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道稱,美國今年感恩節購物季“網購星期一”的規模預計為18億美元,這個僅有中國雙11交易額的三分之一左右。美國零售總額規模龐大,又是電子商務的發源地,為何打折日的網購規模遠遠不及中國?
騰訊科技:
必須承認,美國網購星期一的規模遠不如中國雙11的。按照美國媒體的報道,去年雙11的交易規模就已經是當時美國“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的網上購物額的總和。原因主要有三點:
1、“網購星期一”打折在實體店打折之后
按照美國習俗,圣誕購物季一般是從感恩節之后開始的。感恩節是每年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到第二天,也就是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五,成為美國人大采購的第一天。在這一天,美國的商場都會推出大量的打折和優惠活動,以拉開年底最后一次大規模促銷的序幕。
2000年后,由于網上購物的興起,“黑色星期五”過后的星期一常常被人們稱為“網購星期一”(Cyber Monday)。一般來說,人們在感恩節周末去商店里采購之后,星期一上網繼續采購。因此,“網購星期一”充當了線下零售業“黑色星期五”的購物補充,而不是購物季主力。
2、網店打折不只是“網購星期一”這一天
美國的購物季從感恩節開始,一直到圣誕節結束,持續一個月之久。這段時間的零售銷售額占全年的五分之一以上。雖然電商會在“網購星期一”大規模打折,但實際上打折從“黑色星期五”開始,整個月都會有促銷活動。
感恩節通常是圣誕節購物的“預熱”。在2009年以前“網購星期一”零售額在全年單日零售額排名中只能排第七或第八的位置,可見這一日的地位并不高。
在中國,雖然有五一、十一、“雙十二”和各大電商的店慶日等線上購物打折日,但其影響力和打折幅度都遠不如“雙十一”。購買力集中到一天也是“雙十一”遠超“網購星期一”的重要原因。
3、中國零售業格局更有利于電商的井噴發展
雖然中國零售業態已進入連鎖階段,但零售市場高度分散,傳統零售商不夠強大。而歐美傳統零售商已形成高度壟斷,覆蓋面廣。2010年美國前50名零售商的市場份額總和為48%,而中國前100名零售商占比僅為11%。
傳統零售商集中程度不夠造成了道效率不足,分銷環節多,品牌弱,生產與銷售信息斷層。這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鉆空子”的機會。
由于電子商務大幅減少了中間環節,加強了信息整合,能得到供應鏈融資等金融支持,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內電商均全力加強了信息系統和物流的建設,能在承受虧損的情況下持續展開價格戰。
數據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據麥肯錫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在線交易額為1900億-210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的2200億-2300億美元。兩者的絕對數差距不大,但美國的增速僅為15%,而中國增速高達66.5%。
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副司長聶林海就在近日的高交會上表示,中國明年有望在網購總額上超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