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變化見證廣東歷史新跨越
來源:南方日報 更新時間:2012-04-14

 

  

  編者按

  “十五”收官,廣東人欣然回望:GDP及居民儲蓄雙破2萬億元、財政總收入4400億元、外貿總額超4000億美元,經濟強省、文化大省、和諧廣東……廣東,又一次以堅定步履,

繼續走在全國排頭兵的位置。過去5年里,一組組令人振奮的數字,折射出廣東發展歷程,描繪出一幅廣東人民奔小康的恢宏畫卷,激勵著我們闊步跨入“十一五”。數字的變化,見證著時代的發展,也預示著經濟社會的走向。

  GDP在全國率先突破2萬億元

  年均增長13%,比計劃目標高4個百分點

  數據:“十五”期間,全省經濟快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居全國前列。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比計劃目標高4個百分點,2004年GDP達18864.62億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計劃經濟總量增長預期目標。2005年,GDP總量在全國率先突破2萬億元,達21701.28億元。

  外貿進出口、財政收入、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指標多年居全國首位,分別占全國總量的30.1%、14.4%、13.5%、11.7%和21%。

  點評:“十五”期間,廣東經濟在高基數基礎上繼續實現高增長,4年完成5年的發展目標。廣東經濟正步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全省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已達到中等收入國家(地區)水平。

  從供給的角度看,是產業高級化、工業化推動經濟躍上了新臺階。從需求角度考察,消費升級、投資優化、出口快速,三大需求日漸協調,共同驅動經濟更上一層樓。從產業供給的角度考察,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是推動廣東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劃經濟增長目標的主要力量。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重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

  數據:“十五”期間,廣東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9.2:46.5:44.3調整到2005年的6.3:49.5:44.2,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全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4%,比計劃目標高6.4個百分點。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8:52變為2005年的44:56,重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

  點評:過去5年,廣東一直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思路,以構建國際重要制造業基地,著力培育發展優勢產業和高增長性行業為目標,大力培育汽車、石化、鋼鐵、造船、造紙等一批重點產業。

  “十五”期間,我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4%,九大產業增加值比重繼續提高,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提高到73.7%,重工業加快發展,一批濱海臨港的電力和石化、裝備制造業項目的陸續上馬,臨港工業產業帶的蓬勃興起,正在逐漸改變廣東以輕工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從廣東產業區域版圖上可以清晰看到,從珠三角到東西兩翼,從廣州、深圳、珠海到湛江、茂名、陽江以及惠州、汕頭等,一條新的臨港工業產業帶正在崛起。

  “引進來、走出去”外向型經濟躍上新臺階

  “十五”期間3.5萬個外資項目落戶

  數據:“十五”期間全省累計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5萬多個,合同投資近1000億美元,累計實際投資超過640億美元。截至去年年底,世界上共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選擇廣東,全省經批準的外商投資企業共達11萬多家。而廣東企業“走出去”更是邁開大步,“十五”期間粵企在境外的累積協議投資金額是之前數十年積累水平的20余倍。

  點評:在剛剛過去的5年間,“引進來”升級,不僅體現在廣東吸引外資數量的增長,更體現在引資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對我省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上。近年來外商投資集中投向電子、重化、裝備等重化工業,形成了珠三角信息產業群及廣州、惠州、珠海沿海新興重化工業板塊,其中,全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中海殼牌石化項目落戶惠州,豐田、本田和日產三大日系汽車落戶廣州。

  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76家在我省設立581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在我省設立研發中心246家,美國杜邦、寶潔,日本三菱、本田、日立,法國湯姆遜,韓國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均在我省設立了研發機構。

  內源型經濟蓬勃發展

  民營經濟實現生產總值突破8000億元

  數據:2005年,民營經濟實現生產總值突破8000億元,占全省的近40%,比2002年高15個百分點,民營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達34.9%。做大做強內源型經濟,廣東經濟增長自主性增強。

  點評:2003年,我省作出《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提出“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并出臺12項配套政策措施,在經營領域、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納、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等進行制度化安排,省政府從2003年起連續五年共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勢頭,成為推動投資、出口和技術創新的生力軍。

  強化區域合作協調發展

  山區經濟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數據:“十五”期間,有“寒極”之稱的粵北山區和東西兩翼的加速發展是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05年,廣東5個山區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1%,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個百分點;山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16.78億元,增長29.3%,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3個百分點;出口、財政收入等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點評:“十五”期間,在全省“分類指導、梯度推進、協調發展、共同富裕”戰略方針指引下,廣東強化區域合作協調發展,區域差距正在縮小。

  縣域經濟活力迸發

  數據:有區域經濟細胞之稱的縣域經濟激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2005年,全省67個縣實現生產總值4027.4億元,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24億元,增長22.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0.12億元,增長20.5%。

  點評:2003年以來,我省把加快發展縣域經濟作為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和《關于擴大縣(市)政府管理權限的意見》,選定第一批由省直單位下放或委托縣(市)管理的擴權事項214項,有效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全國矚目

  數據:2004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正式啟動。兩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洽談會簽約合同金額達7461億元,其中廣東與各省(區)簽約2787.83億元。

  點評:不謀全局難謀一域。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正是廣東審時度勢,在國家“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中,著眼于加強與周邊省(區)的經濟合作,而率先提出的一個全新的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新模式。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啟動兩年已結出累累碩果:一是成功舉辦了兩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和經貿合作洽談會,使之成為泛珠三角區域兩個合作平臺。二是組織籌建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秘書處,“9+2”政府簽訂《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等一系列文件,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基本建立。三是區域合作項目不斷推進。“9+2”政府制定了交通、能源、科技、環保和信息化等5個專項合作規劃,形成了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地推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局面。

  城鄉居民荷包鼓得實惠

  數據:2005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14770元,5年年均實際增長8.0%,比計劃目標高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690元,5年年均實際增長4.1%。2005年,全省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超過2萬億元,達20268億元。

  點評:在全省經濟加速發展的進程中,人民的生活不斷得到實惠,荷包鼓了,住房寬了,生活環境好了,汽車等耐用消費品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實施“十項民心工程”,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至2004年底,全省共解決了3.2萬多戶貧困戶住房,較好解決了農村180萬群眾飲水困難問題。全省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保持穩定。

  基礎設施建設超前發展

  8000億推動粵經濟“步步高”

  數據:“十五”期間,我省共規劃建設重點項目226項,總投資8470億元,到2005年底累計完成投資4607億元,竣工投產145億元項目。

  點評:廣東地圖上的“紋路”越來越密——交通網絡不斷延伸,城鄉距離不斷拉近。老百姓不知不覺感受到出行方便、生活環境發生巨變,而這一切的背后,是廣東十幾年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了8400億元巨資!

  提前一年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全部通高速公路目標

  “十五”新增高速公路1900多公里

  數據: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密度達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到3140公里,是2000年的2.5倍,“十五”新增高速公路1900多公里,超過計劃新增1150公里的目標。高速公路建設實現三大步跨越:2003年實現山區與中心城市通高速公路;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所有地級以上市全部通高速公路;2005年實現與周邊省份(除海南省外)均有高速公路相連,全省高速公路網絡主骨架基本形成。

  點評:“十五”期間,廣東大手筆打造大交通。為適應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需要,廣東高速公路建設不斷地“提速”發展。除2002年接近200億元外,廣東已連續6年公路建設投資超過200億元,這其中一半左右是投放在高速公路。大投入促進了交通的大發展。

  五年發電裝機容量增長51%

  數據:“十五”計劃電源項目都按期投產,2005年底省內實際發電裝機容量為4800萬千瓦,凈增1613萬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長51%。

  點評:在電力緊缺的背景下,為突破能源制約瓶頸,“十五”期間,廣東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電源項目建設加快,電力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電網建設加快進行,西電東送成效顯著。2005年,西電送廣東最大電力達1120萬千瓦。“十五”期間,我省累計購西電1300億千瓦時,占我省全社會用電量23%;全省農村電網已基本得到改造,基本實現城鄉同網同價。

  城鄉防災減災工程啟動

  數據:“十五”期間,全省累計完成水利基建310.5億元,其中省級財政性水利建設資金86.1億元;總投資達539億元的全省城鄉防災減災工程正式啟動,構筑保護城市的銅墻鐵壁,建成后直接受益人口約有4000多萬。

  點評:“十五”以來,我省水利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防災和供水能力提高。按照全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總體規劃全面推進水利建設重點項目。2003年,全省城鄉防災減災工程正式啟動,北江大堤、十大堤圍和重點江海堤圍的除險加固和安全達標工程進展順利,全省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突破1萬億元

  數據:科技綜合實力日益增強,今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突破1萬億元,達10680億元,增長25%。2005年新增加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2家,總數分別達107家和223家。2005年全省獲專利授權總量36894件,專利申請總量72220件,分別是2000年的2.3和3.4倍,專利申請總量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已經位居全國第三位,廣東專利總量連續11年保持全國第一,發明專利居全國第二。

  點評:“十五”期間,廣東科教事業進入前所未有的高投入、高速度發展階段。為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開展關鍵領域重點突破聯合招標,2002年-2005年粵港雙方共投入11.3億元,投向信息與通訊、集成電路技術與應用、新能源等領域進行攻關。

  合力構筑“和諧廣東”

  文化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數據:到2004年,全省文化產業機構數42970個,從業人員209.2萬人。

  點評:2003年,我省提出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省博物館新館、中山圖書館改擴建、省科學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前期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文化體制改革力度不斷加大,文化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發展階段

  數據:2005年,全省實際招收研究生1.8萬人,普通高校本專科實際招生29.2萬人,分別是2000年的3倍和2.5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00年的11.4%提高到2005年的22%,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劃預期目標。

  點評:“十五”期間,我省教育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高等教育實現新的跨越。廣州大學城一期、二期工程順利完成。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得到加強,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技校招生人數均有增長。

  公共衛生事業加快發展

  數據: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達50.5%。

  點評:“十五”期間,我省不斷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得到進一步完善,有效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典疫情的傳播,增強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農村衛生工作也進一步加強,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2005年全省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546萬人,覆蓋率為50.5%。

  織就一張社會保障安全網

  數據:城鄉就業形勢良好,2005年,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2.6%,控制在3%左右的計劃目標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自2002年以來逐年降低。符合低保條件的171.9萬人實現應保盡保。

  點評:“十五”期間,我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政策措施,加大了資金投入,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就業崗位不斷增加。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