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訊零售行業受此次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為了幫助零售行業度過疫情帶來的危機,并在未來得到更好的發展,2020年7月30日,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篤學尚行”社會調研團繼個體戶門店之后再次對電子商務展開了調查與研究。
電子商務是指買賣雙方皆在網絡平臺上交易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大大提高了消費者的商品可選性,品種繁多,貨比多家,同時也擴大了人們的消費新視野。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0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20.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1-2月份,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4881億元,同比下降20.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249億元,下降19.0%。
隨后調研團與多類電商工作人員以及消費者取得聯系并進行線上和線下同時調研,團隊成員在與電商和消費者的交談中獲取諸多信息。
首先,疫情降低了居民消費水平,導致了貨物堆積。今年疫情對電商行業沖擊十分巨大,參照每一年銷售狀態,現在正是收入的高峰期。但是例如本應該有的三月開學季和618購物節,即使今年的優惠力度更大,促銷模式更加完善,居民的購買力還是沒有得到較大的回升。半年以來,許多店家存在著間斷式停業狀態,在此狀態下,諸多商家虧損程度十分嚴重。后因為國家鼓勵復工復產,店家本以為可以改善經營狀況,營業額度可以呈現上漲趨勢,但顧客的消費量依然處于一個很低迷的狀態。
作為電商商家,相對于普通線下個體戶門店而言,最大的區別就是電商商店的物品種類齊全,庫存量大。但是在疫情的影響之下,貨物的供應少于電商需要儲備的貨物數量,這在源頭上就對電商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一家電商商店的老板說到:“我們店面今年受疫情影響,銷售量下降,資金回籠難,積壓下來的貨物只能低價出售。而我們電商商店的特性就是順應時代潮流,我們又不得不去購入更多新的產品來滿足客戶的需求。”貨物長期積壓,資金流通受阻,這是當今電商遇到的最大難題,從之前一天300個包縮減到現在一天100個包,在數量上就能直觀的看出電商商家的難處。
其次,調研團隊員認為這種現象還可歸結于物流運轉方面。根據商家所言:“受疫情的影響,有很多地區都設置有嚴格的把控,所以說在這樣的背景下運送快遞要比往常延遲一點,更不要說在個別疫情嚴重的地區,快遞根本無法送到。這樣顧客們的網上購物體驗不僅會大打折扣,而且對商家的下單量也會有直接的影響。”半年以來,疫情嚴重地區大規模封城,物流網絡遭到破壞,物流配送干線中斷,物流的時效性更是達不到保障。同時疫情促使無接觸商業崛起,線上下單,送貨上門,上門取貨可能是當下最好的一種購物模式。但物流網絡不能正常運轉,這種模式并不能完好的運行。
最后,調研團將調研對象放到了家庭消費者,一位消費者談到:“受到疫情影響,我們已經大幅度減少了外出,本想一些飲食方面和小物件在網絡上購買,但是收到貨之后,發現和我們想的差距太大,甚至有時候找不到客服,還退不了貨。”由于疫情影響,大量實體店工作人員失業,從而為電商行業注入一股新鮮“血液”。而來的太過突然,電商平臺承載負荷過大,一些商家為了提高收入以便維持生計,出現了以次充好的情況。消費者收到貨物之后,發現貨物與實際不符以及無法聯系到售后等狀況,這也小幅度減少了消費者在電商平臺的消費意愿。
為期兩天的電商行業調研中,隊員們發現電商行業的一個普遍的共同點,就是前期啟動資金少,投入較少,這是電商行業的優點。但是電商的保有資金較少,能抵抗經濟收入低迷的能力較弱,這是電商行業的缺點。在疫情的背景下,電商前期貨物積壓,后期貨物無法變現,資金回流困難,這是大部分電商商家遇到的問題。
調研團隊員們在深入的探討與交流之后,指出電商行業的應對辦法——下調價格,將積壓的貨物低價賣出、擴大直通車費用、進購新品吸引顧客。同時建議國家監管部門以及電商平臺加大監管力度,以防濫竽充數。曾任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的姚景源先生也曾提到要加強平臺制度建設,探索電商發展新模式。
也正是因為這些電子商務在疫情情況下暴露出的問題和缺陷,才能進一步的推動電子商務走向更加成熟和規范的道路。建立更加完善的生產運輸,倉儲配送服務鏈。約束商家行為,提高產品的服務質量,形成更加規范的電子商務準則。這是挑戰也是機遇,在疫情特殊時期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優勢,電子商務行業才能更好地進行自我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