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發揮骨干與引領作用 一個高技術研究所,從各自為戰做小課題到集中全所力量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做大事,科研人員要志存高遠,及時轉變狹隘陳腐的觀念。近幾年來,我們每年年初都要召開全所戰略研討會,激勵科研人員“抬頭看路”統一全所的意志,力爭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幾件有重大影響并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大事。幾年的拼搏使我們體會到:只有把科研人員推到國家戰略需求的風口浪尖上,才能激發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壯志豪情。計算所兩個團隊的科研人員之所以在研制曙光計算機和龍芯CPU的過程中充滿著拼搏精神,就是因為他們深切地感受到自身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 科研工作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主要體現在科研方向的選擇和科研目標的確定上。作為起骨干作用的科學院研究所,一定要為解決國家“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出重大貢獻。比如,長期以來我國缺乏自主設計生產的CPU芯片,國家安全與信息產業發展受制于人。在許多人仍持懷疑觀望態度的時候,2000年計算所就率先開展通用CPU研究,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現在龍芯CPU的功能和性能已基本滿足高端嵌入式應用和中低端桌面應用的需求。信息化是關系到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重大戰略舉措。根據這一戰略需求,計算所在做知識創新三期規劃時,把為我國實現低成本信息化提供核心技術作為覆蓋全所科研工作的目標和要求。“十一五”期間,計算所將推出低成本的能力服務器和個人高性能計算機,為加速普及信息化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由于我們重視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科研,自2001年以來連續五年,計算所每年都有一項重大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龍芯CPU和曙光超級計算機不但使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也引起了西方科技發達國家的重視。前不久美國國會某智囊機構發表了一份《中國向前跳了一大步》的科技競爭力分析報告,列舉了我國自主創新的3個案例,其中2個與計算所的成果有關,一個是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另一個是龍芯2號CPU芯片。這份報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863計劃和中科院知識創新成果的分量。 二、重視核心與前瞻性技術研究,引領產業發展 國家科研機構不同于企業研發部門,應更注重核心與前瞻性技術研究。過去幾年里,計算所在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網格技術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用戶開始重視這些領域的科研。通過這些研究,我們體會到:選準方向比做出一個成果更重要,選準方向才能起到引領作用。今后,計算所將重點發展引領未來、有可能導致信息產業代際轉移的原始性創新技術。 從事核心和前瞻性技術研究必須要有高素質的人才。知識創新工程實施以來,計算所的人才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計算所科研的主力,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只有32.5歲。通過“百人計劃”從海外引進的9名杰出人才都已成了學術帶頭人和部門領導。2004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中計算所就占了兩名——胡偉武、孫凝暉,而且兩位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通過崗位聘任和一系列的激勵措施,計算所的人氣越來越旺,凝聚力越來越強,不愧為一支科技國家隊。事實證明,包括計算所在內的中國科學院科技國家隊是值得信賴、善于攻關、能打硬仗的隊伍,是我國自主創新的戰略力量。國家對這支隊伍的投入不是一般的公共財政支出,而是一種高回報的戰略投資。 起引領作用的一個好方式是積極參與制定技術標準。由于科研機構是中立的,與企業沒有直接利益沖突,在推動新標準的建立中可以起到特殊作用。計算所牽頭、100多個企業參加制定的音視頻編解碼AVS標準是我國按國際慣例制定技術標準的一個范例,已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與重視。 三、加強與企業聯合是發揮骨干引領作用的重要環節 上世紀80-90年代,通過科技人員“下海”,計算所創辦了聯想、曙光等高科技企業。進入21世紀,我們在繼續支持科研人員與社會力量結合創辦高科技公司的同時,花了相當大的精力探索計算所如何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我們找到的一條途徑是與地方政府特別是與沿海地區的高技術園區合作,建立以技術轉移和人才輻射為目標的計算所分部。 兩年多來,我們在上海、蘇州、寧波、東莞、肇慶等地建立了若干分部。這些分部既是當地的公共技術平臺,又是計算所的技術輻射中心,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支持,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比如,上海分部牽頭成立了AVS-M產業聯盟;蘇州分部成立了“江蘇省集成電路測試服務中心”,并獲得江蘇省重大產業化項目(龍芯產業化基地);在東莞成立了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等。通過建立分部,計算所將逐步發展成為網絡型研究所,引領中國特色科研體系的構建。 計算所將以全國科技大會為動力,加強前瞻性和基礎性研究,加強計算機科學技術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協作研究,通過中科院的創新基地、跨所合作以及國際合作,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凝聚與造就創新創業人才,進一步促進成果規模產業化,實現跨越發展,在信息領域的自主創新中更有效地發揮骨干與引領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