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5月29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韶關市人民政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能源局、省科學技術廳、省通信管理局承辦的“算聯全球·數聚韶關”——首屆“東數西算”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算力產業大會在韶關市區舉行。
這是我國“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以來,召開的第一個全國性大會。大會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致力于推動廣東算力產業發展、助力數字經濟成為新引擎,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數據樞紐節點及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建設,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要素在廣東加快集聚融合,為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算力支撐。
權威解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建設
廣東如何強化數字經濟引領,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數字化轉型促進行動,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廣東省發改委二級巡視員賴茂華在會上作了《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方案解讀》。
據透露,廣東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始終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52279.16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占GDP比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21年7月,全省已投產使用的數據中心數量約310個,已投產數據中心約56.6萬標準機架,全省總算力(不含超級計算)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目前,廣東省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達到54043 Gbps ,全國排名第二位。5G基站數達到12.42萬個,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的17%。廣東省目前擁有全國近1/10的網絡能力,承載了全國近1/9的互聯網用戶。截至2019年底,廣東省疏導了全國近42% 國際互聯網流量及全國8%的省際互聯網流量。
據介紹,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的戰略定位是打造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首先是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重要戰略節點。粵港澳大灣區樞紐節點將在國家總體布局下,協同京津冀、長三角、西部等節點共同構成一體化算力網絡,服務于華南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大數據協同創新體系。
建設世界領先的自主高端算力服務基地。廣東將形成超大規模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和低時延城市云及邊緣數據中心的云邊一體數據中心布局,形成“自主創新+云邊協同+先進算力+國際數據港” 為核心的高端算力集群。
打造示范引領的大灣區數據融通調度戰略樞紐。我省將構建高速互聯、智能高效的算力及數據資源協同調度體系,以算力調度為紐帶承東啟西,匯聚算力資源,面向中國港澳及“一帶一路”地區和國家打通數據融合調度通道。
建成全球一流的大數據流通治理和創新應用高地。我省將加強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數據流通與治理,建成“廣東大腦”“粵治慧”,支持“一網統管”向縱深發展,推動無人駕駛、智慧醫療等新業態。
約1200億元!“東數西算”30個項目在韶關集中簽約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美國工程院院士、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創院理事長沈向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雙聘教授魏少軍,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琶洲實驗室副主任陳俊龍,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等行業頂尖專家出席了當天的大會。
大會舉行了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集群揭牌儀式。本屆大會以“算聯全球·數聚韶關”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融合的形式,配套主題演講、高峰對話、項目路演等活動,旨在為與會各方提供一個交流研討、產業對接、合作發展的高端平臺,契合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大勢和需求,并將進一步凝聚行業的共識,有力促進我省數據重新科學合理布局、集約綠色發展,全方位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升級。
會上還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浪潮、華為、中能建、騰訊、快手、中國電信、萬國數據等30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數據中心項目總投資額約1200億元。在本次簽約的30家企業當中,擬投資建設數據中心項目18個,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廣電網絡4家通信運營商,多家互聯網和IDC頭部企業,總投資額約1200億元;13家上游制造業企業計劃來韶投資,覆蓋綠色產業、智慧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服務等領域,生產服務器、交換機、機柜、UPS、智能電源、制冷設備、儲能裝置、預制化模塊等產品。
韶關以數據賦能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2年2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正式批復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粵港澳大灣區樞紐規劃設立韶關數據中心集群。
據悉,韶關數據中心集群網絡級別將提升至國家級骨干網絡樞紐節點,引導全省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集聚。預計到2025年,韶關數據中心集群綜合承載能力達到50萬標準機架規模,服務器規模達到500萬臺。韶關大數據發展的愿景和目標是什么?據透露,到2025年,該市規劃招引、培育大型的數字產業和相關的企業80家以上,大數據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產值超1000億元,帶動就業7500人。到2030年,招引、培育企業200家以上,產值達2500億元,帶動就業20000人。 (全媒體記者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