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園區發展現狀與趨勢:信息化、融合管理發展將成為智慧園區未來新趨勢
智慧園區是指融合新一代信息與通信技術,具備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傳輸、高度集中計算、智能事務處理和無所不在的服務提供能力,實現園區內及時、互動、整合的信息感知、傳遞和處理,以提高園區產業集聚能力、企業經濟競爭力、園區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先進園區發展理念。
傳統園區:只做到最基本的水電氣、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而信息化、智能化等都由企業自行解 決,自身的投入和維護成本高。 --各信息系統相互獨立缺乏相應的集成和互聯機制,無法支持園區管委會和企業之間的業務。 --缺少支持園區管理的基礎性信息化應用,更缺乏個性化的企業信息化應用。
國內智慧園區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通過信息化手段,以 “園區運營”為中心構建智慧園區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園區品牌、園區服務質量、入駐企業體驗等方面,打造智慧園區的典范。完善園區以公共服務體系為實體,產業集群為面,帶動園內各企業及組織共同參與,資源共享,建立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性公共服務系統或體系。
智慧園區行業產業鏈情況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二、中國智慧園區建設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智慧園區建設已經初步呈現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從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智慧園區建設情況來看,已經形成“東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聯動、西部特色發展”的空間格局。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以其雄厚的工業園區作為基礎,成為全國智慧園區建設的三大聚集區;中部沿江地區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聯動發展勢頭,大力開展智慧園區建設;廣大西部地區依據各自園區建設特色,正加緊智慧園區建設。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中西部地區智慧園區建設或將來迎來全新的建設浪潮。
1、審批更為審慎,開發區數量增長趨于平穩
國家級開發區(包括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開區)數量從2011年的219家增長到2016年的375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3.5%。
2011-2018年中國家級開發區細分情況
資料來源:科技部
數據顯示: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在2012-2013年間快速增長后,進入到平穩增長階段。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背景下,國家級開發區的審批更為審慎。截至2018年底,國家級高新區共168家,國家級經開區共219家。
2011-2018年國家級開發區數量變化
資料來源:科技部
2017年2月13日,淮安、汕頭、銅陵獅子山、內江、咸寧、鄂爾多斯、常德、黃岡、宿遷、安順等10家省級高新區獲國務院批復,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8年2月28日,國務院新批復荊州、黃石大冶湖、潛江、湛江、茂名、楚雄、淮南、榮昌、永川、九江共青城、宜春豐城、懷化等12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開發區經濟增速放緩,國民經濟主體地位不可動搖
2018年,全國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增幅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6.6%)7.3個百分點,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11.3%。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6.5萬億元,同比增長9.6%,增幅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5.8%)3.8個百分點,占同期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7.7%;第三產業增加值3.3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增幅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9.6%)3.6個百分點,占同期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9%。219家國家級經開區實現財政收入1.9萬億元,同比增長7.7%,增幅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6.2%)1.5個百分點,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為10.6%。實現稅收收入1.7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幅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8.3%)1.8個百分點,占全國稅收收入的比重為11.1%。219家國家級經開區實際使用外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金額513億美元,同比增長5.5%,占全國吸收外資(注:含外商直接投資和其他投資)比重約1/5。實現進出口總額61937億元(其中,出口34108億元,進口27829億元),同比增長10.8%,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20.3%。
2017年納入統計的156家國家高新區全年實現園區生產總值9.52萬億元,同比增長7.5%,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5%,接近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2017年GDP總量。企業實際上繳稅費1.73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占全國稅收收入的12.0%。2018年我國168家高新區全年實現園區生產總值11.1萬億元左右。
2013-2018年中國國家級開發區生產總值變化
資料來源:科技部
東部地區107家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333億元,同比增長14.6%,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4046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885元,同比分別增長8.3%和12.2%;實現財政收入13524億元,稅收收入121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5%和8.6%;進出口總額54281億元(其中,出口29953億元,進口24328億元),同比增長9.5%;實際使用外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306億美元,同比增長2.1%。
中部地區63家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89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525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8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8%和17.6%;實現財政收入3783億元,稅收收入31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9%和16.2%;進出口總額5681億元(其中,出口3059億元,進口2622億元),同比增長23.1%;實際使用外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154億美元,同比增長9.3%。
西部地區49家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02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905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8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和12.8%;實現財政收入2081億元,稅收收入20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和10.6%;進出口總額1975億元(其中,出口1096億元,進口879億元),同比增長13.6%;實際使用外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5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
國家級經開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到12531億元,同比增長12.8%,占國家級經開區出口總額的36.7%,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25.4%;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達到9001億元,同比增長21.2%,占國家級經開區進口總額的32.3%,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總額的20.3%。
2018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前十名
資料來源:商務部
三、中國智慧園區建設區域分布特征
中西部園區全面崛起,東中西“五三二”格局初成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和產業合作的主平臺,目前國家級開發區仍主要聚集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在長三角地區密集分布。在2015年新獲批的31家國家級開發區中,16家位于東部地區。但在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及“一帶一路”等戰略的推動下,伴隨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與開放,中、西部地區國家級開發區數量不斷增加,東中西格局也有所優化。
2010年,東、中、西部地區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分別為105家、55家、40家,占比分別為52.5%、27.5%、20.0%。2016年,東、中、西部地區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分別為187家、109家、79家,占比分別為49.9%、29.1%、21.0%。
中國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分布格局
資料來源:商務部
四、中國智慧園區建設發展趨勢分析
(一)信息基礎設施與電子政務依然是新建智慧園區建設的重點
信息基礎設施與電子政務依然是新建智慧園區建設的重點。智慧園區建設初期依然是以信息基礎設施、電子政務為重點。首先,信息基礎設施是智慧園區建設與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智慧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沿著“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發展,不斷夯實寬帶網絡建設。其次,智慧園區建設中非常注重公共領域管理與服務,緊緊圍繞公眾需求,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加快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生產就業、交通等公共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面向家庭用戶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惠及人人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
(二)智慧園區建設將強化與園區產業的互動發展
智慧園區建設將強化與園區產業的互動發展。智慧園區初步建成后,其考慮的重點將不僅僅是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更多的目光將會轉移到智慧園區建設與園區智慧產業互動發展。一方面,智慧園區將會朝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未來智慧園區建設將會更加注重高新技術、生態環保型等產業的發展,融入低碳管理理念將新的技術、管理手段、管理平臺與園區的創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智慧園區建設與園區產業發展相結合。引入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智慧產業,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務”一條龍園區產業格局。
(三)智慧園區管理與城市化管理進一步融合
智慧園區管理與城市化管理進一步融合。產業園區透過核心和關聯產業的聚集,達到產業規模效應,人才和知識聚集,生產力提升,供應鏈效率提升。未來園區的功能將從傳統的招商引資和管理職能向全方位的政府、產業及城市綜合化服務轉型,并逐漸建立園區內外主體之間的整合優勢。未來城市發展與管理可以以智慧園區建設為牽引,拉動智慧城市建設,并將智慧園區的管理職能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管理體系建設中去,實現智慧園區管理與城市化管理的高度融合,打造極具區域影響力的“智慧化”城市管理體系。
五、中國智慧園區發展新前景
(一)國家高新產業園區發展迅速
國家級開發區(包括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開區)數量從2011年的219家增長到2018年的387家,年均復合增長率達8.8%。預計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在2018-2022年間快速增長后,進入到穩定增長階段。
(二)政府引導建設智慧園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引導、社會跟進”模式還是比較明顯的,因此,國內園區政府是引導智慧園區建設的主導力量,尤其是在資源投入方面主要還是依賴政府運作。在國家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中國信息化城市發展指南》,為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思路提供了指導。在地方層面,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以及本地政府對智慧園區建設的重視程度,是影響智慧園區建設的決定力量,經濟實力越好,機制體制越靈活的城市,對于智慧園區的建設推進力度越大。
(三)未來智慧園區建設將呈現時空交錯蔓延之勢
隨著智慧園區建設風聲水起,智慧園區建設在時間維度和空間分布兩個維度上將會取得長足的發展。
從空間維度來看,智慧園區建設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拓展。目前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國家級高新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全國比重約為76%。隨著東部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其高新區、經開區智慧化建設將會取得更進一步發展,智慧園區建設所引發的智慧產業發展、便捷園區管理以及高效的城市管理將會吸引更多的園區加入到智慧園區建設的行列中來。在這種發展格局下,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智慧園區建設也將會迎來全新的高峰。中西部大量的高新區、經開區將會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同時,吸收來自這些地區的“智慧效應”,從而帶動中國中西部地區智慧園區建設浪潮。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智慧園區建設步伐的加快,園區管理水平、園區智慧產業發展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在此影響下,更多的產業園(如: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會開始著手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