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智能成立于2005年,作為國內第一批探索人工智能視覺技術與產品研發的先行者,始終專注于從感知、協同到決策的全棧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創新,積極探索了從算法開發授權、AIoT硬件生產銷售、感知數據融合集成,到智能決策與優化閉環的各種商業模式,引領智慧交通、商業智能與數字化零售等行業的AI應用創新與落地。
破局門店智慧化
大數據時代,人們對于隱私保護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如何破局,成為從事相關技術的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當大家都來到同一個低谷,誰能勇敢地直面全新局勢、冷靜地制定應對戰略,用‘舊實力’重組‘新方法’,才可能成為幸存者,甚至領跑者,這是所有企業的必修課。”文安智能創始人兼董事長陶海表示,第一步,便是找到邊界,回答到底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文安智能通過face-id,生成512維或更高維的人臉特征向量,在保證識別精度的前提下,該向量具有不可讀、不還原的特點,避免人臉圖像的直接曝出;通過body-id,獲得顧客的停留時間,還能進一步形成瀏覽軌跡等,但其弊端在于,默認某一時刻的外觀特征與該個體持久綁定,例如當同一個體更換服飾,系統便判斷其為另一新出現的個體。
可以看出,精度始終是客流統計的基礎與難點所在。陶海表示,隨著數據的不斷豐富與復雜,客流統計對于精確度的要求日益提高,這就要求企業要仔細觀察、深度思考,對算法持續精進,對服務持續完善。
為此,文安智能充分挖掘傳統俯視客流相機的潛力并升級成像,超廣角、大范圍、高分辨率的高維俯視ReID客流相機應運而生。其AI算力大幅提升4倍以上,能完成前端提取高維復雜特征、不同角度畸變矯正、多角度ReID算法識別、大范圍跟蹤、跨攝像頭時空過濾等一系列AI算法創新,實現客流統計、進店率、性別與年齡分析、著裝分析、全場跟蹤等功能。
“寒風過境,春天就要來了。我相信,眼下便是線下數據分析最好的時代。”陶海表示,通過基于AI芯片和成像技術的不斷創新,以接近原先普通客流統計的成本能夠實現更多的定制化創新功能,此時,率先扎根某一細分行業便定能筑就深厚的護城河。
合力邁上智慧交通“新臺階”
5月17至18日,華為中國生態大會如約而至。作為華為領先級ISV合作伙伴,文安智能攜超低功耗“星塵”1W電警相機等最新實踐成果趕赴這一場“十年之約”。近期雙方聯合發布的智能非現場執法系統3.0解決方案也在1號展區H3展位亮相。
陶海表示,華為中國生態大會是一個最佳的“生態觀察窗口”,此次前來參會,不僅是對文安智能與華為豐碩合作成果的展示,更是對雙方合作內涵的再詮釋與再延申。
文安智能于2018年正式牽手華為。在鯤鵬通用計算和昇騰Al計算的底座基礎上,文安智能將強大的算法能力注入各應用系統中進行適配。
2019年,基于華為“鯤鵬+昇騰”底座,文安智能運用在交通領域積攢的相關算法與實踐經驗,合力打造智能交通行業解決方案智能非現場執法2.0系統,并在全國20余個地區進行了POC測試和項目落地。
2020年,隨著交管業務的深入推進,聯合解決方案進一步升級至3.0版本,特別針對一盔一帶、非機動車違法等交通治理的迫切難題,推動專項治理整體方案形成,打造相應的行程標準,目前已在河南、海南等地初見成效。借力華為前端優勢,文安智能自身的創新研發實力被再度激發,至此,深度融合華為底座的智慧交通M+1+N價值解決方案再上新階。
全息感知、數據智能,文安智能還與華為機器視覺展開合作,在HoloSensStore算法商城上線八種交通算法。通過對攝像機前端算法的不斷在線迭代與自主學習實現一次硬件投資、全生命周期內算法可持續成長,更好滿足城市管理、公共消防、地鐵、鐵路等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現如今,文安智能融合數十種智慧城市精細化管理算法,與華為昇騰智能計算部門著手策劃打造智慧城市聯合解決方案,致力于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熵增”問題,實現不斷演進的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
“通過對智慧交通與智慧城市等領域深水區的探底、新圖景的勾勒,化‘單量’為‘合力’轉‘小思’為‘大謀’。”陶海表示,站在新舊十年的交接點上,智能社會、智能世界正大踏步地向我們走來。文安智能相信,在華為的助推引領下,這個擁有持續生命力的“智能共生體”將從孤立走向融合、從縱強走向橫通,直面生態難題,彌合新數字鴻溝。(北京海淀記者 余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