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請出示您的健康碼。”
這或許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了。可以說,健康碼的顏色、是否帶星、能否快速打開……?都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牽動著我們的神經。
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所說,健康碼是數字經濟時代社會基礎設施的縮影。
雨果曾說,“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現在,我們也要說,“數字基礎設施也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數字政府”的基石
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射出一個城市的治理和管理能力,也照射出數字基礎設施的底色。
比如,上海、廣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在精準防控方面表現出色,其背后同樣體現出數字基礎設施支撐下的數字政府建設的突破。
“數字政府”正在成為最近幾年我國自中央到地方的高頻詞匯。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類似話語同樣出現在各地政府的文件中。
地基堅固,大廈穩固。數字政府的建設,有賴于數字基礎設施的基石。中國信通院和華為聯合發布的《數字政府云原生基礎設施白皮書》就指出了目前政務云基礎設施所存在的問題:共享難,職能部門間的公共模塊和資源難以支撐;資源供給粗獷,運營和管控能力薄弱,資源利用率低;邊界不清晰,應用缺少統一標準,應用系統故障定界困難。
這些問題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數字政府的建設,要求政務云轉變思路,從以前的資源為中心到以應用為中心,而核心是構建云原生基礎設施,從而實現以應用角度出發,達到統一政務云業務生命周期的全面管控,提升數字政府的運轉效率。這是因為云原生基礎設施具備“業務全局化可視可管,資源精細化運維運營,能力標準化共享互通”,所以能在應用開發、資源供給、業務運維等方面有質的提升。
例如,廣東省在去年6月,實現了一個月、1.59億人次的最大規模核酸篩查,單日粵核酸小程序7天訪問量超1.21億人次,單日最高訪問5332萬人次,系統運行穩定、有序。其背后,華為云原生方案功不可沒:云容器秒級彈性擴展,服務網格讓應用可視可管可控,云數據庫高可用、高可靠、高性能、極致彈性,云緩存高可用、高性能、極致彈性,而云備份容災則實現數據庫備份、兩地三中心容災,支撐起牢固的疫情防控墻。
最近,深圳在對重點行業從業人員定期核酸檢測時發現2例病例,隨即政府快速應對,連夜進行全市核酸篩查。以龍崗區為例,全區設立了255個核酸檢測采樣點,截止1月7日16:00,累計采樣90萬人次,已出結果4萬人次均為陰性,體現出極快的執行效率。
正如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所說,云原生以其獨特的技術特點,很好的契合了云計算發展的本質需求,正成為驅動云計算“質變”的技術內核,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云原生為技術內核重構IT架構是大勢所趨。
從政務云到城市云
之所以政務云這個數字基礎設施需要變革,不僅是因為疫情的倒逼,更是因為城市的數字化發展已經進入深水區,政務云不再僅僅是服務政務,更是承載城市治理、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的基礎設施,支撐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萬千人們的美好生活。
換句話說,政務云需要成為城市云。
華為云CTO張修征認為,政務云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0是上云,從線下數據到云上,以資源為中心;2.0是以數據為中心,打通數據共享通道;3.0是政務一朵云、一城一云,以業務為中心,整合應用和服務,解決跨域數據融合,加速業務創新,并形成開放的SaaS生態。
新的階段,政務云是以人為本,真正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有感知,幸福地生活。例如長沙“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能夠實現超過130萬用戶同時在線,峰值資源消耗是平時的百倍,長沙市民能夠在搶紅包時有絲滑般的體驗。上海的“一網通辦”能夠以市民需求為導向,將跨部門業務打通,實現醫療費用報銷、廉租房申請等一次辦理。深圳推出“秒報秒批一體化”政務服務,以政府的“辛苦指數”、數據的“效率指數”,提升市民和企業的“幸福指數”。望城利用華為云區塊鏈技術“可信,可追溯,防篡改”的技術特點,實現“無證城市”,全區政務服務,公共管理,社會治理等領域證照材料“免提交,無紙化,亮證辦”,目前已經實現了21個事項無證辦和105個事項的減證辦。
新的階段,政務云要解決“重建設、輕運營”的問題,真正走向長效運營。正如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所說,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暴露出"重概念、輕內涵"、"重系統、輕數據"、"重局部、輕協同"、"重共性、輕個性"、"重平臺、輕運營"、"重政府、輕社會"、"重建設、輕考核"等問題,必須推動智慧城市發展從以建為主轉向長效運營,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快構建政府引導、政企合作、多方參與、專業運營的價值生態。
這一切,同樣呼喚數字基礎設施向著云原生為核心,結合分布式云,構建應用生態的方向進化。云原生基礎設施,不僅能夠保障業務高可靠性,為業務創新奠定堅實基礎,而且還可以通過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廠商的應用開發標準,實現數字政府中應用架構、技術的統一,以及應用運維的標準化、自動化,實現應用的敏捷創新。同時,云原生基礎設施還能以此建設數字政府應用市場,減少重復開發和資源浪費,形成統一、良性的數字政府應用生態。
政務云的長效運營,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變革,更需要流程再造的制度變革。例如在中國信通院和華為云聯合發布的《數字政府基礎設施成熟度模型》中,就從愿景機制、建設模式、服務運營、數據管理、平臺技術、應用生態和價值目標七個指標入手,形成了衡量數字政府的評價體系。以服務運營為例,就需要在人員機制、流程規范、服務運營體系等方面具備完善的管理機制和系統保障,從而實現對數字政府建設和運行階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以人為本、長效運營,這才是數字政府治理下的城市的樣子。
后記:建設與運營模式之變
城市政務云之變,也要求建設與運營模式之變。
在建設模式上,目前各地政府普遍采用自主投入建設云平臺的模式,但是這種重資產的模式,讓硬件軟件資產的維護升級成本居高不下,已經越來越難于適應城市云階段各種新興技術技術更迭的復雜性,難于支撐業務跨部門、跨領域融合的復雜性,難于應對數字政府與智慧城市疊加的復雜性。
目前,北京、廣州、深圳、武漢、長沙等城市已經率先實施新的政務云建設模式,即向大廠購買云服務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可以從長遠的角度降低政府整體支出,更能適應政務云從建設到長效運營的大趨勢,在專業原廠團隊的支撐下實現更好運營運維,從而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城市用云需求,實現城市的精準治理,為市民帶來持續升級的體驗。
襄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華為云的支撐下,襄陽構建起云原生的基礎設施,展現出數字政府的價值所在:例如,人社局的“一事聯辦”關聯事項164個,通過表單拆解重組,形成“一張表單”;通過材料共享使用,形成“一套材料”;通過前臺綜合窗口收件,實現“一窗受理”;通過材料內部流轉,實現“只跑一次”,原需200多個工作日的業務現在只需79個工作日,極大方便了企業群眾。
在這里,運營模式也在改變。華為云探索出了真正適合城市政務云的發展模式,在本地建立運營團隊,以政務云基地的方式,全周期、屬地化為政府提供服務。據了解,目前華為云在全國有屬地化服務的運營基地超過150個,包含了有研發孵化能力、實驗室、展廳的基地創新中心多達50多個,精品樣板點10個。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快樂”。相信在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這個基石的支撐下,數字政府的精細化運營和業務創新,將能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不僅不需要為健康碼的崩潰而擔憂,更能在城市中感受到溫度,觸摸到美好,體會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