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五年我們更有理由熱愛這座城市。 大到地鐵開建、休博會開幕;小到找到心愛的人,成家立業,或是駕車去西湖邊兜風,看看《印象西湖》……每一個欣喜,就是這座城市的感動;每一個細節,都在展示這座城市的變遷。 杭州市十屆人大六次會議、市政協八屆五次會議即將召開。作為重頭戲之一,大會將作《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報告。這份重要的規劃綱要,將把680多萬杭州人對“十一五”的更多美麗期望變成現實。 今日起,時報特別推出“回顧十五,展望十一五,關鍵詞預熱杭州市‘兩會’”系列報道,敬請讀者關注。 “我生在杭州,聽西湖的傳說長大,以前錢塘江兩岸都是農田,現在建設得那么好了。”家住鳳棲花園89歲的王老太,說幾天不出門,家門口就發生了巨變。 這是因為杭州千年以來,依傍著西湖,生活、經濟發展都圍繞這波盈盈的湖水。而母親河———錢塘江,卻多少受到了冷落。 背景 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杭州經歷了一次行政區域上的劃分。當年,撤銷蕭山市和余杭市,設立杭州市蕭山區和余杭區,使市區版圖面積從683平方公里擴大到3068平方公里。 一份醞釀長達10年的《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編制完成火熱出爐。 在該規劃中,杭州首次以書面的方式提出了城市發展方向:即城市東擴,旅游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實施“南拓、北調、東擴、西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 同時,提出了城市布局形態:從以舊城為核心的團塊狀布局,轉變為以錢塘江為軸線的跨江、沿江、網絡化組團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雙心雙軸、六大組團、六條生態帶”開放式空間結構模式。 由此,杭州邁出了從西湖走向錢塘江的第一步。 錢江新城:一江春水穿城過 “當年的規劃,在主城區定位中,有這樣一句話‘江濱地區為城市中心’,這9個字,成就了今天的錢江新城。”錢江新城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宓挺的思緒回到了4年前。 他的辦公桌上,放著一份《錢江新城2006-2010年(十一五期間)建設發展規劃》,窗外,“月牙形”的杭州大劇院掛上了為元宵節準備的紅燈籠,在太陽的照射下,很美。 2001年7月,杭州大劇院正式開工,標志錢江新城建設全面啟動,在第一根樁打下的同時,杭州城市格局由經歷著一場“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過”的變革。 “從菜地變成CBD,養魚塘變成大會堂,城郊接合部變成了城市新中心。這,就是錢江新城四年建設的最好總結。”談到錢江新城的發展,宓挺很是感慨。 截至2005年,錢江新城已投資63億元,杭州大劇院竣工,建成一期8平方公里主要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兩年打好基礎、五年基本成形、八年全面竣工”第一階段,雄姿初現,框架初成。 建24小時動態CBD “五年以內,這里會有更大的變化,地鐵、快速公交都將進駐,交通將更加快捷。”談到未來,宓挺一下子來了精神,他指著窗外的空地告訴記者。“你看,這里會建國際會議中心,工程的基建已經完成……” 按照規劃,“十一五”期間,錢江新城將初步實現行政辦公、金融、貿易、信息、商業、會展、旅游、居住等功能的集聚,逐步發揮其中央商務區(CBD)所具有的效用。 通過E-CBD(數字、生態CBD)、T-CBD(旅游CBD)、T-CBD(服務型CBD)的打造,重點建設“24小時生活形態的CBD”。 “所謂的動態,是指在城市規劃、綜合交通、區域功能都有最新、最先進的支持”。宓挺解釋,比如,在綜合交通建設上,規劃建設新城步行系統,提供最為快捷、強大的交通網絡與不間斷活動通道。在配套服務上,引入大型購物中心、精品百貨大廈等各類商業、娛樂設施。 背景 當年規劃中,對“一主三副六組團”就已經有了明確的功能劃分。 即由一主三副(主城、江南城、臨平城和下沙城組成)承擔生活居住、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旅游服務、科技教育、文化娛樂、都市型和高新技術產業功能。 而六組團(塘棲、余杭、良渚、臨浦、瓜瀝、義蓬)吸納中心城區人口及產業等功能的擴散,形成相對獨立、各具特色、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衛星城鎮和城鎮群。 此外,在各組團之間、組團與中心城區之間,規劃建設六片綠色生態開敞空間。 交通骨架劃分更加清晰 從地圖上看,三個副城和六個組團緊密地圍繞在主城周圍,通過杭州主城這個大“圓心”,一圈一圈地向外衍生,而三副六組團又宛如一個個有力的拳頭,和主城結合在一起。 事實上,“十五”期間,一主三副六組團之間聯系愈發緊密。 這包括,除建設完成了連接主城、江南副城的上塘高架延伸段———四季大道北段和錢江三橋———風情大道;連接主城、臨平副城的杭海路和臨丁路等交通樞紐外,杭州道路建設的“血脈”將繼續延伸。 如加快實施錢江九橋、十橋建設,慶春路過江隧道的實施,打通蕭山通道。 又如,文一西路延伸、古墩路延伸等,構筑起和余杭的多點維系,加上東湖路南延至下沙副城,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網絡。 此外,隨著杭千高速、杭徽高速的逐漸鋪展,也將給杭州大都市構建提供了對外延伸的骨架依據。 未來五年,杭州提出以“全市1小時半”交通圈、“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為基礎,打造“高速公路經濟”和“黃金水道經濟”,最終推動5縣(市)從郊縣向郊區轉變,構筑新都市圈。 構建網絡化大都市 去年,杭州市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構筑網絡化大都市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首次正式提出了構建網絡化大都市的概念。 而在年底召開的杭州市委九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上,部署今年工作任務時就包括,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筑網絡化大都市。 “在杭州構筑網絡化大都市的背后,支撐著的是這樣的理念:推進城市化,帶動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可以說,構筑網絡化的過程,也就是杭州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 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曾表述了這種趨勢的變化:從“區狀城市”發展為“網絡城市”;從西湖時代到錢塘江時代;從城市的量的擴張到質的提高…… 聲音 ——來自代表委員 時報記者 傅一覽 時報訊 民進杭州市委會以提案形式提出:“關于建設下沙副城,打造世紀精品”的建議,要在即將召開的杭州市政協八屆五次全會上提交。 民進杭州市委會認為,下沙是杭州市高級技術開發產業和外向型經濟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園區。 現在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是,2003年編制的下沙整體規劃還沒有獲得批準,隨著大量高校遷入、房產建設和人口入住,原先的規劃已經不能適應需要。 主要是下沙副城起地于灘涂,城市建設開始于空白,缺乏如醫院、銀行等公共生活、公共衛生設施。還有,連接主城區與下沙等的公共交通設施都相當匱乏。 建議杭州市委、市政府抓住“十一五”規劃這一機會,聘請國內外高水平專家,制定、調整、完善下沙的副城規劃,重點建設高教區、住宅區、商貿行政區、生態區等區塊,避免未規劃先建設、邊建設邊規劃,造成副城功能紊亂和建設浪費。 聲音 ——來自市民 時報訊 在今年杭州市政府向市民征集2006年10件實事中,市民關于“構筑大杭州”的建議最為集中。 市民徐永翔和余尤捷等建議,讓12345市長公開熱線惠及13個區縣(市),把12345服務于大杭州建設作為實事項目。并借今年國家信息產業部資費開放的東風,協調13個區、縣(市)取消“區間”收費標準,為大杭州建設一個統一的信息平臺,為杭州市企業外遷和區縣(市)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另外,不少大杭州概念的《杭州詳圖》,應顯示蕭山、余杭。 目前,杭州到蕭山、余杭的交通還是非常不方便。如杭州到蕭山最晚的K515路公交車到21:30就結束了,這給在杭州工作的蕭山人帶來不便。而且杭州到蕭山目前所有的公交車都不能使用優惠卡,不利于區域之間的交流。 市民蕭然說,蕭山、余杭并入杭州已經有5年,兩個區硬件(市政設施、投資環境)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但城市發展靠硬件是不夠的。建議,今后涉及到市民福利、待遇、優惠便民政策等方面時將“蕭山、余杭兩區除外”的狀況除去;蕭山、余杭兩區居民的戶籍與其他城區視為一體,同等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