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互聯網+”建立“鏈長制”
淮南搶占數字經濟賽道
日前,淮南市“安徽省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大數據)”順利通過驗收,該基地作為安徽省落實“數字江淮”戰略部署、培育數字經濟、發展大數據產業的重要舉措,其成功建設意味著淮南市在大數據技術標準創新方面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淮南市建立“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產業聯盟”組織架構,由市政府牽頭、八部門聯席統一規劃、統籌推進,同時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吸納60名省內外大數據專家,建立“周末專家咨詢日”工作制;建立標準化專家庫,組織召開各類發展研討會議、研修培訓班30余次,為相關職能部門、企業搭建起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聯合百余家大數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院校及科研機構,成立產、學、研、用高度融合的淮南大數據產業鏈聯盟,推進資源優化、產業整合。
該市將大數據技術標準創新列為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重要考核指標,應用“互聯網+”等手段,建設基地標準信息創新平臺,為大數據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供集成服務,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等創新性、引領性標準研制,以技術標準創新助推產業發展。目前已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7個、省級13個;主導制定國際標準1項、行業標準12項、地方標準1項,新增專利474項,立項安徽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標準化專項1項;建成淮南大數據展示中心,依托大數據教育基地、互動體驗中心功能,充分發揮基地科普宣傳教育作用。
依托淮南大數據產業聯盟,該市形成從基礎設施、技術、產品到應用服務的大數據產業生態,劃分產業鏈網格分鏈,建立“鏈長制”,以大數據企業黨建聯盟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依托錢學森智庫淮南中心專家資源,充分運用智能化決策支持方法,科學分析產業發展、社會治理、企業運行問題,實現思維、理論、技術、工程、產業及管理的綜合提升。截至目前,基地已建成產業承接平臺3個、聚集大數據企業380余家,涵蓋大數據采集、傳輸、存儲、應用等產業鏈各環節。 2021年實現產值91.56億元,同比增長24.76%;實現稅收3.14億元,同比增長1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3.16億元,同比增長10.34%。(記者 柏松)
·編后·
淮南市通過建立大數據創新標準化機制,優化配置資源,實現標準化與大數據科技創新、大數據產業發展 “無縫對接”,不斷孵化出創新性、先導性標準,實現以技術標準創新助推產業發展,有力推進“數字江淮”高質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