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廣西科技事業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握西部大開發、加入WTO的機遇,瞄準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任務和目標,堅持實施以產品創新為核心的創新計劃,以“創新、產業化”為主線,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全區科技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科技持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技進步促進了產業技術升級,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2004年達到了41.6%,比“九五”末期的38%增加了3.6個百分點,為富民興桂新跨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廣西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據2004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綜合評價指標排在全國第23位,科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居全國第22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標居全國第15位,科研物質條件指標在全國排位由“九五”期末第28位躍升至第20位,科技活動財力投入指標由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科技活動產出指標由第26位提升至第22位,環境改善指標由第15位提高到第12位。加速科技與經濟結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科技創新支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十五”期間,圍繞特色產業發展,組織開展了一批農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農業新品種的選育、推廣、成果轉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等科技計劃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效提升了廣西農業科技創新與儲備能力,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據統計,通過創新計劃實施,累計組織實施2600多項農業科技項目,培育、引進、推廣應用面在千畝萬頭以上農業種養新品種3200多個(次),選育新品種314個,30%以上成為了各地的當家品種。推廣先進實用技術2000多項,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260多個,農業新產品產值累計超過900億元,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平均超過90%%以上。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技術取得新的突破。在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支持下,育成并通過省級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共有114個,育成的新品種推廣面積達1900多萬畝,新增效益49.9億元。農業適用技術的開發、引進、示范推廣取得較好的成效。重點推廣了水稻免耕拋秧栽培、高產高糖甘蔗、無公害水果栽培、低產劣質果園改造等綜合技術。實施科技興海工程,海洋資源開發成效顯著。共引進新品種18個,形成14個名特優品種種苗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了14個成熟的生產技術規程和2個地方性技術標準;建立了工廠化養殖、池塘養殖、深海抗風浪網箱養殖等多種模式的配套技術;攻克南美白對蝦集約化苗種繁育技術;大獺蛤工廠化批量育苗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育出彩色海水珍珠,填補了我國彩色珍珠開發的空白。利用海洋生物技術開發出一批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畜禽疫病防治技術取得新成果。攻克了動物疫病PCR技術、多重PCR技術和核酸探針等多項檢測診斷技術難題,應用這些技術可在幾個小時內確診動物疫病,使廣西主要畜禽疫病診斷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制了MG、PRRSV、WSSV、結核桿菌等PCR檢測診斷試劑盒,制訂了10多項地方標準。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步伐加快。生物技術逐漸應用于動植物的品種選育,分子標記育種技術和植物組培技術取得新進展,提高了廣西育種工作的技術水平;攻克水牛胚胎繁殖技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水牛胚胎體外生產和胚胎移植技術體系,生產出目前國際上最大的試管水牛群共24頭,產下世界首例完全體外化冷凍胚胎移植試管水牛和世界第一例試管水牛雙犢及成年體細胞克隆水牛,為奶水牛產業化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電腦農業示范成效顯著,建立了甘蔗、荔枝、龍眼、芒果等13個應用系統,在全區30個縣推廣應用,示范面積達200多萬畝,主要示范作物的決策吻合率達到96%,降低成本3.2%—15.5%,畝增產12.6%,畝增效30.0%,受益農戶36.59萬戶,戶年均新增收入387元。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在全區14個地級市、54個縣建立了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信息服務延伸到360個示范鄉鎮、96個示范村,每年促成農產品交易10億元。科技創新支撐工業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促進了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據統計,“十五”期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工業先進技術750項,開發了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3500個,工業新產品總產值累計達1270億元,工業新產品產值率由“九五”期末的11.2%上升到2004年的15.02%。優勢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和重大產品創新取得重大突破。桂林機床廠開發出45度型、自動立臥轉換等四種數控自動萬能銑頭,打破了西方對高端數控機床核心技術的封鎖,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為研制國產五軸聯動、五面體加工高檔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提供了核心技術保證;廣西玉柴4W微型轎車柴油機填補了國內轎車柴油機的空白,工藝技術進入世界先進水平;柳州歐維姆建筑機械有限公司開發出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預應力錨器具,國內產品市場覆蓋率達65%;制糖工業方面,開發了“壓榨過程全自動控制系統”、“糖廠節水降耗閉合循環用水系統”等技術,填補了國內制糖行業自動化監控方面的技術空白;有色金屬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拜爾法氧化鋁生產新工藝等技術,國內居領先水平,結束了我國不能用純拜爾法生產氧化鋁的歷史;成功開發出生產ITO靶材、立方氮化硼聚合體材料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推動了廣西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林產化工方面,研究出歧化松香皂的脫色新工藝,完全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在軟件產業方面,開發出基于復雜分布式應用的事務中間件軟件產品,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取得新的進展。建立了柳州、南寧、桂林3個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城市,建立21家制造業信息化服務機構,在機械等七大行業中建立了132家制造信息化應用示范企業。全區60%的制造業企業已應用推廣了1—2個單元的信息化技術,提高了傳統產業的制造技術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據國家監測綜合評價,2001—2004年廣西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標在全國排在15、16位。到目前為止,廣西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417家,產值超億元以上的企業47家,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765個。高新區建設方面,(園)區整體規模不斷擴大,國家級高新(園)區2個,自治區級高新(園)區2個。據統計,2001年至2005年9月,廣西南寧、桂林、柳州、北海等4個高新(園)區實現總收入162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802億元,創利稅161億元,出口創匯9.35億美元,工業增加值已分別占所在市的工業增加值為30%、34.5%、14.4%、42.3%。科技進步有力推動了社會可持續發展。“十五”期間,廣西在醫藥衛生、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利用、防震減災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攻關和示范工程,取得豐碩成果。中藥現代化進一步推進,建立了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廣西)基地。巖溶地區生態環境改善取得可喜進展,在8個不同巖溶類型區建立生態重建示范區,使植被覆蓋率平均提高了22.4%,因地制宜地發展巖溶地區優質果樹和高效旱作農業,示范區新技術、新品種應用普及率達到70%,單位土地面積經濟收益提高60%以上。加速創新體系建立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
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科學研究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日臻完善。建立了國家級省部共建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各1個和25家自治區級科技創新金源單位,8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37個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19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83個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技術開發機構1150多家;建立了90個生產力促進中心、14個常設技術市場以及一批科技創業服務中心(企業孵化器)和科技評估中心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建立了一批科研中試基地,建立了星火專家大院、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技術配送中心等各類農村技術推廣服務組織1900多家;建立了以廣西科技信息網為門戶的科技信息網絡體系和“三農”科技信息網,覆蓋廣西14個市、153個縣(區)。
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據統計,2001年以來,廣西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到10345件和5904件(2001—2005.11),分別比“九五”增長了39.1%和27.6%,科技成果登記1619項,組織成果鑒定773項,廣西科技進步獎495項,2003年首次評選出廣西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創新環境
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23家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完成轉制工作,面向市場能力增強,科技成果產業化速度加快。
至2004年底,實施了95個產業化項目,實現市場化的新產品128個,完成產品銷售收入4.9億元,利稅8000多萬元。區直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內部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科技體制改革成效明顯,科技特派員制度試點實施取得成功,帶動了農民增收。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完善了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制度,管理機制進一步開放和透明。出臺了一系列科技政策法規,促進了科技創新環境的不斷完善。科技投入體系逐步完善,2004年,廣西財政科技投入達6.81億元,R&D經費內部支出11.96億元,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67.7%、44.6%。科技活動人員數達5.21萬人,其中科學家、工程師人數3.43萬人,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65.8%。加強交流合作科技“三引”碩果豐
大力開展科技“三引”(引技、引智、引資),取得豐碩成果。2001—2004年,共組織廣西科技活動周新技術新產品交易會、北京科博會、深圳高交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重大會展的科技“三引”(引資、引技、引智)活動30多次,簽訂合作項目900多項,簽約金額174.76億元,簽約項目合同履約率為45.8%%,資金到位率為38.1%。科技對外合作領域不斷拓展。據統計,已與5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實施國際合作項目70多項,已派出團組198個,691人次;邀請及接待來華團組205多個,804人次。科普工作卓有成效公眾科學素養較大提高
品牌科普活動充滿活力。“十五”期間,廣西科普工作開展有聲有色,繼續堅持舉辦在全區乃至全國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的廣西科技活動周,堅持每年五月舉辦全國科技活動周廣西區活動和廣西十月科普大行動。創辦了雙休日博士、教授科普講座等一批規模大、影響廣、效果好的品牌科普活動,通過品牌科普活動起到了帶動輻射作用。據統計,“十五”期間,平均每年專家和科技人員下鄉數萬人次,培訓農村技術骨干和農民專業戶400多萬人次;每年有200萬中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科普教育活動;職工技協活動創經濟效益8.1億元。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建立各類科普示范基地1737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20多個。科技工作面向基層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十五”以來,堅持“環境營造、智力支持、能力提高、項目帶動、管理促進”等工作思路,分類指導縣(市)科技工作。加強了縣(市)科技進步工作,廣西科技廳支持建設了16個縣域科技創新示范點,48個市(縣、區)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在縣(市)的推廣,實施奶水牛產業化與黃牛品改、蔗糖產業化、區域特色農產品培育及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等一批影響大、帶動性強的科技項目,以項目帶動,推進縣(市)特色產業發展,形成桑蠶、甘蔗、茶葉、木薯、水果、中草藥材、食用菌、竹漿紙、奶水牛等一批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