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聯網并非能夠改變市場的良藥,但是在大多傳統企業的眼中,互聯網就是這樣,他們認為互聯網可以增加銷量,提升服務,降低成本……總之他們認為的好事互聯網都可以做到,現實當然是啪啪打臉。
由于當初的預期太高了,就拿自媒體舉例,內容下半場公眾號運營越發艱難,增長粉絲難度更高,但是企業主他們看不到漲粉和十萬加閱讀的艱難,動不動就說先增長個一萬粉絲,寫幾篇十萬加的文章,至于經費?你想多了。
又由于期望太高,就會出現很大的落差,認為互聯網可以改變企業現狀,轉型互聯網就是賺錢的必經之路,但是互聯網從業者理性的告訴他們很多事情是不現實的。
但是企業主不認為,還是‘盲目’的沖入互聯網市場,加上有很多互聯網外包開發公司的廣告和洗腦,企業主做自媒體,做APP,做電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去找外包公司?他們會說你招聘的人不專業!
2,由于不懂,所以出錯,雖然說企業想要轉型,但是卻并不懂互聯網,尤其是國內很多傳統企業的負責任都是上一代人,他們到現在為止還有使用‘功能機’的,你和他們說內容紅利,說藍海,他們怎么會明白,但是他們會覺得互聯網‘太棒了’,于是招人……
找來了很多‘人才’,他們確實是人才,但是商人都是逐利的,無論是做電商,還是做媒體,只有付出沒有回報,企業主是萬萬不允許的。
而互聯網正是需要投入才有回報的,淘寶不買廣告東西怎么可能賣得出去?不投廣告不投錢,就覺得電商是沒用的,電商人才是廢物,于是換一個思維,去做APP,循環以往,企業主自然覺得互聯網是騙人的,最后也就放棄了。
對于這些循環,其實最初的觀點就錯了,但是他們還要堅持己見。
3,簡化輸出,繁化回報,由于不懂的緣故,還會出現另外一個錯誤,就是他們認為只要做了, 就一定會有回報,并且擁有很多的回報,如公眾號,很多企業主他們覺得只要申請了微信公眾號并且付費二次開發就會獲得很多粉絲(外包公司也這么說),但是做公眾號和開店不同,傳統的開店只要選擇一個好位置,這個位置會自帶流量和用戶,但是公眾號不會,你不推廣,沒人知道。
而互聯網模式的每一步都是需要大量的付出的,產品需要開發,之后需要測試,需要推廣,需要運營,但是企業主看不到這些,他們只想看到一個成型的東西,之后,他們想要看到這個產品能夠如何的幫助自己的企業盈利,結果依舊是啪啪打臉。
幾乎我見到的傳統企業想要轉型都會犯上面的錯誤,舉一個我見到的例子,當初一個朋友詢問我想要轉型互聯網,如何開始,由于那會我已經轉型做自媒體,就建議了這個方向,朋友回去之后很迅速的招人,建立團隊,三個月后解散了,跑來對我說你這個方法不行啊,我很尷尬。
后來聽說他開始做網站,做SEO,不久后也不了了之,最近聽說正在招聘電商人才……
其實他從開始就錯了,可惜他根本聽不進去別人對他說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