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新加坡憑借醫療、就業、教育和防疫等領域的優異表現,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聯合發布的“智能城市指數”調查中再度蟬聯智能城市榜首,領先于緊隨其后的瑞士蘇黎世和挪威奧斯陸。
這份調查使用“智慧城市”的概念理解城市管理和政策制定中科技的有效利用為城市和居民帶來的裨益,繼而減少城市化帶來的弊端,從健康與安全、流動性、活動、就業與教育機會和治理五個方面對全球118個城市做出排名。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如果說城市的新陳代謝系統總是包括不可避免的垃圾輸出和持續的負外部性,新加坡“智慧國”的數字化計劃則提供了實現城市創新與財富、綠色與安全、保持文化活力的一道良方。
鋪墊:后來居上的敏銳嗅覺
作為“智慧國”的前身或意思相近的表兄弟,“智慧社區”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紀的西方,并率先在美、加、英等發達國家試行;現今城市治理的“優等生”新加坡真正提出的“智慧國”計劃是在2006年,并在2014年再度提出升級版本的“智慧國2025計劃”,而在此之前,新加坡政府憑借在信息技術和電子化領域的敏銳嗅覺與提前部署,為政府長期以來的有效治理和后來數字化程度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早在20世紀80年代,信息技術開始普及、掌上電腦逐漸進入個人家庭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就開始了電子政務的探索,他們嘗試通過信息技術的普及和培訓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制定了一系列計算機和IT發展規劃,在當時就提出了“無紙化辦公”、自動化和全社會電腦化的超前目標。盡管當時的局域網仍是主流,新加坡政府仍然建立起覆蓋23個政府部門的計算機網絡,促進政府部門間的數據共享和政企間的數據交換。
90年代,老朋友和鄰居馬來西亞在強勢總理馬哈蒂爾的領導下提出了雄心勃勃的“2020宏愿”,要求在2020年將馬來西亞發展為發達國家的同時,在科技領域成為具有創新和前瞻性的社群;新加坡政府則開始著眼互聯網,通過《科技計劃》、《智慧島計劃》等方針力圖打通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寬帶網絡,政府由此能夠基于互聯網為公民提供服務,此前僅服務于內部的“局域網”變為聯通全島的互聯網。隨后,新加坡政府又通過《覆蓋全國的高速寬帶多媒體網絡計劃(Singapore One)》確保全國民眾能夠順利接入并高速享用網絡信息服務平臺7*24小時的全天候服務。
確立:智慧的全球化城市
進入21世紀,新加坡再次敏銳洞察到全球經濟日益數字化的趨勢,提出要發展為電子政務領先國家的愿景,打造一個完全網絡化、無死角的政府和高效能社會,這為日后智慧國的提出和發展提供了保障。
2006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正式提出為期十年的“智慧國2015計劃”,他以“連接(connect)”、收集(collect)和理解(comprehend)概括智慧國的理念,本階段的計劃以前兩個部分為核心,即提供一個安全、高速、經濟且具有擴展性的全國通訊基礎設施(連接)、通過遍布全國的傳感器網絡獲取更理想的實時數據并對重要的數據進行匿名化保護、管理以及適當進行分享(收集),最終通過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分析,以更好地預測民眾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理解);按計劃,新加坡政府將投資40億新幣(約200億人民幣)充分利用通訊與信息技術提高新加坡的經濟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將新加坡打造為“一個智慧、全球化的城市”。這項計劃大大加快了數字政府建設,實現了“多個部門,一個政府”的目標,政府還在產業發展、基建、人力資源等方面多管齊下,確保數字政府建設持續快速地進行。
最終,“智慧國2015”計劃竟在2014年提前達成目標;同年6月,李顯龍順勢而為,宣布成立智慧國資訊與行政辦公室,實行智慧國計劃的升級版“智慧國2025計劃”,成為全球首個政府統籌的智慧國家發展藍圖。他在出席活動時說,希望將新加坡人民、政府及業界的力量集合在一起,研發科技解決方案,最終能夠匯集全國,而辦公室將扮演統籌的角色。
在這份計劃中,“大數據治國”成為鮮明特征,新加坡政府期望在利用數字政府提供高效、便民服務之外,開始考慮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數據分析和通訊技術提升民眾生活質量、增加商業機會、促進種族團結,政府將根據數據分析預測公民需求、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整體來看, 新加坡智慧國計劃經歷了約40年共6個階段的演變, 政府在整個過程中都保持著對電子政務、信息化的高度重視并大力推行, 確立清晰明確的發展目標,旨在建立一個國民互動、共同協作的整體政府,將“政府為你”的觀念轉變為“政府與你一起”。(中國東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