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互聯網法院亮出“成績單”
來源:南方都市報 更新時間:2022-04-25

廣州互聯網法院亮出“成績單”,打造依法治網“廣州樣本”
  
2021年9月28日,廣州互聯網法院迎來建院三周年。這家位于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新型法院,一出生就帶著改革的基因,肩負著推動網絡空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保駕護航等使命。

三年來,

這片“試驗田”帶來了哪些改革創新成果?

對網絡空間治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未來又將往何處發展?

帶著上述問題,南都記者對該院三年來的改革、辦案、網絡空間治理等工作進行了調研采訪。

一份份數據、一樁樁典型案例,見證了這家年輕法院快馬加鞭,銳意改革創新,不斷突破互聯網司法想象力的成長歷程。

01辦案質效

法官人均結案3843件 一審服判息訴率98.42%

廣州互聯網法院是繼杭州、北京之后全國第三家成立的互聯網法院。該院坐落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周邊匯聚了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科大訊飛等數十家互聯網行業翹楚與20余萬高端產業人才。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核心引擎之一的廣州,2020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近5000億元,同比增長14.7%。廣州也是全國互聯網產業聚集區和電商交易中心,2021年1月至8月,在全國快遞業務量城市排名中,廣州以64.40億件位居全國第二。

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產生了海量的互聯網糾紛,逐漸涌入廣州互聯網法院尋求解決方案。

廣州互聯網法院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24日,該院共受理案件147694件,審結134500件,全院35名員額法官人均結案3843件。一審服判息訴率98.42%,自動履行率88.72%,辦案質效持續向好。

02辦案質效改革創新

優化在線訴訟服務 推動“傳統”司法向“智慧”司法轉變

該院依托司法科技創新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經驗。積極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在線訴訟融合發展,實現了從“傳統”司法向“智慧”司法的轉變。

不斷優化“一核多平臺”及“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建設,智慧審理平臺訪問量逾1200萬人次,在線立案率99.93%,在線庭審率99.82%。

推出全國首個5G虛擬“YUE”法庭,實現身處異地的法官、人民陪審員線上同框同步開庭。

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保障了司法審判活動“不停歇”,還協助粵港澳大灣區20余家法院完成智能訴訟系統一體化部署。

不只如此:

在粵港澳布設家門口的司法便民設施“E法亭”18個,為人民群眾提供觸手可及的司法服務。

建成“網通法鏈”智慧信用生態系統,破解電子數據認證難題,已存證逾2.02億條。

研發著作權糾紛全要素審判“ZHI系統”,實現區塊鏈確權存證、侵權智能比對,文書智能生成完整度達95%。

首創“E鏈云鏡”智能執行分析系統,現已覆蓋案件6979件,累計對5603名被執行人精準畫像,讓失信被執行人“無所遁形”。

依托5G智能短信技術,構建“E問執達”移動智慧執行辦案系統。當事人只需一部手機,就可實現隨時隨地與執行法官溝通交流,并進行視頻約談、上傳證據、文書受領等業務辦理。

截至今年7月13日,包括網絡著作權糾紛全要素審判“ZHI系統”“E鏈云鏡”智能執行分析系統在內的智能應用成果已獲5項國家專利及著作權登記證書。

03樹立規則

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以裁判樹規則促治理

三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秉持以裁判樹規則促治理理念,持續打造出一批具有規則示范意義的典型案例,在國內國際互聯網司法領域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1.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案件

妥善審理了一批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案件,對民眾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予以充分保護,對互聯網平臺的不合理規則予以規制。

例如,在“首份侵害人格權禁令申請案”中,創新提出適用審查標準,以充分的釋法說理推動《民法典》深入人心。

在“網約車中途加價案”中,明確平臺應承擔必要的安全保障義務。

在“自媒體廣告分成不足百元不能提現案”中,對互聯網格式合同中的“霸王條款”認定無效。
2.網絡空間違規行為相關案件

對于民眾在網絡空間的違規行為,該院也及時作出提醒。
在“三年退貨、拒收率超八成,網友被商城凍結賬戶案”中,明確“消費者不能對自身權利進行濫用”。在“男子幫人刷單墊付2萬無法退回案”中,明確“刷單屬于網絡黑灰產,合同無效不受保護”,對網絡黑灰產表達了鮮明態度。

在近期辦結的“微信群主不作為案”中,明確微信群主應當履行管理責任,劃定了網絡空間“最小自治單元”的行為邊界。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發1.3億網民熱議,成為“現象級”法治事件。

3.數字經濟相關案件

妥善審理了一批互聯網知識產權、虛擬財產、數字金融等領域案件,服務保障數字經濟繁榮發展。
例如,“直播賬號虛擬財產被盜案”確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規則,提高對虛擬財產的保護水平,該案入選最高人民法院互聯網十大典型案例;

審結全國首例“借名直播糾紛案”,明確實際使用人勞動創造的網絡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

在“王者榮耀游戲侵權案”中,延伸禁令訴源治理功能,有效化解32萬余宗潛在糾紛,該案獲評中國泛娛樂十大最具研究價值案例;

在“知名主播抖音賬號凍結案”中,尊重MCN機構與簽約主播的合同約定,踐行網絡實名制監管要求;

在“等額本息網貸案”中,認定變相加重貸款人還貸負擔的格式條款無效,依法維護誠實守信市場環境。

4. 涉外案件
該院還妥善審理了一批具有涉外因素的案件,服務保障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陳某訴美國Bulu公司域名權屬糾紛案中,合理擴張解釋“實際聯系原則”,依法將相關案件納入管轄,有效保護我國域名持有人合法權益,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域名爭議解決領域的話語權。
據統計,成立三年來,該院共受理涉國際知名標識、國際域名等涉外因素案件3212件,案件年度增長幅度達46.2%,涉外當事人主要來自美、英、日、韓等發達國家。

9月26日,該院掛牌成立全國首個涉數據糾紛專業合議庭,直面網絡虛擬財產、數據資產產權界定、人工智能技術等司法前沿,全力護航數字經濟行穩致遠。
04協同治理

首設跨港澳解紛平臺 首創“楓橋E站”解紛站點

面對龐大的解紛需求,廣州互聯網法院除了不斷提升司法審判質效,還著力構建高效、多元的糾紛化解機制,凝聚多方力量開展網絡空間協同治理。

該院創新設立首個跨港澳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匯聚粵港澳大灣區93個調解機構、1192位調解員,引調糾紛71114件。跨域解紛成效獲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高度稱贊。

首創“楓橋E站”網上解紛站點,在百度、網易、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平臺設置解紛端口,實現“人不出戶、事不出網”,就地化解互聯網糾紛。

充分調動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律所等社會專業調解力量,建成“1+N”在線糾紛化解共治聯盟。

與清華大學等12所高校搭建“云調U鏈”合作機制,吸收優秀的高校師生參與互聯網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工作。

加快網絡信用體系建設,推出全國首個互聯網司法信用報告制度,累計發出司法信用報告6336份,促進987名被執行人主動履行義務。

充分發揮司法建議規范、教育、引導社會行為的功能,三年累計發出司法建議60余份,內容涵蓋電商交易、知識產權保護、版權登記、網絡借貸、網絡傳銷、信息安全、市場監管等多個領域。

05未來方向

積極輸出更具專業性和導向性的裁判規則 擴大互聯網司法國際影響力

三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秉持開放創新包容的理念,推動司法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為人民群眾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務。堅持以司法裁判明邊界、促治理,努力營造清朗安全公正有序的網絡空間。

面向未來

該院將繼續深化改革創新,為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高質量司法保障。
不斷探索更具有針對性和規范性的審理規則,推動電子訴訟制度機制發展完善。

積極輸出更具專業性和導向性的裁判規則,以有效保障互聯網時代公民權利,助力互聯網創新創業,遏制互聯網亂象,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營商環境。

持續深化更具開放性和創新性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持續擴大互聯網司法國際影響力等。

院長張春和表示,廣州互聯網法院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更寬廣視野為智慧司法的“中國方案”貢獻更多創新經驗。

采寫:南都記者 吳筍林 趙青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