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0多年前的小村落,到中國第一個鎮改市,龍港的美麗蝶變,是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縮影。從村落到城市,從村民到市民,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也促使龍港持續推進政務服務便民化的改革。
如今,龍港市已構建成“以市政務客廳為主體,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自助終端設備等為補充”的政務服務一體化格局,通過“一站式服務”化解百姓的急難事、麻煩事和煩心事,讓城市生活的美好,喚起每個龍港人心中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90%以上事項網上辦
社區便民中心方便群眾“就近辦”
在龍港市象崗社區白沙第一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何小明指著墻上滾動工作牌上的159項“社區綜合服務事項”和198項“甌E辦服務事項”告訴記者,附近居民審批辦證過程中,如果遇上難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來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請社區工作人員幫忙處理。
何小明說,白沙第一便民服務中心附近是工業區,企業和居民小到水電氣、流動人口暫住證,大到企業生產證件的核發、備案、變更,在這里都能第一時間辦理:“其實有很多業務事項,老百姓利用手機和網絡,足不出戶就能辦成。”
如今,龍港市正努力實現政務服務90%事項網上、掌上可辦,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其中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充分依托浙江政務服務網、“浙里辦”APP、政務自助終端機等網上申報渠道,通過“在線申報、網上審批、郵政速遞”的辦理模式,讓市民足不出戶,就能“一網辦理”。
審批從80天減至40天
政務客廳集成服務實現“兜底辦”
上周,市民張先生帶著龍港市第一個“未來社區”的建設方案,來到龍港市政務客廳的審批一科。在這里,他與龍港市行政審批局的工作人員圍坐茶幾前,僅一杯茶的工夫,就談妥了審批方案中的一些細節。張先生說:“以前對接規劃審批事項,從立項備案到規劃用地,我至少要跑發改、民政、規劃等部門,現在只用跑這里就能一站辦完。”
在“審批辦證”這件事上,龍港市通過“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不僅將665項審批事項全部“一章”搞定,使政務客廳成為集成服務“兜底辦”的最后一站,還在審批機制上實現了“從部門審批到崗位審批”,在技術審查上采取外包的服務方式,借助外包單位的專業技術把控風險,排查隱患,實現審批從80天到40天的縮減。
如今的龍港政務客廳正按照“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要求,讓“最多跑一次”落地生根,從而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為龍港市民提供更多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
“一核多點”布局
龍港市推進政務服務“零距離”
以市政務客廳為主體,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自助終端設備等為補充,這是龍港市積極深化政務服務便民化改革,打造“全域一體化新型政務服務模式”的“先手棋”。通過集成和優化黨建服務、綜合執法、市場監管、綜治服務、便民服務等五大模塊,龍港市進一步做強社區、做實網格、做優服務,全力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
記者從龍港市政務服務中心獲悉,該中心正與龍港市委基層治理委員會積極籌劃,準備以市政務客廳為中心,按照“東南西北中”的布局特點,先期設置五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進一步將“最多跑一次”向基層延伸。此外,按照“能下沉就下沉”的原則,龍港市還將梳理出更多個人事項和高頻事項,如戶籍、身份證、流動人口管理、社保、醫保、公積金相關等,讓群眾在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就近辦事。同時,按照“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模式,實行“一窗受理”“一站辦結”,推進政務服務“零距離”,一站服務解民憂。(記者 夏婕妤 通訊員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