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明確提出通過“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數字政府建設由此在國家層面成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數字政府有別于傳統的電子政務,后者致力于政府業務的信息化改造,目的在于提升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而前者的目的在于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即采用信息化、數字化的手段,最終落腳在治理上。
數字政府建設要依托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前沿技術,構建一個包含黨、政、企、社、民、媒等多種主體的國家治理生態系統,實現多主體平等、互動、溝通、協商的多元化合作治理網絡。建設數字政府的目標在于,真正落實“一切為了人民”的治理理念,扎實推進“放管服”改革,穩步推動政府職能從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務轉變,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數字政府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數字要素已成為社會生產的重要資源,在某種程度上,數字技術已成為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之一。而居于社會治理網絡核心節點的政府,也必須與時俱進,緊緊跟隨數字化變革,通過數字政府的建設,形成政府服務社會的新能力。
以多元化治理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工業化時代,公眾接受信息的來源和渠道相對有限,使得政府作為信息與資源交換的中心,擁有了絕對的權力,形成了一元化的治理模式,對其他社會治理主體行使管理和監督的職能。然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公共領域的應用,信息的分發與交流開始在政府、非政府組織、社會公眾之間平等、快速地發生。公眾基于信息資源的獲取產生了更多的參與到行政權力運行過程中的訴求,多元化網絡治理結構、多中心主體參與的合作共治模式逐漸形成。在多元化治理模式下無論是政府各部門、各層級之間,還是政府與公民、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都需要遵循統一的規則進行資源交換或共享。這必然要求政府的職能隨之發生改變,即由原來的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主動回應公眾訴求,更加深刻地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建設數字政府,正是實現多元化治理的技術、組織、機制和方法的保證,有助于持續推進政府轉職能、提效能、強服務、促發展。
以多向協同促進政府組織結構調整。建設數字政府,首要任務就是推動政府組織結構變革,打造扁平化、網絡化、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推動跨越部門、組織與區域的多向協同,形成與多元化合作治理模式相匹配的組織架構。信息化時代,信息極大豐富,可獲取性以及便利性也極大提高,個人和社會組織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信息的交換,不同行政主體間可以自由聯通和直接對話,最高治理層級可以直接搜集和獲取來自最基層的治理信息。就此而言,建設數字政府,需要在縱向上形成上下級分權合作關系,賦予基層行政機構更多自主權;橫向上應打破不同職能、不同地域政府之間的信息壁壘,提高相互之間的協同合作,有效整合和利用行政資源,提升執政效能。
以數據平臺促進政府工作機制轉型。政府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推動決策機制向動態性、全景化、聯動性的方向轉變。首先,大數據可以使政府的決策依據從少量樣本數據轉變為海量全體數據,原來根據有限個案進行經驗判斷的決策方式逐漸被“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的更為科學全面的方式取代。最為明顯的對比就是2003年非典疫情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這兩次疫情的應對方式本質上都是病例追蹤加有效隔離,但是今年在疫情應對上通過大數據篩查以及大數據追蹤的方式,使得病例的確定和追溯變得更加精準,從而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其次,大數據可以動態監測事件發展的全過程,通過對實時數據的關聯性分析,發現隱含的規律,預測事物發展的動態變化,從而做出及時應對,提升政府在公共危機事件中的預警、監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再次,數字政府建設需要借助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線上政府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實現信息的溝通共享,資源的統一調度,多組織、跨層級的協同合作,實現以技術手段倒逼政府組織結構的轉型和政府職能的轉變,真正將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的理念落到實處,讓群眾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數據安全是數字政府建設的前提。在利用數據創造價值的同時,還要密切關注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平衡好發展與安全之間的關系;不僅要在技術層面上盯緊數據的來源和去處,還要在思想層面上牢固樹立安全意識,更要在體制機制上界定好各類主體的權責問題。
以法治建設促進數字政府制度保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為政府行政方式民主化、科學化提供了技術支持。而法治建設、依法行政則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政府在法制框架內盡職履責提供了制度保證。在社會需求日益增長,社會轉型階段各種問題錯綜復雜的背景下,更要通過開展廣泛多層次的民主協商,使人民群眾充分參與到政策決策過程中,才能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體地位,提高政府治理的合法性,提升政策的執行效率。此外,依法行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基于法律而行政,政府職能的轉變也應依法而行。在建設數字政府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數據平臺利用的有效審查和監管,防范數據壟斷,保障信息安全,要加快大數據應用、交易等方面的立法,同時還要保證政府權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運行,“將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用好“負面清單制度”,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運行中出現的問題。
以數字政府建設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上從治理模式轉型、組織結構調整、工作機制轉型、法律制度建設四個方面探討了數字政府建設的方法和路徑,而數字政府建設又是為了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經濟社會運行各方面事務的能力。而數字政府就是以數據賦能優化政府行政方式和服務模式,來提升政府服務質量和治理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新力,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以數字政府建設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關鍵在于做到三個融合。首先,從技術與業務融合視角看,建設數字政府有利于打破物理空間限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和高效化。傳統上,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需要在一個特定空間和時間內,按照特定的程序來完成,這就形成了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務不均衡的情況。然而建設數字政府所依賴的區塊鏈、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可以使政府的公共服務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完成,即使身處偏遠地區,人們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取這些服務。比如近些年興起的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政務服務等。其次,從技術與數據融合視角看,建設數字政府有利于把握真實輿情民意,由被動提高服務質量向主動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轉變,進而提高公眾滿意度。數字政府建設就是要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宏觀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從數據中感知輿情,了解民意,捕捉公眾關注的熱點,從而使得做出的決策更加符合實際,也更容易獲得群眾的認同。最后,從技術與主體融合視角看,建設數字政府有利于聯結多元多層社會治理主體,打造平等、交流、協作、共享的政務環境。在當前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轉型期,加之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經濟形勢異常復雜、利益主體互相交織、社會需求復雜多變,這給傳統一元化的政府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通過數字政府建設,可以促使政府轉換執政理念和行為方式,以互聯網開放、包容、共享、共建的思維方式引導社會組織、公民等多方利益主體共同參與到公共事務的治理中,不僅可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還有助于樹立政府的公信力和良好形象。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