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轉型、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強大動力。與此同時,層出不窮的病毒、防不勝防的黑客、個人信息的泄露等網絡安全事件也愈演愈烈,成為一大隱患和威脅。在近日舉行的“網安中國行·上海站”主題論壇上,專家認為,在大數據時代,需要切實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建設,努力構建網絡安全發展新格局。
網絡安全形勢嚴峻
網絡安全威脅呈現多元化、復雜化、頻發高發趨勢。安全狗嘯天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平臺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監測到逾300萬個網站一個月內遭受的Web攻擊總量為251738774次。360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4月針對移動惡意軟件的攔截量為6.68億余次,4月份發現新增樣本513573個。任子行監測數據顯示,4月份發現的移動惡意應用類型主要為資費消耗類、流氓行為類和隱私竊取類。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曾宇表示,當前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中短期面臨多方面挑戰,其中之一即網絡安全威脅帶來的挑戰。網絡犯罪正在通過勒索軟件威脅醫療衛生關鍵設施,釣魚軟件、惡意網站和惡意軟件增長率急劇上升。同時,基于人工智能的網絡攻擊發展也很迅猛。
據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涂曉軍介紹,網絡釣魚、惡意軟件感染、供應鏈風險,應用程序漏洞,互聯網漏洞,信息泄露,以及業務層面的黃牛、黑產、電信詐騙等威脅,都是當前金融機構面臨的重要威脅來源。
“網絡安全越來越成為影響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理事長王秀軍認為,加強網絡空間的安全保障體系和保障能力建設,做大做強網絡安全行業,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廣大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切身利益的內在要求。
信息安全投入不足
眾多行業的發展都與其息息相關,這無疑也對網安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數據交易中心首席執行官湯奇峰表示,數據交易和流通是整個要素市場非常重要的抓手,但當前的數據安全也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相關安全問題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解決。數據安全領域明確的行業解決方案,將對整個數據交易市場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我國網絡安全產業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但依然存在不足。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網絡與信息安全首席專家劉紫千表示,2020年我國網絡安全產業規模約六七百億元人民幣,最近3至5年的平均增速為20%,可以說產業發展增速較快,但產業體量仍然偏小。目前,我國網絡安全企業數量為3000多家,產業高度碎片化,尚未形成真正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最大幾家上市企業產值僅占行業總產值的5%左右。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名譽會長談劍鋒表示,近年來,我國網絡安全產業的復合增長率全球最高,因網絡安全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全球最高。另外,當前我國信息安全投入依然不足,而且用戶普遍重硬件輕軟件。
“如果沒有足夠的網絡安全防護,‘互聯網+’就是建立在沙漠之上的海市蜃樓。”談劍鋒認為,未來的企業都會與數據產生關聯,對于這些企業,特別是網絡企業來說,如果不將安全當回事、不將安全地基做扎實,就有可能失去市場地位,甚至影響到生存發展。
在談劍鋒看來,網絡安全產業將有四大發展趨勢:一是云安全投入將數倍增加,二是物聯網安全將是爆發點,三是需要更智能、有效的安全防御,四是產品轉向綜合解決方案。
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對于網安行業來說,“十四五”時期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
涂曉軍介紹,中國銀聯作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應對安全威脅需要行業各方有效協作形成合力,這其中面臨幾方面挑戰:一是針對“零日漏洞”和App攻擊,需要聯防聯控;二是針對威脅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的電信詐騙,需要產業和社會各界協調聯動,共同打擊;三是在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如何在保證數據安全、個人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數據價值,仍需從技術和管理手段上進行突破。
“十四五”時期是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的重點突破期。網安行業有條件也有必要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底線,更主動、積極地努力構建網絡安全發展新格局。
“網絡安全產業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帶來的挑戰,敢于提出新理論、探索新路徑,推動網絡安全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并轉化為國家安全的現實生產力。”王秀軍表示,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將推動網安企業抓住新機遇,在新基建、雙循環中尋找新的資源要素;培育新動能,推進安全行業支撐產業轉化,實現自我升級;夯實新基礎,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產業中提供安全支持。
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副局長郭濤表示,網絡安全已經成為事關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福祉的重大戰略問題。為此,接下來將依法規范網絡發展;維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加強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培育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