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更新時間:2012-04-14
2005年,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支柱和先導的信息產業,繼續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態勢,“十五”計劃發展目標提前全面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信息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信息產業增加值完成1.13萬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業7100億元,通信業4172億元。
信息產業技術創新取得進展 2005年,國家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得到落實,推動出臺了集成電路專項研發資金的管理辦法,為核心基礎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中國芯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集成電路設計水平達到0.13微米。CPU、中文Linux、第三代移動通信、集群通信、數字電視等研發和產業化成效明顯,涌現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目前基于三大國際標準的3G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展順利,TD-SCDMA技術標準的系統、芯片、終端、儀表以及軟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取得全面突破,具備了獨立組網能力。五年來,共發布國家標準368項,行業標準647項,專利申請22.8萬項。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中長期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
通信業服務經濟社會水平顯著提高 2005年,通信業務總量完成1.2萬億元,增長25%。通信業務收入完成6380億元,增長11%。通信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00億元。電話用戶新增1.03億戶,達到7.5億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3.6億戶,移動電話用戶3.9億戶。服務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移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27線/百人和30部/百人。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1億。通信業集中力量,突出抓好農村通信發展,“村村通電話”工程實施取得階段性成果,累計投資159億元,使5.28萬個行政村新開通電話,有11個省市實現所有行政村通電話。在加快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了服務標準和規范,較好地解決了一些社會反映強烈的服務熱點問題,整體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電子信息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2005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完成3.3萬億元,增長24.3%,其中軟件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000億元,增長23.7%。利稅總額完成1600億元,增長6.7%。產品出口完成2500億美元,增長20.5%。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計算機、手機、彩電等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新一代視聽產品、通信網絡設備、新型顯示器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公司戰略取得明顯進展,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達到22家。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建設穩步推進,產業聚集效應不斷顯現,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總額和就業人數占全行業的比重超過70%。
信息化推進工作向深層次發展
2005年,金卡工程、金稅工程、海關電子執法系統等取得新進展。五年來共組織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倍增計劃”項目2545個,帶動投資625.7億元。數字化瓦斯遠程監控系統在煤礦安全生產領域逐步推廣。企業信息化成效明顯,國家重點企業基本普及了CAD/CAM,一大批企業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流程重組和再造,顯著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有關部門推廣二代身份證等IC卡的應用取得明顯成效。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推進步伐加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廣泛開展,面向社會的網上服務種類不斷增加。《電子簽名法》已進入實施階段,電子認證服務管理、信息化培訓等基礎工作穩步開展。
政府宏觀管理進一步加強
2005年,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取得積極成效,采取加強制度建設、調整網間結算關系、建立監測系統等手段,互聯互通總體形勢明顯好轉。穩步推進電信資費管理方式改革,市場價格競爭秩序明顯好轉,通信建設市場競爭行為逐步規范。開展了電信計費系統檢測工作。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打擊淫穢色情網站和聲訊臺、整治網絡賭博違法犯罪、網站集中備案和清理整頓活動取得積極成效,凈化了網絡環境。無線電頻率規劃、監測及臺站管理、技術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民航專用頻率整頓取得階段性成果。加強衛星廣播電視接收設備、稅控收款機等重點產品的管理,開展了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工作,產業經濟運行預警監測等工作成效明顯。
企業“走出去”成效明顯
2005年,寬領域、多渠道、深層次開展了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國內企業“走出去”,海外并購、投資建廠、設立
研發機構等取得積極進展。華為、中興、聯想、海爾、京東方、TCL、康佳等企業開始嘗試國際化發展。華為、中興產品進入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想集團通過與IBM全球PC業務的戰略重組成為名列前茅的國際PC制造商;努力創建政府間雙邊、多邊交流合作平臺,推動了中美、中俄、中日韓、中歐等信息產業領域的合作。舉辦了中國—東盟電信周等活動,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作者單位:信息產業部辦公廳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