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文平 陳丹 通訊員朱素芳 張新 實習生包玲)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大戰略。昨日召開的全市信息化工作會議,除推廣江漢區實行城市網格化管理與服務的做法外,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苗圩還就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政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出看法。 ●不會使用計算機領導干部“打折扣”今后,如果領導干部不會使用計算機,在工作考核上就可能被“打折扣”。苗圩指出,“一把手”必須率先轉變思想觀念,主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政效率。 目前,我市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貫通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協和相關部門的政務網絡平臺上,已形成統一的“市—區—街—社區”四級網絡體系。全市91個局級單位、869個社區和224個鄉鎮,全市13個區、2個開發區、12個區級行政服務中心,645個區屬委辦局,都連上了政務網平臺。 去年,全市13個區和2個開發區的行政審批信息服務系統投入使用,可提供網上受理、聯辦、督辦、統計等審批辦事功能,并為群眾提供審批進程查詢、咨詢、投訴等互動功能。房地、公安、文化三部門還開展了市、區聯網審批。辦事效率提高50%%。 ●政府網站“透明”公眾監督最有效 在去年的全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中國武漢”門戶網站列省會城市第一。該網站集成了全市112個黨政機關政務網站和800多個社會網站的信息,公開了政策法規、領導分工、人事任免等986項政府信息。 苗圩指出,目前,我市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仍然相對滯后,在政府門戶網站上,除少數涉及國家安全、機密的資料外,其他信息、政策、對事件的處理結果等,都應逐步在網上公布。這是接受公眾監督的最有效的辦法。 此前,省內10多個縣試點政務公開。其中,某縣“收獲”不一般:該縣編制公開后,很快查出了300多名吃“空額”的公務員;涉農專項經費一公開,有農民反映沒拿到該領的錢,一查,發現是村干部把他的2000多元錢領回裝進自己口袋里了。 ●信息管網專人建出租出售供使用 本來200根電桿可以解決問題,但由于體制分割,竟一共埋了6000多根電稈。苗圩對出現在我市一遠城區的怪現象頗有感慨。 去年,我市決定打破常規,組建武漢市信息管網投資有限公司,由該公司負責城市集約化信息管網的投資、建設、經營與管理,以及政府投資項目駐地網的建設與維護。今后,誰要使用,將根據有關部門核定的價格出租或出售。 在去年啟動的武漢新區、王家墩商務區信息化規劃中,我市一改以往建設中由各運營商自建管溝、自樹線桿的做法,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 ●搭建三個平臺助中小企業信息化 苗圩透露,2006年,省市將共建信息、設備儀器、軟件三個平臺,著重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 有資料表明,我市的中小企業有95%采用了信息化技術,一些成長型的中小企業也從信息單項應用的信息孤島階段進行集成。2005年,我市已開始籌建武漢中小企業信息服務平臺,建立了包括1400多家企業3000多種產品的數據庫,由主管部門對有關企業的產品供給和需求信息進行確認后在網上發布,進行信息匹配,實現“電子撮合”。同時,平臺還可以幫助廣大中小企業自助建網、即時交易、網絡推廣和職能辦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