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中旬,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發布,中國在全球的排名進一步大幅提升。這個兩年一度的全球電子政務排名,是對193個聯合國成員國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的權威評估。聯合國從電子政務和電子參與兩個維度進行評估,其中電子政務又進一步包括三個維度,分別是在線服務、人力資本和電信基礎設施。
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的全球前十名包括丹麥、韓國、愛沙尼亞、芬蘭、澳大利亞、瑞典、英國、新西蘭、美國。電子參與指數的全球前十名包括韓國、愛沙尼亞、美國(并列),新西蘭、日本(并列),英國、新加坡、奧地利(并列),丹麥、澳大利亞、荷蘭、波蘭、中國(并列)。
與2018年相比,2020年中國的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從第65提升到第45名,電子參與指數從第29名提升到第9名,兩項均為歷史最好成績。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從高水平躋身非常高水平,意味著中國的電子政務整體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數據來源:https://publicadministration.un.org/egovkb/en-us/Data-Center
該報告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夠不斷提升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實施全面數字化轉型戰略。此外,中國有多個電子政務優秀案例入選此次評估。評估報告共有50個專欄介紹全球各國的創新經驗,其中有5個專欄專門介紹了中國在數字化轉型、數字絲綢之路、數據驅動的線上線下融合式政務服務、殘疾人在線服務、實時交通管控等方面的最新進展。
該報告還對全球規模較大的86個城市的電子政務進行評估,結果顯示上海位列第9名。地方電子政務評估主要關注技術、內容提供、服務提供和公眾參與,西班牙的馬德里位列第一,緊隨其后的依次是美國的紐約、愛沙尼亞的塔林、法國的巴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俄羅斯的莫斯科、哥倫比亞的波哥大、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德國的柏林、韓國的首爾。
中國電子政務的短板在哪里?
在電子政務發展指數中,含金量最高的是在線服務指數。該指數反映了政府通過政府網站等平臺提供的在線服務水平,包括政府信息公開、社交媒體應用和在線政務服務等方面共148個具體評價指標。該指數越高,意味著人們可以在政務服務平臺上在線辦理更多的業務和享受更多的服務。
中國在該指數的排名從2018年的第34位大幅提升至第12位,僅次于韓國、愛沙尼亞、丹麥、芬蘭、新加坡、英國、澳大利亞、奧地利、美國、新西蘭、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同日本、荷蘭并列。如果考慮得分相同而并列的情況,那么中國的在線服務排名則高達第9位,長期以來,中國在電子參與方面的排名始終高于在線政務服務,而此次排名則使兩者的差距幾乎消失,也意味著在線政務服務近些年的確發展迅猛。

數據來源:https://publicadministration.un.org/egovkb/en-us/Data-Center
人力資本指數主要衡量本國國民的識字率、入學率、受教育年限等人力資本投資情況,因為聯合國認為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會影響其使用電子政務的意愿和能力。考慮到人力資本投資涉及義務教育階段的長期投資,中國在人力資本指數的排名一直處于中等水平,基本維持在第100名左右,在2020年的排名為第96位。
電信基礎設施指數主要指一個國家的國民使用互聯網的情況,評價指標包括互聯網滲透率、移動互聯網滲透率、移動寬帶接入率、家庭寬帶接入率。近些年來中國在電信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較大,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使用率連年提速,使中國在該指數的排名從2016年的第91位提高到2018年的第77位,今年則大幅提升到第55位。
在線服務指數評估政府網站提供的在線政務服務的豐富程度,反映的是電子政務的可用性。人力資本指數反映的是人們想不想和會不會使用在線政務服務的情況,體現的是電子政務的會用性。電信基礎設施指數反映的是人們使用電子政務的基礎條件和硬件設備,說明了電子政務的能用性。
可用、會用和能用缺一不可,三者共同構成了電子政務發展指數,而三者合一才能使在線政務服務實現易用、好用和愛用。中國在這三個方面的發展均衡性不夠,尤其是在人力資本和電信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還很明顯,使“數字鴻溝”問題仍然較為嚴峻,并使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的總體排名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進一步加快數字政府建設的發展方向
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相當于一次及時的“體檢”,為明確中國數字政府建設方向提供了參考。在過去幾年,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秒批、不見面審批、網上辦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快速發展,使中國的在線政務服務水平躍居世界前列。得益于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在近幾年的試運行,中國在線服務指數的得分甚至優于傳統電子政務強國如瑞典、阿聯酋、西班牙、法國、挪威等。
在線政務服務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密切接觸者追蹤、基層防疫支持、保障復工復產、加快有序人口流動等方面都展現出了巨大的威力。此次對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水平的高度肯定,也是對中國疫情防控成績的再次認可。2003年“非典”疫情使中國電子政務發展迎來了一段時期的高速發展,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則使數字政府建設得到了空前重視和難得的趕超契機。比如,以健康碼為代表的一系列數字政府創新,不僅大大提升了政府防疫效率,也使更多的民眾使用和受益于在線政務服務。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此一“疫”的中國數字政府將會進一步大幅提升,并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效仿的創新模式。
全球電子政務發展水平競爭激烈,不進則退,各國都認識到數字政府建設的至關重要性,紛紛鉚足了勁加大投入、加緊布局和加快發展。中國要想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就需要在繼續做好在線政務服務的同時,在此次和歷次調查所揭示的短板和不足上下功夫。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線政務服務的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但是在目標用戶的知曉率、使用意愿、使用能力和持續使用傾向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同人力資本和電信基礎設施有關,也同政府部門的宣傳推廣力度不無關系。為此,應在如下三個方面進一步發力,使數字政府的供給側更好地對接和服務需求側。
首先,做好“新基建”的投資、維護和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數字政府建設。“兩新一重”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新基建”受到各界廣泛關注。以5G、物聯網、云計算、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將加快電信基礎設施的廣覆蓋和高速互聯,使更多的政府、企業和個人從中受益,并為推動在線政務服務的廣泛使用提供基礎條件。為此,應在做好“新基建”的同時推動數字政府建設與之全面對接,使更多的在線政務服務能夠搭載“新基建”,并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和受益。尤其是要加快農村地區和偏遠地區的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和普及,使更多的農民和社會弱勢群體可以用得上和用得起互聯網。
其次,要在人力資本投資上下更大的功夫,通過加強教育和加大培訓來使更多的人會用互聯網,并享受在線政務服務帶來的便捷性。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任何人都買得起智能手機并用得上互聯網,但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比如,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網民占總人口的比重是64.5%,其中手機網民占比99.3%。雖然互聯網滲透率仍在持續提升,但是農村居民上網比例只有28.2,即每四個人才有一個上網的。一些老年人和低學歷人群之所以不使用互聯網和在線政務服務,主要是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如上網、拼音輸入、移動支付等基本素質。不能上網已經成為阻礙農村居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障礙之一,為此應效仿精準扶貧模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和培訓,使更多的人“觸網”,為在線政務服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堅實的用戶基礎。
最后,數字政府建設是“酒香還怕巷子深”,只有重視營銷、宣傳和推廣,才能使其需求得到激活和釋放,并反過來推動和提升在線政務服務的供給。無論是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還是各地政府推出的浙里辦、粵省事、閩政通、皖事通等便民政務服務客戶端,都為人們隨時隨地和足不出戶地辦理業務提供了便捷通道。但是,如果民眾和企業不知曉,那么就很難使其用起來。如果民眾不嘗鮮,那么就不會越用越上手。因此,各地政府應進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宣傳推廣方式,特別是從民眾和企業的行為習慣入手,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用戶,使數字政府服務更多人群。比如,可以在微信、支付寶等同政府部門合作推出的“城市服務”的基礎上,探索更多類似的在線政務服務創新模式,借助互聯網企業的技術能力加快數字政府建設。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