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國家標準《智慧城市 建筑及居住區 第1部分:智慧社區建設規范(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下達2018年第二批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國標委發〔2018〕41號),我部組織中外建設信息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起草了國家標準《智慧城市 建筑及居住區 第1部分:智慧社區建設規范(征求意見稿)》(見附件)。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有關單位和公眾可通過以下途徑和方式提出反饋意見:
1.電子郵箱:sunyue@icfw.com.cn。
2.通信地址:新疆大廈(北京市海淀區三里河路7號新疆大廈B座12層,孫玥,010-68183101-805)。
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0年8月20日。
附件:智慧城市 建筑及居住區 第1部分:智慧社區建設規范(征求意見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
2020年7月23日
對于目前的智慧社區建設而言,是離不開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設備。而基礎設施的迭代升級則是智慧社區建設的基礎和重中之重。只有具備有各種智能化設備,才可能去實現社區的信息數據的分享與交換、采集以及分析等目標。下面我們來一起談談有關智慧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高效運營。
一、智慧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
1、關于網絡的基礎設施
當前國內的網絡建設已經朝著5G時代的方向前進,5G網絡具有的高速率、海量鏈接以及超低時延等特點必將極大地推動國內的智慧化升級。與此同時,智慧社區的建設還涉及到大量的智能化硬件與傳感設備等,并依靠物聯網技術進而實現智能化設備之間的鏈接。化
2、智能化硬件與傳感設備
除了基礎的網絡設施建設以外,在社區中的各種智能化硬件與傳感設備等是保障社區進行智慧化迭代升級、數據的全面感知與采集的基礎。比如具備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門禁以及車輛識別的智能門禁設備是社區進行管理各種進出人員與車輛進出等的基礎。而各種智能家居設備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連接,能夠極大地提升居家生活的智能化、方便快捷與安全舒適性。除此以外,還有如社區智能化的公共設施,比如安防系統的各種攝像頭、智慧路燈、智能巡檢、智能井蓋、智慧消防、空氣污染環境檢測器等等各類傳感設備。當完成了社區的基礎設施的信息智能化升級之后,能夠與大數據、AI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邊緣計算等全新一代的技術進行結合。這將能對社區的智能化設施進行充分合理地利用,并且能為后面的智慧社區綜合平臺系統以及各類社區的智慧應用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智慧社區的高效運營
在上述的內容中,我們談到的是有關智慧社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在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之后,智慧社區的高效運營則尤其重要。智慧社區的運營總的來說,將是與當地的政府、物業等多方進行參與,因此對于運營方面的要求勢必是比較復雜而多樣化的。所以智慧社區的高效運營理應以多個維度去分析考慮,并能做到充分去整合、開發以及利用已有的社區資源和數據,對分散、孤立的社區業務進行整合,從而構建好智慧社區的整體性高效運營的基本能力。針對物業服務與管理方面,要做到從客戶服務、收費管理、運營維護、經營管理以及安全保障這五個維度去全面進行智慧化的升級。與此同時,社區能否高效運營也少不了完善的安防與消防體系。
智慧社區中的安防以及消防可以結合固定的攝像頭、可巡檢的安防機器人、無人機設備、智能消防終端等各類智能化安防設備,進行對社區的全方位全時段監控預警。此外,智慧社區還能夠利用大數據對社區的相關人口進行分析,能在宏觀上對社區流動人口的來源、趨勢、駐時分布、人員密度等各類數據指標進行分析研判、監測。還有一點,智慧社區應充分對接和整合好各種系統以及數據,實現構建社區智慧中樞,從而讓社區數據具有可視化、事態可視化等功能,這樣可以從整體視角來保障智慧社區的高效運營工作。
最后,對于社區居民來講安全與舒適的宜居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基于移動互聯以及各種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的老舊社區存在的諸多隱患與不足日益不能滿足人們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因此,智慧社區的建設,應該做到充分考慮能否給社區的居民帶來更安全舒適,更方便快捷的社區生活環境。比如打造的社區生活O2O平臺APP,結合人臉識別技術,能讓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自助充值繳費、購物娛樂、物業報修、投訴建議、社區公告、社區團購、便民服務等提升居民的生活體驗感。
智慧社區助其交出亮眼成績單
微偵碼、wifi探針、車輛道閘、人臉門禁……這些充滿高科技含量的詞匯越來越多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這背后都指向一個概念,智慧社區。
智慧社區可以看做是智慧城市的迷你版,通過打通社區內的人、車、物等細小單元,再將這些多維數據匯入、整合、分析,可以實現更大規模的城市級連接,作為智慧城市運行的有力數據支撐。從市場建設層面來看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老舊社區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二類是新建社區,統籌建設智能化應用。
本篇文章將圍繞智慧社區的三個方面展開:
1、前情提要:相關政策及市場規模
2、跑馬圈地:入局玩家有誰?
3、后續管理:人臉識別的爭議
01、15年 與 5405億
智慧社區的概念并非近幾年提出。早在2005年,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頒布《居住小區智能化系統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明確指出:“居住小區智能化系統總體目標是:通過采用現代信息傳輸技術、網絡和信息集成技術,進行精密設計、優化集成、精心建設,提高住宅高新科技含量和居住環境水平,以滿足居民現代居住生活的要求。隨著14年智慧城市的提出,作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多個省市綜合國務院的指導意見,參照相關國家標準,出臺了智慧社區建設的地方標準與指南,規定了智慧社區建設工作原則、智慧社區建設內容。今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國家標準《智慧城市 建筑及居住區 第一部分:智慧社區建設規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對智能基礎設施的智能安防監控設施、智能消防監控設施、公用設施智能監測設施、公共環境智能監測設施、智能家居設施等作出了相關規定。
根據《標準》,智慧社區總體架構及具體應用如下:
標準指出,智慧社區總體功能及效果應滿足社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與安全感為指導方向;能對社區的相應數據進行動態采集、反饋、分析、預測并進行標準化管理;能實現統一用戶管理、權限授權管理、信息推送、應用管理等。
隨著標準的出臺,智慧社區的統一性能夠得到進一步改善。其一,有效解決了智慧社區的統籌問題,避免出現因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受限建設成本、消費水平等因素,致使智慧社區在不同城市和地區間的發展規劃和成果差異較大的問題。其二,針對參與智慧社區生態建設的主體,包含政府部門、房產開發商、物業/社區運營商、業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等,標準的出現能夠解決各自為政的現象,有效整合服務,實現設備層、數據層、傳輸層、業務層及用戶端無縫鏈接和協同發展。
智慧社區的市場規模同樣不容小覷。
按照國家相關部委的嚴格要求,我國要在2020年實現智慧社區50%的覆蓋。中國當前有7.9億城鎮人口,16.44萬個社區,未來十年,我國智慧社區建設將形成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據求思智庫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達到7.05萬億元,其中,智慧社區市場規模約3920億元,占比約5.56%。2020年中國智慧社區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405億。
02、單打獨斗or強強聯合?
有了不斷細化的政策標準與龐大的市場前景做支撐,智慧社區不乏興致勃勃入局者。
1.房產開發商&物業/社區運營商
首當其沖是房產開發商及物業運營商,作為社區的前端市場,第一個嗅到從地產到社區再到全屋場景的智慧化需求。近期,包括綠城、萬科、碧桂園、美的置業、恒大等地產及地產服務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智慧社區構建方案,以提升其在未來社區建設中的競爭力。同時,作為樓盤開發商,智慧社區的概念的提出對于樓盤價格抬升頗有優勢。
短板同樣明顯,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成本高且更新換代速度快,需要強資本支持。涉及IoT、AI、大數據等等軟硬件統籌,系統架構的專業性和復雜度都較高,需要強大的技術班子。同時,在進行開發時可能局限于自身的樓盤,配套出售,沒有對外開放能力。
2.CV科技公司
CV科技公司,作為具備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和區塊鏈等中的一項或多項底層技術的技術派,提供應用軟件開發和硬件設備生產。
難點在于入局困難,對物業的業務線掌握不夠清晰。對協調各方利益,跨多個政府部門、社區協作的能力有所欠缺。
3.安防企業
AI落地以來,在場景與技術的融合上,沒有人比安防領域做得更好。安防企業的劣勢也同樣明顯,只是針對特定的安防場景有發言權,無法覆蓋全場景運營。
4.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公司具備專業的運營能力,商業模式可行,但獲取用戶的成本較高,黏度主要靠活動和補貼來進行。更重要的是,沒有社區終端的支持,又缺乏硬件和物業管理能力,猶如被捆綁住手腳,難以落地。
以上入局者各有優勢也各有短板,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成為當下熱門選擇。
1.萬科&海康
去年11月,萬科子公司與海康成立了萬御安防的科技服務公司。萬科此舉意圖借由海康的軟硬件能力,發力智慧物業賽道,發力智慧社區。
2.綠城&大華
同年10月,綠城中國與大華在杭州順利牽手,雙方聚焦安防監控平臺、自有品牌培育,簽訂系列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將聚焦安防監控系統平臺、智能家居、OLA組網系統及物聯網平臺、智慧園區運營等板塊,在房地產科技化、智能化產業小鎮開發、自有品牌培育等領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3.華為&興海物聯
華為在數字化轉型領域是公認的獨占鰲頭,興海物聯是地產行業內頭部的科技公司,兩者優勢互補,面向行業聯合推出的智慧社區解決方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征:①不求大而全,不求符合每個地產商各自的特質,聚焦解決每個社區基礎運行服務的核心痛點;②具備快速交付和規模化復制能力;③不同于純軟件輸出,提供端到端的全鏈解決方案,包括軟件、硬件、集成、運維等一系列服務。
4.恒大&騰訊
恒大地產、騰訊集團合作創立的恒騰網絡,在兩個關鍵方面促成了數據集成的細分化:恒大地產豐富、針對性的線下數據來源,騰訊集團巨大的線上用戶資源與強大的數據綜合處理能力,雙方合作發力將輸出結果應用至綜合性社區服務,形成了“體驗-數據-整合分析-體驗提升”的智慧社區數據閉環,讓恒騰網絡的智慧社區實踐更上了一個臺階。
面對智慧社區當前格局,有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相對于大廠商的大規模占領市場,更愿意用“零星的競爭”來形容目前的市場格局。未來,強強聯合能否打破“零星的競爭”,大可拭目以待。
03、管理風險:人臉識別背后的隱患
所有的方便背后,都可能隱藏著不方便:漏洞或風險。智慧社區也不例外,社區每天直接面對萬千業主,以門禁系統中的人臉識別為例,敏感的生物信息一旦錄入就有被盜用風險。
2018年7月,浙江紹興一名叫張富的大專畢業生,利用非法購買的公民個人身份信息,將相關公民的照片制成3D頭像,通過支付寶人臉識別認證。在他被查獲的電腦里,警方發現了200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2019年,18歲、初中文化的田某,通過抓取、攔截、保存銀行系統下發的人臉識別身份信息數據包,在一個手機銀行APP內使用虛假身份信息成功注冊了賬戶。
放眼世界,對人臉識別這項新技術的反思與規制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政治與商業機構,都在警惕這項新技術帶來的種種憂患。
2018年5月,歐盟實施了被稱為“史上最嚴”條例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規定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其中包含指紋、人臉識別等)、沒有保障數據安全的互聯網公司,最高可罰款2000萬歐元或全球營業額的4%。在美國,今年6月,IBM、亞馬遜、微軟公司先后發表聲明稱,不會向警察部門出售人臉識別服務。
而近日,《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禁止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進入小區。如獲通過,該管理條例將成為我國首部明確規定人臉識別禁止性條款的地方性法規。
智慧社區的運營主體如何避免信息泄露和保障安全性,也是需要攻克的難點之一。
前路漫漫亦燦燦。當前的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雖然還未普及化,距離真正的“智慧”仍有一定距離,但隨著新基建及《標準》的進一步落地,集成技術的進一步升級,達成高效的全場景運營及服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