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索斯:人生永遠都是第一天
來源:電子政務網 更新時間:2022-02-17

 

過去28年,在杰夫?貝索斯的帶領下,亞馬遜從一家車庫里的工作室,發展為如今市值1.6萬億美金,在全球擁有130萬名員工的超級電商巨頭。

在公司業務體量劇增的同時,亞馬遜也依然不失活力,時刻保持著業務的敏捷。

無論是其首創的Prime會員體系,還是自2017年就開始重點運營的amazon Go無人商店,我們仿佛看到一只大象在翩然起舞,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

亞馬遜究竟有什么秘訣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Day 1”的創業精神。

01

什么是“Day1”

“Day 1(創業第一天)”的口號在亞馬遜隨處可見。

不但公司的一座重要建筑物以之命名,公司博客也以此為標題。此外,貝佐斯每年致股東的信中也反復出現這一主題。

簡而言之,“創業第一天”就是持續創新,別因為最初的構想看起來太瘋狂而陷入絕望,同時記得讓思緒漫游,讓好奇心成為你的羅盤。這和喬布斯提出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貝索斯看來,得益于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進步,今天的競爭對手能夠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出新的產品。因此如果一個公司想要立于不敗之地,最好全力創建未來,哪怕這意味著以犧牲現在為代價。

過去二十多年,亞馬遜的發展也一直信守著這句口號,它縱情于創新業務,幾乎完全無視它們可能對自己現有的收入來源形成挑戰。

所以時至今日,以在線圖書銷售起家的亞馬遜不僅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產品交易中心,還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第三方市場、一個世界級的倉儲運營中心、一個制作奧斯卡獲獎影片的電影工作室、一家雜貨電商、一家云服務供應商、一個語音計算操作系統服務商、一個硬件制造商,以及一家機器人公司。

背后成功的邏輯正是,在每一次成功創新之后,亞馬遜都會歸零,重新回歸創業第一天,開始尋找下一個創新點。

再環顧一下當今世界的科技巨頭,你會發現他們都有著相似的發展路徑。

谷歌最初只是一個搜索網站,但后來發明了瀏覽器擴展程序StayTuned、瀏覽器Chrome和谷歌語音助手,并孵化了領先的移動操作系統安卓。

每個谷歌的新產品都會挑戰其現有產品,但是通過反復回到創業第一天的狀態,谷歌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

Facebook也已經多次回歸“第一天”的狀態。

這家公司從推出在線目錄開始,通過新聞訂閱來完成重塑,后來又從廣播共享轉向好友共享,將重心從NewsFeed(信息流)轉向FacebookGroups(一系列更私密的小型網絡)。

而最近,Facebook更是宣布全面進軍元宇宙,在科技圈掀起了一陣狂潮。

所以盡管社交媒體是所有行業中最變幻無常的一個行業,但Facebook目前仍然保持著領先地位。

曾幾何時,微軟不斷創新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這家公司過去嚴重依賴Windows業務,以至于幾乎將未來全部拱手相讓。

但隨著史蒂夫?鮑爾默將微軟的領導權交棒給薩提亞?納德拉,微軟重新回到了創業第一天。它擁抱了云計算這一對Windows等桌面操作系統構成威脅的技術,并一度再次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蘋果也是如此。在史蒂夫?喬布斯的領導下,蘋果開發出iPhone,這款智能手機讓Mac這樣的臺式電腦和iPod這樣的便攜式音樂播放器變得不那么必要,但它同時也為蘋果公司多年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02

為什么“Day1”的精神很重要

本質上,“第一天”和“第N天”是兩種不同的心態。

2017年3月,在亞馬遜的全體員工大會上,一位員工向貝索斯提問:“公司的第二天(Day2)會是什么樣子?”

貝索斯略帶低沉地回答:“一旦進入第二天,你就會停滯不前,緊隨其后的就是被邊緣化,再接下來就是充滿折磨和痛苦的衰落,并最終走向死亡。”

這就是他一直要求大家保持“創業第一天”的原因。

過去的大企業有一個通用的做法,那就是發展核心優勢,然后獨善其身,并不惜一切代價保護這些核心優勢。

但在今天,依賴現有業務不斷壯大,已不再是一個好的選擇。

據相關數據統計,在20世紀20年代,《財富》500強公司的平均壽命為67年。而到了2015年,這些公司的平均壽命已經降為15年。

所以“第二天”是什么樣子呢?它看起來很像死亡。

去年,在亞馬遜位于西雅圖的南湖聯盟辦公區,一座最新的建筑被命名為“重塑”。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幾家公司之一,亞馬遜的這個選擇頗為奇怪。

不過,在當今的商業世界中,不進則退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因此這個詞可能正是亞馬遜活下去的關鍵。

海爾張瑞敏曾經說過:“如果雞蛋被外力打碎,那是生命的結束;但如果雞蛋被內力打破,那將是生命的開始。”

因此,奇跡的開端永遠在事物內部。強者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敗自己。

 

03

如何保持“Day1 ”的狀態

創業以來,貝索斯一直在思考抵御“第二天”到來的好辦法。

比如亞馬遜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技術和技巧?一家大型組織究竟該如何保持創業第一天的活力?

對于這些問題,貝索斯雖然還不知道全部答案,但在歷年的致股東信中,他給出了自己的四個思考。

1、癡迷于客戶

做好一個業務有很多方式:可以以競爭對手為中心,可以以產品為中心,也可以以技術為中心,還可以以商業模式為中心,不一而足。

但在我看來,把癡迷于客戶作為中心,才能對創業第一天的活力做出最大程度的保護。

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方法有很多優點,其中最大的優點是客戶總是完美的、奇妙的、不滿足的,即使在他們聲稱自己很高興而且生意看起來不錯的時候,也是一樣。

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在骨子里總是希望得到更好的東西。于是,你想取悅客戶的愿望,就會驅使你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去進行創造。

比如,沒有客戶提出過應該推出Prime會員服務,但他們確實希望有這個項目。

通常在創業第一天時,我們需要耐心試驗、接受失敗、培育新的種子業務,以及保護業務成長。當看到客戶滿意時,就要加倍投入。

而癡迷于客戶的文化,能最大程度地創造條件,讓前面所說的一切都能實現。

2、拒絕形式化管理

當公司小的時候,組織管理會較多地依賴于領導者的直覺。

而當公司規模大了之后,業務和組織的復雜程度都增加了,客觀上公司就要靠制度、預算和計劃指標。

但這些形式化的東西,包括靠數字、靠指標進行管理,很多時候是危險的。

流程就是形式主義的好例子。

從道理上說,好的流程可以幫助員工,讓他們服務好客戶。但如果處理得不好,流程本身就會變成問題。

在大型組織里面,特別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流程喧賓奪主,成了我們想要的東西。大家都不看結果了,而是首先想著如何確保遵守流程,在流程上不犯錯誤。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年輕的領導者在為不好的結果辯解時說:“責任不在我們身上,我們是按照流程做事的。”

對資深領導者來說,這個時候恰恰是研究流程和改善流程的機會,流程不是我們最終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有必要去經常想想:是流程為我們服務,還是我們為流程服務?

而公司處于“第二天”的狀態時,人通常是為流程服務的。

好的發明家和設計者應該深入地理解客戶需求。

他們會花費大量精力去強化和發展自己的直覺,他們研究和了解很多具體情況,而不僅僅是依據調查找個平均數,他們是活在設計過程中的。

我并不反對使用調查和統計。但作為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我們必須理解客戶,而且要有遠見,深愛著我們要給客戶提供的產品。

調查和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盲點,但無與倫比的客戶認知是發端于心的,它來自直覺、好奇心、親歷、膽識,以及品味,這些東西都無法體現在調查統計之中。

3、積極擁抱外部趨勢

擁抱外部趨勢的話,我們會順風順水。但如果不能有力并且快速地順應趨勢,公司很快就會進入“第二天”。而和趨勢對著干,就是賭上了公司的未來。

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顯而易見的大趨勢之中,那就是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

在亞馬遜,我們涉足機器學習的實際應用已經很多年了。一些工作已經被大家看見,包括我們的Prime Air自主運輸無人機,使用機器視覺解決結賬排隊問題的Amazon Go無人商店,和基于云人工智能來輔助的Alexa。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關注一個更大的趨勢——環保與未來。

不久之前,大多數人還認為提出氣候變化問題雖然是好事,但也意味著付出代價,會威脅到就業、競爭力和經濟增長。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明智地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為了防止壞的情形發生,還會讓我們的經濟更有效率,有助于驅動技術變革,降低風險。

總而言之,這樣可以帶來更多、更好的工作,更健康、更快樂的孩子,更有生產率的工人,更繁榮的未來。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這件事容易做到,一定不是,但未來十年將具有決定性。

2030年的經濟會和今天的樣子有巨大的不同,亞馬遜準備在這一變化中居于核心的位置。

4、高速決策

“第二天”的公司可以做出高質量的決策,但它們做出高質量決策的速度很慢。

所以,為了保持創立第一天的那種高效和動態的性質,我們要以某種方式做出既有高質量又有高速度的決策。

第一,永遠不用“一刀切”的決策流程。

把決策進行分門別類,許多決策帶來的后果是可逆的,是“雙向門”。

當公司做這些決策時,就要減少流程性的東西,可以把它們交由判斷力比較高的個人或者小組快速做出。

第二,當你掌握的信息,在你期望獲得的信息中比例占到70%的時候,大概就應該進行決策了。

另外,無論通過什么辦法,都要善于快速識別壞決策和改正壞決策。如果善于修正路徑,犯錯誤可能會比花時間空想成本要低。慢,肯定是昂貴的。

第三,保留意見,干了再說。

在大家看法不一致的時候,肯定沒人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么。所以,這樣和同事提建議,反倒可能很快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

第四,盡早識別真正的失調問題,并且立即把矛盾上交。

有時候,團隊之間有不同的目標和秉持完全不同的觀點,在于他們從根本上就不可能取得一致。這種深層次的失調,是無法通過討論和開會解決的。

所以如果不把矛盾上交,現有的爭議解決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引發一場消耗戰。結果就是誰能拖,誰就會得到好結果。

“誰耗得起,誰勝利”是一種糟糕的決策流程,它會慢慢地讓組織失去能量。這時,盡快地把矛盾上交,結果會更好。

*免責聲明: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每天學點經濟學立場。(邱處機)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