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深化政務服務一窗通辦 積極推行“2+2+2”新模式
“2+2”一窗通辦模式是貴州省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優化營商環境的專屬品牌,在全省大力推進“一窗通辦”模式,提升企業群眾辦事效率的大背景下,銅仁市、碧江區立足市、區實體政務大廳同址同門的優勢,積極探索“一窗通辦”新舉措,開創全省第一家“一窗通辦2+2+2”政務服務新模式,最大程度便民利企,助力市、區營商環境再優化。
在“一窗通辦2+2+2”政務服務新模式啟動之前,銅仁市和碧江區政務服務雖早已同址同門,但由于兩級辦理權限不同,辦事區域不在同一樓層,企業群眾在政務大廳辦事仍需上下求索,到處問詢,辦事環節多、等待時間長、服務成本高,嚴重影響著政務服務的高質量發展。自從市、區推行政務服務“2+2+2”一窗通辦新模式后,打破了傳統的市區按層級、按部門分割的受理審批服務方式,專門設置市、區通辦物件流轉崗,指定專人作為物件流轉員,明確流轉員的相關職責,進一步滿足服務對象對辦事更方便、更簡單、更明白、好辦事、好查詢、最多跑一次的愿望。
“群眾有需要審批的文件,由前臺工作人員接件之后再交給我,我拿給相應的后臺審批。蓋章之后,然后我把資料拿給群眾,一天下來平均辦理十多件,這樣就節省了群眾的時間。”物件流轉員張麗沙介紹。
“今天我是來辦公積金提取和給老人家辦慢病卡,以前辦這兩件事情,要跑兩個窗口打兩個號,現在我們只需打一個號,到一個窗口就可以把兩件事辦好了。非常便捷!”辦事群眾徐莎莎滿意地說。
面對“一窗通辦2+2”改革系統工程,結合單位實際,通過充分論證、反復研究,最終確定市級和碧江區作為一體化推進,立足于市、區政務服務中心 “同址”優勢,提出了“銅仁市+碧江區、自然人+法人(含非法人組織)、咨詢+投訴”的“2+2+2”模式。三個“2”的含義分別是:第一個“2”即“銅仁市+碧江區”。將市區兩個不同行使層級的部門收件窗口整合成一個窗口收件,審批后臺集中在一起進行分級分類審批,職能部門統一一個窗口出件。第二個“2”即“自然人+法人”。按照部門辦理結果導向,分類設置自然人服務區和法人服務區,即中心大廳一、二層為自然人服務區,三層為法人服務區。第三個“2”即咨詢+投訴。立足事前事后的服務和監管,突出咨詢投訴、事前輔導,推進線上線下聯動。大廳每一層均設置咨詢和事前輔導窗口,及時為企業群眾提供精準輔導。同時,依托貴州政務服務網“盯事在線”功能,在大廳一層設立“辦不成事”受理窗口(辦事難反映臺)、投訴窗口,聯動處理辦不成事問題,實現線上線下全域覆蓋。
“銅仁市、碧江區實行‘2+2+2’一窗通辦改革以后,窗口人員分別獲得了進駐窗口部門的收件辦理權限,可實現所有進駐部門事項的一窗通辦。申請人到大廳辦理,就不要再去區分自己所辦理事項所屬的層級和所屬部門,只需要了解自己辦理的事,是針對自然人的還是法人或組織的,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和體驗感,節省了他們的辦事時間。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2+2+2’一窗通辦改革,在優化流程、壓縮時限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市政務服務中心業務科科長劉妍汐說道。
據碧江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滕佳介紹, 在一窗改革前,碧江區政務服務中心對外設置窗口76個,改革之后縮減到了12個對外服務窗口。負責前臺的綜合受理,其余人員負責后臺審批、現場勘查等工作,有效解決各部門對外窗口分設而造成的“忙閑不均”行政成本資源浪費的情況。實行市區同一大廳、同一標準,真正實現了“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通過探索運行市區“2+2+2”一窗通辦模式,為市區政務服務共建提供了新的思考,取得了“四破四立”的初步成效。即破人員歸屬壁壘、立審管分離模式;破部門自由裁量、立標準審批模式;破傳統窗口設置、立綜合受理模式;破部門信息孤島,立數據共享模式。
截至目前,市、區各行政審批部門先后向市、區政務大廳賦權2280項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規范了事項申請材料、辦理流程及時限,涉及市場準入、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民生保障等領域,包含行政許可、行政給付、行政確認、行政裁決、行政獎勵、其他行政權力及公共服務七大類型,遍及民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楊華 碧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逢英 覃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