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區委、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帶領全區人民堅持科學發展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搶抓發展機遇,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十五”期間,該區的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均跨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十五”期間,該區國民經濟發展達到了新的水平,連續5年實現了較高速度的增長。到“十五”末,該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84億元,年均增長18%,比計劃目標高7個百分點。財政增收勢頭強勁,到“十五”末,該區完成財政收入1.4466億元,年均增長23%。
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 “十五”期間,該區抓住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努力調整投資結構,加大項目投入力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由2000年的1.2億元擴大到“十五”末的13.2億元。“十五”期間,該區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3億元,年均增長61.5%;建成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新時期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會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成效顯著,對內對外雙向開放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利用外來投資完成了城鄉基礎設施、工業、商貿流通、賓館飯店等眾多項目的建設和改造工作;累計吸引資金42.68億元,外來資金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完成新跨越 “十五”期間,解放區積極實施“退一、優二、強三”的產業發展戰略,積極優化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力促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產結構從2000年的7.8∶32.5∶59.7調整為2005年的1.4∶23∶75.6,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中有降,第三產業比重大幅度上升;產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五小污染企業逐漸關閉,高新技術企業日益發展,以機械制造、電子電器、食品、藥品為主的都市型工業初現雛形;商貿業、服務業的基礎設施初具規模,新增商業經營面積22萬平方米,旅游、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十五”期間,該區第三產業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4%,占GDP的比重在2001~2002年超過了60%,在2003~2005年超過了70%,對區財政的貢獻率超過60%,第三產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主導地位進一步確立;非公有制經濟迅猛增長,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2%。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化進程取得新進展 通過開展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四創”工作,該區的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道路、水、電、氣、暖、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設施不斷完善,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大氣狀況和水資源環境明顯改善,城市衛生、經營秩序明顯改觀;社區建設不斷深化,服務功能逐步完善,繼成為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區后,又投資800多萬元建成10座多功能社區服務中心,在管理城市、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抓住新區開發和城中村改造的契機,加快兩個鄉的城市化進程,集中規劃建設了十多個農村住宅小區,順利完成了兩個鄉改辦事處、農轉非等工作,村改居的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各項改革繼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 該區堅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政府工作的全過程,強力推進“效能革命”,加強執行力建設,扎實推進依法行政工作。該區加快了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中心網絡建設,進一步優化了發展環境;積極實施區、鄉兩級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配制度改革,扎實開展“鄉財區管”改革,完善會計委派制度,認真做好企業改制工作,企業管理結構更趨合理;深化兩級行政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增強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圍繞創建國家文明城市、省級文明城區的目標,廣泛開展文明社區、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素質,加強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育人環境進一步優化;積極開展“省治安模范區”和“平安焦作”創建活動,狠抓基層建設工作,獲得了“省治安模范區”的榮譽稱號。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質量達到新水平 “十五”期間,該區的各項社會事業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增強,2005年完成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4.28%;科普工作水平不斷提高,榮獲了“全國科普示范城區”稱號;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基礎教育不斷鞏固,素質教育穩步推進,辦學條件大幅度改善,“十五”期間共新建教學樓、綜合樓19棟,總建筑面積達46237平方米,完成投資3547萬元,“大班額”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緩解,有25213人接受并完成了義務教育;疾病防控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和鄉鎮衛生院改造等工作全面展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取得明顯成效,被授予“全國第一批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和“全國第一批有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的稱號;水、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5年間共完成北山綠化面積1884.3畝,完成荒山綠化1.4萬畝;人口保持了較低的增長速度,自然增長率低于6‰;全區110個居委會被合并為33個社區,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建立了覆蓋區、鄉(街道辦事處)、社區的就業服務網絡;“兩個確保”繼續得到鞏固,“三條保障線”繼續得到加強,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以內,5年累計發放社會救濟款、貧困戶救濟款、農村困難戶救濟款和低保金1772.5萬元,政府“4050”工程共安排1800余人就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至“十五”末達8480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至“十五”末達3821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0.1%;文化體育事業健康發展,被評為省級文化先進區。
科學規劃發展藍圖,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該區“十一五”期間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加快發展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以構建和諧社會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為目標,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突出優勢,突出特色,擴大經濟發展總量,提升經濟運行質量,以人為本,全面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建設富裕、文明、和諧、充滿活力的新城區。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該區按照市委“兩個率先、兩個前列、一個作用”和“發展速度爭第一、經濟總量進位次、人均指標居前列”的總體要求,在綜合競爭實力、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經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社會事業發展、可持續發展等7個方面提出了預期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該區將力爭做到: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至“十一五”末達26.6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7%以上,至“十一五”末達3.14億元,固定資產年均增長18%;5年累計投資總額達107.75億元,招商引資總額累計達40億元,其中引進市外資金達20億元,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十一五”期間,該區將重點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區域性商貿中心,實施商貿強區,做強做大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解放區的支柱產業,要把全面發展第三產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要圍繞對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文化、娛樂業、傳統服務業的改造提升,圍繞以影視大道為軸線的沿山休閑旅游帶、以民主路為軸線的中心商業帶以及核心商貿區、焦南商貿區、新區現代服務區、西部物流園區的建設,大力發展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附加值高的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逐步形成服務多元化、設施現代化、結構高級化的發展格局。
二是大力發展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建設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充滿魅力的文化城區。要整合文化資源,挖掘文化內涵,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文化主導產業,積極發展文化娛樂業和新興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三是加快工業聚集區項目的引進和建設。要抓住市政府開發沿山坡地建設工業聚集區的機遇,進一步加大工業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全方位搭建招商引資平臺,積極引進符合工業聚集區準入條件的工業項目,努力拓展工業發展空間,不斷推進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技術水平。
四是建設人居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區。要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積極利用信息資源,大力開展政府的電子政務和企業的電子商務工作;要重點抓好舊城區改造、新城區開發、城中村改造和道路建設工作,同時抓好群英河、普濟河、新河、黑河、電廠排污河等河道的疏浚、培堤、護砌工作,加大城區綠化和改善居住環境的工作力度,加大教育、衛生事業的投資力度,快速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五是全面建設居民安居樂業、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的和諧社區。要鞏固和完善“十五”時期社區建設的成果,繼續加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社區建設投入機制,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框架,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準則,完善服務網絡,拓展服務領域,力爭形成相互銜接、優勢互補、項目齊全的社區服務網絡體系;要力爭把所有社區建設成服務便捷、設施完善、組織健全、管理規范、環境優美、文化繁榮、安全穩定、保障充分、和諧融洽的多功能新型社區,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六是建設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的和諧城區。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兩級服務中心,深化體制改革,保證政府機關的高效運轉和公正廉潔;堅持做到資源開發和節約并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妥善處理快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