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O2O與興起的E2E
來源:百度 更新時間:2014-06-09
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大約是在2009年左右被提出的,被簡稱為O2O。伴隨著當時團購的高速發展,大家看到了“在線上成交,在線下取得服務”這種模式的潛力。發展至今,團購依然是最成功的O2O模式的一種,而其他的大部分模式都尚在摸索之中。
  團購模式所以能成,最大關鍵在預先支付。說穿了團購本是個導購服務,提供商品與價格信息導引消費者購物,另一方面幫線下商家導入人潮。如果不涉及預先付款,團購網站頂多就是能向商家收取廣告費而已。而一般的餐廳等傳統店家,支付廣告費用的意愿比較低。
  而預先付款牽涉到核銷。也就是說消費者線上預先付款,前往服務地點消費時,現場必須要知道這個人付過錢了,然后給予相對應承諾的服務。一般的店家信息化程度不高,筆者還曾經看過有店員拿了一本簿子在抄寫消費者報上來的付款代碼,真是傳統到不行了。
  因此,O2O的概念在執行上是離不開移動互聯網的。店家沒有電腦,手機總是有的。因此要求對方安裝一個APP來進行這樣即時的核銷是一個簡便的方法。然而,團購原本是從PC網站上發展起來的,現在卻已經離不開始手機。我們看到商家端以及用戶端都越來越依賴手機。
  端到端模式漸成趨勢
  后來出現的打車軟件,將這種端對端的趨勢演繹到淋漓盡致。出租車司機是一群分散的人,而乘客是另一群。為了要讓雙方有效率的相互找到,出租車公司將司機組織起來成車隊,對外提供打車電話,接單然后派發給司機去接客。出租車公司向司機收費,成為自己的收入。
  然而互聯網發展至今,一直不斷發生的事情就是取代傳統中間人,形成新的中間人。如果司機的手機能夠直接匹配到附近要坐車的乘客,而且不需要在車上安裝昂貴的機器,只需下載一個司機版打車軟件即可,這件事情的效率顯然比原先要高很多。
  傳統的出租車公司實際上做事情的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然而手段昂貴。他們要求司機要負擔機器的租金,并且每一趟派發都還要向司機收取一個費用。現在,更有效率的手段出現了,手機的地理定位功能讓雙方以更低成本找到對方,硬件被軟件取代了。
  當提供服務者為個人(或者微型商家),而接受服務者為個人時,這種服務端與消費端成對的APP非常適用。筆者感覺,之后的O2O應用應該可以多想想還有什么行業或者領域,還存在著這種兩端都是散戶而且以PC互聯網還不能很好的滿足的地方,這會是新的創業機會。
  O2O概念被E2E取代
  有趣的是,當端到端的模式都在手機上實現時,O2O的概念消失了。O2O的第一個O是Online的意思,然而哪里是Online?以往沒有手機互聯網時,我們透過電腦上網站,總感覺那里是個被稱做Online的“地方”,我離開電腦那也就離開那個地方了。
  然而移動互聯網卻沒有離開的概念,他一直跟著你。越來越多人是到了餐廳門口才在手機上查看這家餐廳是否在哪個團購APP里面有團購券的,下單買了團購券然后立刻進門消費。還記得在手機互聯網不夠普及的年代,我們用PC網站買團購,然后隔了好久才去消費。
  當你拿著手機在餐廳門口買團購券的時候,你這時候究竟是在Online還是Offline?原先因為Online與Offline是兩個地方,因此我們才說O2O。現在Online與Offline已經是同一個地方了,再說O2O已經完全沒有意義了。
  O2O,是PC互聯網時代的思維,在移動互聯網的年代,線上與線下的區分已經模糊不清。如果我們繼續在談論著O2O很可能會讓我們錯失移動互聯網的可能性。取而代之的,筆者比較想談論的會是端到端的概念(End To End,或許也要趕時髦取個E2E的簡稱?)
  互聯網終于進入到你我生活
  誕生新的中間人來取代舊的中間人,這是互聯網發展以來一直的趨勢。在PC網站的年代,不是人人有電腦,也不是人人帶著電腦出門,更不是在戶外想上網就上網。相對于傳統行業,雖然PC互聯網帶來很多新的中間人,但是這些中間人現在都開始變成被取代的對象。
  讓我們再想想,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是端對端的信息不流暢的?透過成對的APP來彌補中間的信息不對稱,商機就在里面。這一端可以是商戶可以是個人,那一端也是。通常情況下是由一端提供服務給另一端,也有兩端互相提供服務給對方情況(陌生交友APP不就是?)。
  這種例子真是非常的多的,筆者馬上能想到的,例如保險業務員以及保戶,汽車銷售員與車主,房東與租客或購房者。。。你周遭的食衣住行正是這波移動互聯網變革的對象。原本的PC互聯網伸不到手的地方,它來了。互聯網走過十多年,終于進入到你我生活中。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