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智慧法院”信息化建設升級 為司法能力現代化注入新動力
“2016年,辦結了1119件案件!”對于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高小剛所在的3人合議庭來說,這樣的業績著實讓人驚愕。
“民二庭審理的案件主要集中在商事糾紛、金融類糾紛、保險糾紛、公司股權糾紛等類型,過去庭審中無論是法官發問還是當事人陳述、辯論,常常因為記錄滯后問題不時被打斷,直接影響到各方的思維連貫性和陳述完整性。”高小剛介紹,自從有了庭審語音識別系統和電子卷宗深度應用,法官有更多精力考慮案件,系統還能將合議庭評議案件過程完整記錄,為規范法官辦案掃除了各種羈絆,在智慧審判模式面前,這樣的辦案數據還有可能被刷新。
《法制日報》記者日前在江蘇高院采訪了解到,該院自2014年起將辦案同步數字化工作作為建設“智慧法院”的突破口,法院信息化建設“突飛猛進”,為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注入新動力。目前全省已建成覆蓋三級法院和人民法庭的四級專網,開發完成了網上訴訟服務中心、執行指揮中心、12368訴訟服務熱線、網上辦公辦案等應用系統,所有案件的立案、庭審、評議、文書簽批、結案全部網上進行,基本實現了由法院數據全覆蓋、案件數據全覆蓋向業務數據全覆蓋的跨越,為全面建成“智慧法院”奠定了堅實基礎。
建立“大智移云”核心概念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既是司法機關要緊緊圍繞的重要工作目標,也是檢驗司法改革成效,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標志。”江蘇高院院長許前飛介紹,信息化給司法改革插上了翅膀,通過加強信息化與審判工作深度融合,將有力推動司法審判、司法決策和管理手段的變革,以信息化3.0版“智慧法院”為引領,推進法院工作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智能化和可視化進程,將把江蘇法院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也將強化法官依法履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高效的訴訟服務。
司法改革是一項漸進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而信息化建設在其間可謂“如影隨形”。江蘇省高院審管辦主任兼技術處處長劉坤介紹,江蘇“智慧法院”建設先后經歷了以流程為核心的1.0階段、以網絡為核心的2.0階段、和目前以數據為核心的3.0階段,接下來還將發展到以知識為核心的4.0階段,每一階段信息化建設的重心都有所不同,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深化的發展階段。
記者在江高院一站式服務平臺看到,通過采用同案智能推送技術,法官在交通事故案件審判中,只要用鼠標選擇平臺上設置的“租賃、借用機動車”“轉讓拼裝”等14個特征項的其中任何一個項目,瞬間就可以自動檢索近3年全省法院的類案裁判文書,為法官根據具體案情依法裁判提供參考。
劉坤介紹,即將上線的“法院百度”系統,匯集了本省與外省、內網與外網的司法案例、裁判文書、法律法規、審判信息、電子檔案、指標數據以及社會熱點等信息數據,進行全數據關聯、全網絡檢索,通過同類案例推薦、熱點信息發送和智能搜索引擎等功能,為法官辦案提供參考。
“我們將‘智慧’概括為‘大智移云’四個核心概念,形成了建設智慧審判的頂層設計。”江蘇高院黨組成員、審委會專委謝國偉介紹,其中“大”即大數據,“智”即人工智能,“移”即移動互聯,“云”即云平臺、云計算。“智慧法院”的服務也實現了延伸,不僅包括服務審判執行,服務司法管理,還服務群眾訴訟。江蘇法院近年來持續推進“智慧法院”的工作成效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2016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就法院信息化建設工作通知蘇州中院開展試點,當年12月,智慧審判蘇州模式通過最高院信息中心在內的專家組驗收。
功能經千余次庭審驗證
蘇州中院院長徐清宇介紹,智慧審判蘇州模式是以“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及深度應用+庭審及辦公語音識別”為核心,配合電子質證技術和云柜技術,打造的覆蓋訴訟全流程、全主體的智慧審判一體化集成解決方案。
據介紹,在蘇州中院包括蘇州知識產權法庭在內的全部法庭,以及蘇州工業園區法院、虎丘區法院、張家港市法院部署的庭審語音識別平臺,其功能已經在千余次庭審中得到驗證,其中庭審筆錄完整度接近100%,帶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話語音識別正確率達到90%,庭審時間平均縮短20%至30%,復雜庭審時間縮短超過50%。“原來一天法官滿負荷狀態下可以排三個庭,現在一天最多可以排五六個庭,效率大幅度提高。”高小剛說。
據了解,該系統通過利用圖文識別等技術對電子卷宗數字化加工處理,影像卷宗也成為可復制、可檢索的電子卷宗。立案信息、結案信息自動回填,流程節點格式化文書也可以自動生成,實現了原來人工機械性錄入到機器自動錄入的轉變。而辦案系統屏幕上的“左看右寫”功能,實現了文書內容與電子卷宗的自動關聯,既防止了證據遺漏,也大大提升了法官電子卷宗利用的積極性。
在南京中院,目前已開發、完善、運行了網上訴服中心、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司法查控、網上拍賣、遠程辦案、移動辦公辦案等54個子系統構成的法院信息化工作體系,實現了全市法院主要業務流程和管理事務網上運行、網上辦理、網上管理。2016年12月27日,該院還發布《信息化三年發展規劃》,將建設完善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建設庭審語音同步轉化文字系統,實現庭審記錄、電話調解、法官裁判文書制作等的語音文字轉換,同時將建設審判信息自動提取、回填、校核系統,強化審判數據運用水平,探索建設審判數據質量管理系統,主動發現、推送審判數據質量問題,變被動審查糾錯為主動提示糾正。
將徹底告別“同案不同判”
江蘇“智慧法院”建設還借助最高人民法院批準江蘇高院和東南大學聯合設立的全國首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數據研究基地”,將東南大學法學院高端智庫“中國法治發展評估研究中心”以及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國家級實驗室進行資源整合,由長江學者、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劉艷紅領銜成立了法學、社會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專業的交叉研究團隊,進行大數據研發。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祿生介紹,基地根據司法實踐需要,開發出了“同案不同判預警系統”,對包括江蘇法院系統近4年所判決的盜竊、故意傷害、危險駕駛、涉毒案件等19種案件類型進行大數據分析,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全國裁判文書網里的391萬件,以及江蘇法院案件庫中的20萬件裁判文書進行深度分析,形成預測模型,再將新判決的結果與預測模型結果進行比對,就可以計算出新判決案件的“偏離度”,進而給法官裁判提供智能輔助,也為院庭長履行監管職責統一裁判尺度提供技術支撐。
據了解,為了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江蘇高院已經建立了全國最大的審判信息資源庫,涵蓋了1500萬案件、1000多萬份裁判文書、140萬個庭審視頻、1800萬個影像文件,另外,還包括大量檢察、公安、獄政、人社等外部專網數據以及互聯網數據。
目前,江蘇高院正在建設云平臺,加快建立數據集中、標準規范的審判執行、司法人事、司法政務、司法研究、信息化管理和外部數據“六大子數據庫”,構建數據融合共享、高效智慧的大數據中心。同時,依托云平臺,建立與外部協同共享的數據交換平臺,實現關聯單位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與電子商務、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實現數據交換和應用。(本報記者 丁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