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CD-R和DVD±R刻錄盤使用染料作為數據層,其老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并且溫度和濕度升高會顯著加快其老化速率,尤其是質量低劣的刻錄盤,在五年之內失效的概率是很大的。
但是也是有很靠譜的刻錄盤,通常稱作檔案級刻錄盤,使用改進的材料作為數據層,并且有嚴格的測試作為保證,但是價格就貴得多了,通常在20元以上,這種光盤通常能夠有效存檔20年以上。最近還興起了一種叫M-disc的光盤,使用無機材料作為數據層,號稱“千年光盤”,但是實際效果也沒有那么夸張,概率模型推測結果顯示,95%的M-disc光盤有效壽命在500年左右。
另外,到了藍光時代,一切又不同了。藍光光盤很高的存儲密度使得數據層必須使用無機材料,CD和DVD時代染料老化的問題大大改善,普通的(合格的)藍光刻錄盤的壽命也能到10年以上。M-disc同時也在生產藍光盤,但是就像上面所說,藍光刻錄盤的壽命相比CD和DVD有了大幅提高,其優勢已經不那么明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光盤不是刻錄完就一勞永逸了,要實現長期有效保存,必須定期對光盤內的數據進行校驗,GB/T17678里有詳細的介紹:檢查校驗頻率最初每兩年一次,隨著錯誤率逐年上升,頻率提高到每半年一次,最后當錯誤率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將光盤數據導出并更換存儲介質。
再來說說硬盤。上面說了,光盤數據層的材料老化是一個連續和均勻的過程,可以通過定期檢查來保證數據完好。與光盤不同,硬盤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存儲介質,還包含了復雜的機械結構和讀寫電路。在大部分情況下,硬盤的失效并不是由盤面引起,而是由電機、磁頭和電路的故障導致。這就使得硬盤的失效模式變得極為復雜,長的有十幾年不壞的,短的幾個月就壞了,即使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不同個體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難以通過簡單的概率模型來估計壽命。這也是硬盤廠商通常只提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而不說存儲時間的原因。換句話說,在不通電的情況下,我們基本無法得知一塊硬盤有多大概率已經損壞,也無法預測它什么時候會壞。
因此,用光盤存檔的方法來管理硬盤是行不通的。硬盤存檔靠的是鏡像冗余,也就是多塊硬盤同時存儲,并且定時在線檢測,當一塊硬盤損壞的時候,立刻把新的硬盤換上并從鏡像恢復數據。
因此,如果有良好的存儲環境(室溫+防潮+遮光),檔案級或者M-disc光盤是比較好的選擇,其次質量好的藍光光盤也行,記得每隔幾年重新刻錄一次就行,一定一定不要用普通的CD-R和DVD±R刻錄盤。
對于使用頻率較高的數據,硬盤是不二的選擇,但是在冗余備份的基礎上一定要經常通電檢查硬盤是否運行正常,防止數據損壞而備份早已失效的情況。
至于怎么解決大量數據的冷備問題,漢龍公司的光盤/硬盤存儲管理系統給出了最優的解決方案。漢龍公司光盤/硬盤存儲管理系統以藍光光盤、硬盤數據雙備份創新模式,為推動檔案數據管理信息化、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新的技術手段。
硬盤和光盤用來存儲檔案數據,哪個更可靠?
光盤/硬盤存儲管理系統從建設系統安全管理體系出發,在人員操控、數據監測、載體監管都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機制,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前期檢測、過程監控、后期預警與轉移的全程安全管理的目標,促進提高檔案數據的保存。
光盤/硬盤存儲管理系統提供包括信息管理系統與現代化的硬件設備,為檔案數據管理提供了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與手段。有效提高了檔案數據物理歸檔、全程監控、集中管理的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是提升檔案數據管理水平,促進檔案數據管理現代化的技術保障。
光盤/硬盤存儲管理系統可實現將檔案數據遷移存儲到藍光光盤、硬盤載體上,以不同的載體存儲電子數據,減少因存儲載體因素而無法讀取的風險,保證檔案數據長期真實、有效、可讀,防止檔案數據受損害,保障檔案數據信息服務的可延續性,保障檔案數據資源的共享,保障災后檔案數據恢復,實現檔案數據的長期保存與異質備份的工作目標。
在當今大數據帶來的業務革命、業務創新的形勢下,如何讓大數據為我們更好地創新和服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真正的做到數據不丟失,才能使數據更好的為我所用,更好的服務于我們各個部門,更好的節省我們各方面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