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電子政府實踐經驗研究中山市新跨越發展
來源:中國電子政務網 更新時間:2012-04-14

  
  電子政務是當今世界一個新興的永恒主題,是政府辦公方式的歷史性跨越,它構筑了政府與公眾的新型關系,締造出前所未有的政務工作模式和政府工作形態。電子政務已成為治國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構建高績效政府的戰略手段。美國是電子政府的主要倡導者和先驅者,實踐經驗豐富而卓有成效。為此,本文欲通過考察美國發展電子政府的經驗,為推進我市的電子政務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一、明晰電子政務概念

  關于電子政務,國內外有多種多樣的說法:如電子政府、數字政府、網絡政府、政府信息化、政府與公民間的電子商務、政府與企業間的電子商務等。這些提法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電子政務的特征,但并沒有全面地、精準地將電子政務的概念反映出來,那么,什么是電子政務?

  (一)電子政務是特定時代的產物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得政府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國際的資金、技術、人才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地流動,集中轉向政府服務環境更有優勢的國家與地區,政府的改革與轉型已成為提升政府的競爭力,爭奪世界資源的一種手段。電子政府的理念的提出與政府改革與轉型這一歷史背景密切相關。1993年,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受前總統克林頓委托,開展“國家績效評估”(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運動,用以檢視美國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務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重塑美國政府。在這場運動中,“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政府再造,使政府工作運作更加順暢,并節約成本”作為一個重要的改革方向提出來了。起初,美國政府并沒有直接建立“電子政府”的意圖,而是在改革政府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利用網絡技術來構建一個“虛擬政府”,可能是政府再造的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電子政府”的理念在政府的改革中逐漸形成的,政府的改革和轉型是催生了 “電子政府”。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誕生與“電子政府”的啟動也密切相關。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以辦公自動化(OA),管理信息系統(MIS)為代表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已在政務中得到廣泛應用。之所以不被稱為“電子政府”,是因為這兩者都是局部的,只處于政府機構內部改進范疇,并不涉及政府與社會的交往關系。而互聯網技術卻不同,它的影響是全面的,整個范圍的。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有一句名言:“通信是聯結社會的混凝土”。互聯網這種新的社會聯結工具,創造了政府與居民、政府與企業全新的聯系方式,造就了政府對社會服務職能重組的新機會,互聯網既是“電子政府”的技術起因,也是“電子政府”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電子政府”是時代的產物,它的產生離不開政府的改革需求與互聯網技術出現這一時代背景。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機會加上政府間競爭的壓力催生了“電子政府”,世界性的政務改革驅動著它的迅速發展,并使之成為一種政府改革的潮流。

  (二)電子政務的內涵分析

  “電子政府”名稱直譯自英文單詞Electronic Government (簡稱 E-Government),其原意是指利用網絡技術來構建一個“虛擬政府”,就是在政府內部行政電子化與自動化的基礎上,利用現代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建立起網絡化的政府信息系統,并通過不同的信息服務設施(如電話、網絡和公共電腦站等),為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時間、地點及方式下,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眾服務。“電子政府”一詞傳入我國時,政府與學者對其譯法一直爭論不休,很多人將英文中的E-Government翻譯為“電子政府”,也有些學者把其譯為“電子政務”,應稱呼為“電子政務”還是“電子政府”就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正名”問題。專家們經過多次熱烈的討論,在得到比較一致意見的基礎上,由總理朱镕基最后敲定,“電子政府”才讓位給“電子政務”。理由主要是:政務在我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政務泛指各類行政管理活動,它不單指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服務活動,同時包括黨委、人大、政協、軍隊系統和企事業單位等的行政管理活動;而狹義的政務則專指政府部門的管理和服務活動。我們的黨、政府、人大和政協四套班子都是從事政務工作的,只是分工不同。如果稱為“電子政府”,就要另行定義或說明“政府”是廣義的意義上使用的;而稱作電子政務,就能清晰地表達其所指的范圍,不會造成混淆。

  除了“政務”與“政府”之間含義不一樣外,這兩者的區別還表現在:電子政府是一個實體概念,它的構想集中于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電子政務,主要是建立一個功能完善的網站,重點在政府網絡化;而電子政務是一個程序概念,主要是通過電子手段完成行政目的,重點在政務。因此,同時包含了政府部門內部、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與企業和民眾之間的電子政務,不但范圍更廣,而且內容也要比“電子政府”豐富得多。

  一個完整的電子政務的概念是: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辦公效率,改善決策和更好地服務公眾為目標,將政府的信息發布、管理、服務、溝通功能向互聯網上遷移的系統解決方案;同時也提供了結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構建和優化政府內部管理系統、決策支持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為政府信息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提供強大的技術和咨詢支持。

  電子政務系統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它由“一個技術平臺,四個資源整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一個平臺是指數字化、網絡化技術集成平臺。四個整合是指政府資源整合、企業資源整合、社會資源整合及社會服務整合。電子政務系統突破了傳統的工業社會“一站式”辦公的模式,建立了適應網絡社會的“一網式”、“一表式”新模式,是網絡信息技術帶來的對傳統政府管理模式的變革。

  從服務對象的角度看,電子政務可分為G2E、G2G、GTB、G2C四類業務:

  ■ 政府對公務員(G2E)解決政府如何管理公務員的問題;

  ■ 政府對政府(G2G)解決政府各級部門之間和橫向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作問題。

  ■ 政府對企業(G2B)解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互通;

  ■ 政府對公眾(G2C)解決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互通;

  從應用模式來看,電子政務包括以下七種模式:

  ● 集成信息門戶與應用門戶,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務。

  ● 政府內部資源共享與交換,即突破部門之間與地區之間的縱橫限制,實現政府跨部門協同應用,提供一個能實現不同業務系統、不同類型數據進行有效轉換和交流的統一的交換共享平臺。

  ● 智能化分析與輔助決策。利用業務系統記錄下來的數據信息,對政府的決策、審批、分析、預測進行科學化的智能分析并輔助政府決策。

  ● 信息安全保障與監管。一方面建立安全產品與技術的應用實現貫穿電子政務各個應用環節的立體式安全防護;另一方面利用現有的電子政務技術與平臺,對政府重點關注的應用領域實現全程、自動、實時監管。

  ● 政府與企業之間電子商務服務,具體包括:電子采購與招標、電子稅務、電子證照辦理、信息咨詢服務、中小企業電子服務等。

  ● 政務公開與民主監督。具體包括 :政策發布、重大事件披露、民意調查、建議監督、信訪檢舉、公眾投票、領導信箱等多種內容。

  ● 個性化電子社區服務。基層政府機構通過提供電子社區的應用模式,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公眾安全、戶籍證件、個人納稅、退休養老、醫療健康、再就業指導、教育培訓、社區便民、娛樂消費等服務。

  (三)傳統政府與電子政府的比較

  電子政府信息社會產生的新型政府,它與傳統式政府之間有著顯著的區別:以我國政府組織結構為例,它是條塊分割的二維模式,即縱向層級制和橫向職能制的矩陣結構,整個系統形成一個金字塔狀。橫向職能制的組織結構由橫向的若干部門構成,各部門相對獨立,每一部門均直接對管理對象實施管理,并行使專門的管理職能。從而使每一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均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在系統內部實施垂直領導。

  電子政府是以公共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將政府各個部門封裝起來,通過網絡構筑起直接互通的渠道,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來管理政府所管轄的各類公共管理事務,使政府機構從獨立辦公到聯合辦公,業務處理也從串行到并行,政府以一個整體、一張面孔對外,公眾享受政府服務只需一個入口,不必再走進“政府迷宮”、“政務迷宮”,到一個一個“衙門”去串行拜訪,從而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公民與政府打交道的成本。這種并行式辦公方式并非簡單的“一站式”或“一廳式”的服務,也不是很多部門簡單地集合辦公,而是后臺系統的協調統一工作。另一方面,電子政務并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政府管理事務原封不動地搬到互聯網上,也不是與現實政府的一一對應,而是要對其進行組織結構的重組和業務流程的再造,是對傳統政府的再造。

  由此可見,傳統政府實際上是一種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管理方式;電子政務則通過先進生產力來解放管理能力,它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卻在提高管理效率。傳統政務容易疏遠政府與群眾的關系,也容易使中間環節發生腐敗和“腸梗阻”。電子政務則有利于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保證公共服務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開放性,防止政府管理人員利用信息壟斷搞暗箱操作和下級政府管理人員違背上級決策精神而肆意妄為等弊端。

  推進電子政務的結果將是傳統政府的許多職能將逐漸被電子政府所取代,但是電子政府或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還只是現實政府的補充與延伸,政府的高層決策等活動仍需在網外進行,通過人際直接交往形成的現實政府還起重大作用,網上政府只有同現實的政府活動相配合,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美國發展電子政府的實踐和經驗

  (一)美國發展“電子政府”的歷程

  美國是電子政府的倡導者和先驅者,在眾多實施電子政府的發達國家之中,美國是起步較早、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近三屆的美國政府對建立和發展電子政府不遺余力。90年代初,克林頓政府首先提出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政府再造,要求建立以顧客為導向的“電子政府”。目的是為了“減少‘橡皮圖章’和降低政府的運作成本,提高政府的效率,加速對國民需要的回應,讓美國人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一站式’滿足公民向政府申請貸款、競標合同、網上付稅等服務”,實現重塑美國的政府系統,“徹底掃除美國政府的官僚作風”的目的。為了推行“電子政府”,美國先后制定了“走近美國”計劃和“重塑政府計劃”,要求從1997年到2000年,在政府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完成120余項任務,政府機構最遲在2003年底前實現政府辦公的無紙化和為民服務的電子化。小布什政府上臺后,對推進電子政務發展的力度有增無減,他要求聯邦政府充分利用互聯網,建立一個“充滿活力,但又有限的”政府。2002年,美國政府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投入就達48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作推廣電子政務的。小布什政府還成立了“電子政府特別工作小組”,并由該小組制定電子政府計劃實施框架,推出了21世紀美國電子政府發展的新戰略,反映了小布什政府延續和發展了克林頓政府“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美國競爭力”的理念。

  (二)美國發展電子政府的經驗

  美國發展電子政府卓有成效,實踐經驗豐富,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主要表現在:

  1、政府把電子政務作為優先發展戰略并全力以赴

  美國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對發展電子政府都有非常強烈的政治意愿和政治動機。面對當今國際競爭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不失時機地把電子政府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2002年2月,美國政府公布了美國推動電子政府發展的新戰略,它拋棄了以往“以信息技術為中心”建設電子政府的指導思想,提出“以公民為中心;面向結果;基于市場,積極地推動創新”作為今后發展電子政府的行動綱領;同時,把戰略目標確定為“方便公民與聯邦政府實現互動;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改善政府績效;改善政府對公民的反饋能力。”

  為領導和推動電子政府的建設,美國聯邦政府建立了職能明晰,分工和分層合理的領導機構:

  (1)總統管理委員會——美國電子政務項目的最高層領導,聯邦政府轉型為電子政府的關鍵部門。它直接指導和審批美國電子政府項目,同時也關注政府機構間的組織和程序的變革,促進以公民為中心的改革。

  (2)白宮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具體項目的執行機構。主要負責日常事務,并及時向總統管理委員會報告事務進程以及獲得相應的批準。

  (3)業務管理委員會——由信息主管(CIO)委員會和來自其他聯邦管理委員會的成員組成。主要關注電子政府的四大業務[即“政府向公民”(GtoC)、“政府向企業”(GtoB)、聯邦政府其他政府間內部(GtoG”)和聯邦政府內部的效率和效力]相關項目的研究和實施的管理。

  業務管理委員會根據不同的任務合理分為四個大的項目小組,而且根據一些重要的項目結合成特別實施小組,并加強各個整合項目小組之間的協調能力。項目小組還注意吸納相關的用戶代表和專業人士,以保證項目實施的協調性和專業性。

  另外,美國在聯邦政府下面還設立了10個由自發組織、政府及公益性團體組成的“政府技術推動組”,負責監管政府信息化建設和處理政府信息化所涉及到的各種日常事務。這些組織主要包括:政府信息化促進協會聯盟、IT產業顧問協會、州級信息主管(CIO)聯盟、國家電信信息管理辦公室、政府評估組及首席信息化小組等。這里重點介紹美國的信息主管(CIO)聯盟:1984年,美國總統負責的委員會得到一份關于信息差距的調查報告,針對政府信息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在政府的每一級機構中設立一名主管信息資源的高級官員,從高層上全面負責本部門的信息資源的管理、開發和利用,直接參與最高的決策管理。此后,美國各級政府部門陸續設立了信息主管一職。《2001電子政府法案》進一步明確了信息主管的職能和作用,政府各部門的電子政府管理、建設、監督、執法等項工作必須由聯邦政府的首席信息主管統籌,各級政府機構必須建立信息主管機制。信息主管的出現有效改善和加強了政府部門的信息資源管理,標志著信息管理的社會地位和職業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走上了技術與人文、經濟相結合的信息資源管理階段。聯邦政府的所有機構和50個州政府都設立了直接向部門首長負責的信息主管職位和其屬下的辦事機構。由各級的信息主管組成的“信息主管聯盟”在美國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府建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成為美國成功發展電子政府的一大特色。

  為保障和規范電子政府的發展,美國先后制定了《政府信息公開法》、《個人隱私權保護法》、《美國聯邦信息資源管理法》、《政府紙張消除法案》、《政府文書工作減少法案》、《電子簽名法案》、《2001電子政府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營造了良好的法制環境。

  2、分步實施,務實推進,效益優先

  在電子政府具體實施方面,美國實行分階段實施的策略,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分為四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初始階段,主要是提供一般的網上信息,簡單的事務處理,以及有限的技術復雜程度;第二階段,要進一步發展門戶網站,更復雜的事務處理,實現初步協作,技術復雜程度也逐步提高;第三階段,要實現政府業務的重組,建立集成系統以及復雜的技術體系;第四階段,要建立具有適應能力的政務處理系統,實現政府與企業、公民的互動式交流與服務,與此同時,建立高度復雜的技術支持系統。按照美國的規劃,到2005年將有35%的政府將處于第三階段,到2010年,絕大多數現有政府部門將按照電子政府的要求被改造。

  在實施電子政府的過程中,強調成本核算和成本效益分析,并根據不同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評測體系。各級政府組織專門小組,定期考察政府信息系統和信息技術設施利用的“費用效益”和對評測電子政府的“總體成熟度”。總體成熟度有“服務成熟度”和“客戶關系管理”兩個指標,分別賦予70%和30%的權重。政府服務在這兩個指標分別的得分進行加權平均后的分數為“總體成熟度”。“服務成熟度”測量的是“服務成熟廣度”和“服務成熟深度”兩個方面。其中“服務成熟廣度”是指政府負責提供的服務中已經在網上實現的比例,“服務成熟深度”是指政府服務的完備水平。具體來說是把政府服務分成“發布”,“互動”和“交易”三個層面以反映某一項服務所能達到的最高成熟度。客戶關系管理測量的是政府將服務提供給用戶時達到的精致程度,它有5個子指標,分別是洞察力,互動,組織性能,客戶建議和網絡。在電子政府建設中引入效益評測,充分反映了美國政府越來越注重改善用戶體驗,以用戶為中心提供政府服務。政府實施部門通過對評測結果的分析,及時解決電子政務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調整實施的重點、方法和手段。

  3、互聯網成為“電子政府”中樞神經,為社會提供良好的服務成為美國電子政府發展的基本點

  美國電子政府主要是依靠和利用互聯網絡技術來實現政務公開、為民服務、資源共享和內部辦公電子化等方面功能的。互聯網成為美國“電子政府”中樞神經,成為政務應用的主要載體。美國政府通過互聯網架構“電子政府”的具體做法是:

  ● 重視政府統一的門戶網站的建立。

  美國政府把自己的門戶網站視為電子政府的形象標志,并把它作為提供政府服務的唯一窗口。美國聯邦政府建立的門戶網站“美國第一政府”網站,被譽為了解美國政府的“百寶囊”,是“通往所有政府信息庫的大門”。該網站整合了聯邦政府的所有服務項目,并與許多政府部門、各州政府、市縣政府網站都建立了鏈接,使用戶能通過這個綜合性網絡門戶網站接向任何政府網站。其特點是:①它是一個完整的、開放的政府網站體系。②一個純粹的門戶。在它的首頁,你看不到任何一條新聞,也根本沒有任何有關新聞的欄目。③一個豐富的資源庫。網站里面的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將分屬政府各部門的業務集中在一起,并與相應的網上支付系統配套使用。目前,美國政府網頁已超過3,500萬頁,而且內容涵蓋了有關市民、企業和政府之間的信息和服務,也包括各種公開的統計數據。

  美國政府的網站建設已成為美國政府電子政府策略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用該網站自己的話來說,“我們的工作就是超越政府的傳統界限,實現全球化的目標,將世界和美國政府的所有信息及服務聯結起來。” 美國的政府網站相當具有人性化,充分體現了美國政府的服務公民意識。正如美國總統在關于“電子政府”的講話中所宣揚的——這是美國的21世紀的政府,是你們的政府,是很容易接觸的政府。

  ● 利用互聯網實現內部辦公電子化和公共信息資源共享。

  美國的各級政府在處理各種事務時,均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辦事,沒有層層下發的帶有強制力的政府文件,機關內部的辦公事務,如會議通知、信息傳達、政策宣傳、法規頒布、意見調查等,主要依靠基于互聯網上通過網絡安全認證的電子郵件系統來處理。美國政府還十分重視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增值利用,各級政府機構設置了信息解密辦公室,對擁有的公用資料庫的信息資源,依照相關法律分期進行解密,通過互聯網提供給政府部門共享,絕大部分信息資源還免費向社會發布。建造在國際互聯網上的辦公系統為政府信息公開和信息共享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途徑,也為遠程辦公成為可能。

  ● 網絡采購成為美國電子政府的一大亮點。

  電子采購成為聯邦政府采購標準,網絡交易額逐年攀升,就連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商亞馬遜也有所不及,美國政府成為了網上服務的大贏家。

  美國電子政府的發展正在走出相互獨立、單獨發展的路子,而是在一個統一的政府網站下,將比較分散的各類政府網站綜合到一個協調一致的目錄下,根據特定用戶群的需求開發一系列集成的政府服務項目。

  4、消除行業壟斷,倡導企業競爭,加快社會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信息化普及

  1993年克林頓政府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NII)”,將“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作為其施政綱領,計劃投資4000億美元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1994年提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GII)”,鼓勵私營部門投資;1996年美國通過了新的電訊法案,消除電訊行業的壟斷,開放所有的電訊市場,促使美國電訊行業展開新的競爭和重組,從而推動高速“寬帶”網絡的建設,并為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開放的網絡通道。美國政府還著力加強社區網絡建設,推動農村和邊遠地區的互聯網發展。1993年美國農業部和國家電訊信息局聯合實施“農村設施服務計劃”,投放在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光纖和相關設施上的資金達11億美元。

  為進一步消除“數字鴻溝”,美國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各種形式的普及國民的計算機知識,要求企業開發低成本計算機,幫助學校接入互聯網,并注意資助“弱小群體”上網。如小布什總統上臺后,就撥款4億美元改進網上教育,耗資10億美元改進殘疾人上網條件等等。“互聯網無處不在”在美國正在日益轉化成社會實踐,賓館、飯店、機場、圖書館、甚至公用電話上都有專門的上網接口,只要手中有臺電腦,就可隨時接入上網。據最新統計,美國2.8億人口中大約有一半人不同程度地已使用互聯網。從1985年到2000年,美國人在辦公場所和家里使用電腦的比例從30%增長至70%,美國家庭的電腦擁有數從15%猛增到60%。眾多的上網用戶,良好的上網設施,為美國建立“電子政府”奠定了堅實基礎。

  5、外包模式成為電子政府建設主渠道

  美國政府從商業用戶的外包服務得到啟發,將電子政府項目的建設、運行維護以服務合同的方式外包出去,委托專業外包服務公司組織專業技術隊伍,建設政府的信息系統和提供相關的服務,這樣,政府工作人員只需對公眾服務的電子政府項目提出要求和對信息進行加工分析,使政府能從建造和運行信息系統的不同環節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完成他們的核心業務。例如,美國海軍在實施內聯網建設項目時,由于采用了工程外包,短短兩年就將一大堆分立系統實現聯網,并投入正常運行。按美海軍的話來說:如果沒有這種外包,自己將要花20年時間才能完成。又如,美國亞里桑那州政府在建設駕照管理系統時,把該項目外包給IBM公司。整個網絡的規劃設計、軟硬件的購置、系統集成和系統的運行和維護均由該公司獨自承擔。系統投入使用后,馬上產生出效益,每個駕照的成本從原來的6.6美元降低到1.6美元,民眾辦理駕照的等待時間由45分鐘縮短到3分鐘。IBM公司只對發放的每個駕照中收取1美元作為回報。由于采取了這種做法,政府不用投入一分錢,IBM公司也能從中得利,實現了“雙贏”的目的。

  目前美國政府在電子政府系統運營服務和軟件包上的投資比例是19∶1,而在私營機構中這種比例為6∶1。政府的目標是通過更多的政企合作和外包服務,使比例從19∶1降低到6∶1。為美國電子政府的項目建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效能,政府能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投資得到了高質量的服務。

  為鼓勵電子政府項目建設采用外包的模式,美國各方積極為電子政府的外包服務提供相應的法規環境。2002年12月17日,布什總統簽署《電子政府法案》,鼓勵政府機構電子政務項目向“使用節余”式的外包方向發展,提倡建立對外包服務商更為有利的環境。政企合作的信息技術外包服務將是今后美國發展電子政務的趨勢。

  6、增強網絡安全性贏得網民信任

  1995年,美國就提出了“戰略信息戰”的概念,就是指通過侵襲和操縱計算機網絡的辦法,對敵方國防和基礎設施實施破壞,從而達到戰略目的的作戰手段。他們把這種“不費一槍一彈的戰爭”與核戰和生化戰并列為對國家安全最具威脅的三大挑戰。在美國,網絡安全最近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高度。美國聯邦調查局所屬的關鍵性基礎設施保護中心發布了一份題為《關于網絡空間安全的國家戰略》的報告,第一次明確地將網絡安全提升到了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納入國家安全的總體思路之中。 該報告指出:“網絡空間對于本土安全與國家安全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安全可靠的網絡空間是支撐國民經濟、關鍵性基礎設施以及國防的支柱。因此,‘關于網絡空間的國家戰略’是一項必須加以實施的戰略。”

  美國的電子政府系統大部分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的,互聯網絡的安全不但直接影響電子商務,破壞網絡經濟,更對政府的信息資源,公民隱私和政府的運作構成極大的影響。美國政府在對公民誠信體系建設較為完善的基礎上、加大對安全防范體系的建立力度,以維護網絡信息的安全和提高公眾對上網的信任度,具體措施有:

  (1)提出《關于信息系統保護的國家計劃》,旨在構建聯邦政府的信息安全模式,推動公眾與民營之間的自愿合作,保護信息基礎設施。成立國家基礎設施保護中心,針對國家金融、能源、交通、供水等關鍵基礎設施免受物理的和“網絡的”威脅,實施國家戰略。

  (2)美司法委員會通過首個反黑客議案《互聯網完整及關鍵組織保障法》成為美國聯邦首次針對黑客進行的國家立法,標志著美國聯邦第一次對黑客行為采取了行動。

  (3)美國商務部所屬的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成立了網絡安全研究所,加強對網絡安全研究的力度。

  (4)美國商務部企業服務局與產業界、消費者代表和政府部門相關共同合作,開發一種新的電子商務密碼系統,專用于網上消費者和電子政府網上支付的保護。

  (5)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與國家白領犯罪中心開放因特網投訴中心,該中心通過FBI的網站在線接收來自公眾關于網上犯罪的投訴,確定審查立案的必要性。

  (6)招納網絡高手和黑客進入政府或政府的保密部門,提高防衛能力。

  此外,美國政府推動電子政府發展的經驗還包括,把發展電子政務與政府改革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推進電子政務的過程中,高度重視政府治理的變革,將政府職能向社會轉移,更多地發揮非政府組織或民間組織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簡化現有的行政程序,削減名目繁多的規制。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裁減機構和人員,削減財政開支。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場機制,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并不斷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放松政府對社會、市場的管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美國的電子政務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三、我市發展電子政務的現狀分析及其實施意義

  (一)我市發展電子政務的優勢

  1、決策層領導高度重視,大力支持。我市的黨委和政府把電子政務作為今年我市信息化的頭等大事來抓,特別是網上審批系統的啟動,將使我市的電子政務實現跳躍式的發展,并對日后我市電子政務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勢必起到示范和促進的作用。

  2、我市電子政務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已初具規模。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的電信設施建設發展迅速,電信、電力、廣電的寬帶數字網絡日益完善。我市已建立起黨政信息網路綜合平臺,以市政府為中心的寬帶光纖網絡連通城鄉各級政府機構。互聯網用戶已超過25萬,上網人數占總人口的20%左右。另外,電信業等多家運營商相互競爭格局的形成,加劇了我市電信市場競爭的力度,為發展我市電子政務和大眾上網提供了多種選擇和廉價的網絡服務。

  3、我市政務信息化建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經驗。我市的政務信息化建設是沿著“機關內部辦公自動化”——“管理部門的電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網工程”這條主線展開的。經過近十多年的發展,相當一部分政府部門的業務系統建設和信息庫建設已初具規模,個別還實現了網上辦公、辦證。被譽為電子政務“標志工程”的“政府上網工程”,從2001年啟動以來,其第一階段“形象展示”的目標已經基本達到,我市的絕大多數政府部門都建立起自己的網站。信息和網絡技術在政府部門中逐漸得到普及和應用。

  以此同時,電子政務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重視,成為國家“十五計劃”重要內容,與“九五”計劃中主張“以信息產業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不同,中央政府主張,信息化政府先行,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社會生產力跨越發展。所謂“后化”帶動“前化”。從“推動”到“帶動”,中央政府態度明確而堅定地進一步提升了“信息化”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據的地位。電子政務不單在我市,而且在全國上下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二)我市電子政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充分肯定我市政府信息化和推進電子政務取得重要進展的同時,還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市的電子政務還處于起步的初級階段,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除了公務員對電子政務的能動性比較缺乏等主觀因素外,還集中主要表現在:

  1、重“硬”輕“軟”,“只見電子,不見政務”的現象比較突出。表現在:把電子政務僅僅當作政府部門的計算機化,只關注資金、軟硬件等“硬投入”,不重視用戶需求和軟件開發,導致系統缺乏應用或效果不佳;有些政府部門在網上設立網站時,以為把一些政策、法規、條例搬上網絡就萬事大吉,信息固化,沒有更新或更新不及時,成為典型的“形象工程”還有些單位對電子政務建設的理解只停留在指令的執行層面,是奉旨行事,做“克隆工程”,上級單位做了一個網站,我照做一個;別的單位一個門戶網站,我仿制一個;照貓畫虎,沒有創新,為應付領導和上級檢查而設。據統計,目前我市各級政府部門的64個網站中,就有十多個是“死站”,還有一部分是“空站”。我市的政府網站的整合性、時效性、實用性、服務性、互動性還有待提高。

  2、重建設,輕管理、輕整合。有些單位在實施信息化建設時,只追求大而全的系統,而沒有考慮自身的技術力量的能力,由于工程的大面積鋪開,導致工程管理和日后維護跟不上,嚴重影響工程質量;還有些單位對已經建立的行業或部門信息化系統在沒有進行有效整合,就急于再上新項目。這樣就形成舊的“信息孤島”未除又出現新的信息孤島,從而使未來的整合變得更加困難。

  3、組織領導,人員素質有待加強。我市各級政府部門實施電子政務的能動性還比較缺乏,公務員運用信息技術的整體水平也不高,有些單位把電子政務建設只看作是信息部門的事,缺乏有效的領導和推進機制。

  此外,我市社會的信息化的整體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異構系統、數據異構導致的“信息孤島”現象普遍存在,網絡信息安全的隱患較為突出,上述諸多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市電子政務的發展和深入。

  (三)加快推進我市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意義

  1.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有利于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們政府管理體制及行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世貿組織的非歧視原則、透明原則和法制統一原則,將對我們政府現有公共政策的制定產生深刻的影響。因為入世后,不僅我們的產品、服務市場、資源配置必將國際化,而且政府的經濟政策也勢必朝國際化的方向發展,要遵守世貿組織成員國共同認可的基本原則和約定,與其他成員國的經濟政策協調一致,并要按照國際慣例實現透明化。

  其次,加入世貿組織后,對政府的公共服務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入世后,除了企業、人才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外,在這種競爭的背后,實際上還有一個政府管理之間的競爭問題。而政府管理的競爭主要表現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方面。這就是說,我們的政府服務不但要體現出辦事高效、廉潔以及具備較高的透明度,而且在保障公民的利益等方面還必須有新的舉措。

  再次,加入世貿組織,將對政府管理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像以往那種政府過多地對市場的干預,過多地運用行政權力,行政審批以及暗箱操作、透明度低等傳統的管理方式,都必須隨之改變,需運用現代信息手段,管理社會和經濟。

  2.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可以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務,提高服務質量

  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看,電子網絡政府的建立,主要在三個方面對政府公共服務產生積極影響。首先,政府可以通過網絡,向社會及時、準確地傳遞信息,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政府公共服務技術手段落后的問題。其次,可以大大提高政府提供服務的效率,克服官僚主義等弊端。再次,電子網絡政府的建立,還可以保證公共服務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真正作到一視同仁。

  從接受服務的對象來看,電子網絡政府的建立,為他們獲取政府提供的各種服務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在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下,社會各種組織和個人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常常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比如,要辦理一件事情,要跑很多路,進很多政府部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如此還不一定能順利辦成。另外,人們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沒有選擇的余地,更談不上個性化的服務。而電子網絡政府的建立,則可以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一方面,通過網絡政府,可以把政府承擔的各類公共服務的內容、程序、辦事的方法等向行政區域內的所有單位、個人予以公布,使廣大群眾作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網絡,提供“一站到底式”和24小時的服務,這就使過去必須要到多個部門去辦理的事情,在政府提供的網絡窗口,很輕松地得到辦理,而且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有可能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就可以獲得滿意的服務。

  3.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大大降低行政成本

  有效地利用政府內部和外部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對改進政府治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我們的政府治理中,之所以出現管理成本過高,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充分的利用各種資源,造成嚴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而電子網絡政府的建立,以及政府管理中通過信息技術、辦公自動化以及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可以把一定區域、乃至全國的行政機關連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識、人力以及創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種資源,真正實現共享,提高包括信息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利用的效率。推進電子政務建設,還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在電子網絡政府狀態下,由于行政系統內部辦公自動化技術的普遍運用,使大量以往必須由行政人員手工作業的工作,可以在一種全新的網絡狀態下進行,從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如虛擬辦公、無紙辦公的出現,以及政府部門之間跨部門、跨地區的電子交換作業、公務活動的連線辦公、電子郵遞、辦公自動化、公文電子化處理等,都可以大大減少行政人員的辦公費用和公文處理的費用,克服以往長期困擾我們的“文山會海”、“公文旅行”等現象。與此同時,還可以避免大量有形資源如組織機構、會議設施等的重復建設和浪費,減少行政系統的中間層次和管理人員。所有這些,都可以相應地減少行政人員的工資、福利方面的開支,達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

  4、電子政務建設有利于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擁有者和電子信息技術的最大使用者,電子政務幾乎覆蓋了信息技術、信息內容、信息服務等產業的所有領域,是實現全社會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和推動力量。面對一個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會,只有加快實施電子政務才能有效地履行政府職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不能等經濟水平提高以后才去發展信息化。電子政務的實現將產生強勁的示范輻射作用,將有力地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電子政務建設已成為提高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戰略制高點,在激烈的競爭中,誰能更快地走在前頭,誰就能取得優勢,創造經濟騰飛的奇跡。

  實施電子政務是時代的強音,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助推器”,是反腐倡廉的“好幫手”,是政府與市民的“連心橋”。實施電子政務將使我們的政府成為一個更開放和透明的政府、一個更有親和力的政府、一個更符合環保精神的政府、一個更有效率的政府、一個更廉潔勤政的政府。

  四、推進我市電子政務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進入21世紀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電子政務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電子政務已由戰術地位轉變為戰略地位;由局部推進轉變為整體推進;由技術驅動轉變為業務驅動;由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市場共同推動。但是,在我國推行電子政務決不會一帆風順,其中所遭遇的最大挑戰就是政府需要同時完成兩次改革。 因為,在人類社會中,政府形態分為農業文明的傳統政府形態、工業文明的法制政府形態和信息文明的電子政府形態,三個政府形態循序遞進。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是工業文明的法制政府形態了,過渡到信息文明的電子政府形態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我國目前尚處于傳統政府向法制政府形態過渡的階段,因此,要過渡到電子化政府需要兩次跨越。綜觀世界各國,發展電子政務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國外雖然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但只能借鑒,不可照搬。我們必須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探索創新,循序漸進地搞好我市的電子政務。在推進的過程中應著重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重點,突出政務

  電子政務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 “電子”與“政務”間的關系問題,說到底就是技術與體制的關系問題。這兩者的核心,或者難點,絕大多數人認為不是技術,而是政務,或者與此密切相關的體制、制度層面的問題。電子政務是現代政府管理觀念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本質上,電子政務是對政府管理、政府事務的“電子化”轉移,是對原有狀態的改造和超越,而不是直接平移或電子化仿真。在這里,“電子”只是手段,改造和超越“政務”才是目的。發展電子政務就是要按照市場經濟和電子政務的要求,對現行的政務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完整、先進的信息技術解決方案,實現政府在信息流通、工作組合、制度執行、事務控制、時間管理等管理環節的計算機化。

  到目前為止,實現電子政務的技術,基本可以得到保證,也趨于成熟,而政務方面問題的解決,則要復雜得多。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有效、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顯示我國政府決心通過實施電子政務推動行政改革。因此,我們應把發展電子政務的重點放在改造政務上,改革目前已經不適應現實社會生活需要的政府組織和管理模式,對傳統的行政流程、組織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整合,從而為電子政務的推進創造好的體制條件。所以,我們在發展電子政務的時候,必須“重政務”,政務改造要先行。

  政務改造的重點就是重新整合和再造政府現有的行政流程,建立科學合理的行政流程,并推進與之相關的各項改革,形成以業務流為核心的管理模式。為此,需首先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建立統一的政府部門工作規范;第二,對現行的行政審批制度進行深化改革;第三,要制定有關政務公開的具體實施辦法,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最后,要認真清理收費項目,改革收費管理制度等。只有在上述四個方面的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行政流程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深入下去。

  政府行政流程重新整合和再造是電子政務繞不過的門檻,是電子政務的先導工程,是將先進的政府管理服務流程在計算機中固化的過程,復制沒有經過現有不規范行政流程建立起來的電子政務系統,只能算是在網上多增加了一個“業務窗口”,而沒有真正起到優化政府對公眾服務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而且,落后的流程固化到計算機中將更落后,不但管理成本增加,并可能成為發展電子政務新的障礙。只有先進的管理流程固化到計算機中,才能發揮電子政務的作用。

  (二)加強政治領導,“電子”與“政務”要協調

  實施電子政務就是要突破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形成思想觀念、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政府的,實現政府的職能轉變,科學決策,高效運作,公開透明,利民便民,建立政府與公眾間的新型關系。它的服務性、公開性和透明度勢必導致政府機構與市民間的關系發生深刻變化,某些人會失去權力,失去崗位,失去得利益,他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阻礙電子政務。另一方面,在電子政務實施的每個階段,都有大量協調的需求,特別是各類業務的協同。很多單位規劃時未解決協調機制和機構問題,都把規劃實施的責任派給了像信息中心這樣的技術服務部門。當遇到協調的需求時,信息中心由于沒有這樣的責權,加上沒有上級部門授予的“尚方寶劍”,斷然難以協調與之“平級”的其他部門,一個簡單的問題也可久拖不決,工作將難于開展,效益也難以得到保障。因此,沒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個人和部門的利益無法觸動,利益沖突無法協調,業務無法協同,“電子”無法服務“政務”。可見,電子政務最需要的是政治領導,而不是技術領導。只有領導政治上的參與,堅定電子政務的光明前景,對政府機制改革、政務體制改革有明晰的戰略性意愿,并廣泛地尋求跨部門的政治支持,才能掃清電子政務前進中的各種各樣障礙,促進和保障我市電子政務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不能否認,電子政務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電子政務系統建設不單是一項“政務工程”,同樣也是一項技術性和工程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組織者有較高的技術素質和工程素質。因此,在建設電子政務過程中,強調領導作用、強調“一把手工程”的同時,應加強技術和政務之間的協調。在我市實施電子政務領導體系中,建立專職的、參與決策的、有協調權力的“信息主管”機制,包括“信息主管”職務以及相應的組織結構。“信息主管”定位應是一把手的一個主要助手,是一個復合型人才,他不僅要懂得“政務”,還要懂“電子”,擔當行政業務和信息技術之間總協調的角色。隨著我市電子政務的深入發展,在政府各級設立專職的“信息主管”職位,把電子政務變成為“一把手+信息主管”工程會越來越重要,作用也會越趨明顯,“信息主管”將成為政府部門電子政務的鼓動者,實施策略的制定者,項目實施的組織者,系統可靠運行的保障者。

  (三)構想要大、起步要小、擴展要快

  “構想要大、起步要小、擴展要快” 是全球對于信息系統工程建設的一個共識性原則,也是我們發展電子政務,提高成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1、“構想要大”主要是指我們在規劃電子政務發展藍圖的時候,要有洞察力,有想象力,有前瞻性,要“大處”著眼,“遠處”著眼,要滿足廣大用戶的期望,與長遠發展目標相匹配。只有科學地、切合實際地構想出遠景藍圖,才能使我們搞清楚今天發展所走的每一步的作用與地位。電子政務在我國還處于摸索階段,在這個十字路口上邁開的第一步將意味著我們會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得到不同的結果。因此,“構想大”能幫助我們正確地定位,使我們今天的努力能發揮長遠的作用。如果不善于勾畫未來發展的藍圖,必然會導致今天的短期行為,這正是導致電子政務系統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2、“起步要小”是要以小的、容易實現的、效果明顯的項目起步,確保初戰必勝; 或者,將大的項目分解成若干個小的項目組織實施。電子政務不是一項可大規模推進的靜態工程,而是培植一項可持久運作的業務。對于電子政務這樣探索性的任務,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拔苗助長是不行的,全面開花是危險的,重要的是能成活,能產生出效益。實施前期盡量不要去碰太多的利益,要學會尋找“切入點”,把目光放在那些有可能事半功倍的項目,從條件完備、容易成功的項目入手,不冒進,不四面出擊,不貪多,以小的成功為成功,以具體業務為驅動帶動整體發展。初始項目的成功可導致的目標用戶群的廣泛參與和使用,保持電子政務領導者執行者和實施者的“士氣”,成為將來發展的賣點和支撐點,成為繼續發展的動力,這樣,我們的電子政務發展就有可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

  3、“擴展要快”是在已經取得經驗和效益的基礎上,加快系統擴張的步伐,盡快拿下這個系統所應有的全部經濟和社會效益。當電子政務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后,我們就應當將其迅速地擴大與完善,進而創造出更完善更有效的業務系統,取得更大得效益。復雜的系統不是拼湊而來,而是由成功的主干業務擴展而來。基于成功業務的迅速擴展,這比另開新的業務更有效,風險也更少。

  4、學會繞過困難,拋棄完美主義。在建設電子政務過程,我們應提倡不怕困難、克服困難的精神,但是重要的是要解決問題,達到的是目標。克服困難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之一,有時繞過困難卻是解決問題更有效的渠道。繞過困難是指設計思想的靈活性,我們用不著把未來五年、十年的需求中碰到的難題都放到今天一下子解決,今天有今天的重點目標,要盡快創造用戶效益,需要進一步完善的難題可放在今后考慮,否則將導致巨額的建設成本,我們無法取得第一步成績。高技術、高難度的業務未必就是最有效的應用,或者只是在若干年后才會有重要效果出現。我們將這些問題放在一邊,等別人做好了我們再用就會容易得多。 繞過困難的另一重要的辦法就是要用概率的觀念來選擇重點,不要求十全十美,而要追求經濟合理。經常是不到5%的特殊情況會耗去我們80%的精力,暫時不做那5%,以免分散精力,得不償失,而是集中力量去做好其他工作,就會盡早地取得那95%的成效。 一時的不完美并不等于項目的失敗。

  (四)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促發展

  電子政務是一項面向用戶,最終為用戶所用的項目。能否做到“能用、好用、喜歡用”,不是我們的領導,不是我們的專家,也不是建設和設計人員說了算,而是由項目的使用者和服務對象說了算。如果只靠上面定方向、下指標,甚至發命令,而了解用戶的需求,不創造環境,不發揮下面以至最接近民眾的基層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電子政務即使搞起來了,也很可能不好用,甚至不能用。這樣的電子政務系統那有效益可言呢?因此,要建設有效益的電子政務系統,就應該以用戶為本,真實地體會用戶的感受,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把握好用戶的需求,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建成的系統要以“用戶滿意”為目標。

  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目前我市電子政務的發展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政府上網工程虛多實少”,不少政府部門僅滿足于登網“亮相”,信息量少、更新不夠及時,實用性差,缺乏交互性;政府內部業務系統的建設也不盡人意,不少是“三不”工程,即“不好用,不會用,不能用”工程。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重“硬”輕“軟”;只講設施建設,不談具體應用。多年來,眾多失敗的信息化建設項目無不與此有關。應當明白,當昂貴的網絡系統、服務器等硬設備投入正常運行之時,并不能證明已經取得了成績。花錢買來的商品當然能夠運行,何績之有?網絡系統上沒有應用,非但沒有成績,如同負債一樣,背上了包袱,硬件系統越昂貴,閑置的時間越長,包袱就越沉重,貶值越大,因為,根據摩爾定律,信息技術產品每十八個月就會提高一倍性能,下降一半價格。真正的成績是應用,有一分應用就有一分成績,沒有應用就沒有成績。花錢越少,應用越多、越完善,數據資源越豐富,對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升作用越大,就越有效益。解決這種重“硬”輕“軟”,忽視應用的方法是:先規劃應用,再規劃硬件配置;先講產出,再談投入。

  (五)整合信息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增值利用

  所謂整合,就是對于分散異構信息資源體系,在兼顧信息資源現有配置與管理狀況的條件下,實現無縫整合,在新的信息交換與共享平臺上,開發新應用,實現信息資源的最大增值。

  在推進我市電子政務的障礙之一,是政府服務系統資源和進程彼此獨立,不能共享和協同,即“信息孤島”問題,老百姓辦一件事情,需要與不同部門打交道,需要在各個機構進行登記,因為各個局開發的應用系統是異構的,采用不同結構和不同標準的系統平臺,不能共享,這就直接影響為公眾的服務功能,電子政務就沒有效益可言。其實,我們不缺信息,我們真正缺乏的,是對這些信息的有效提煉、整合、分類,對外能讓公眾看到,對內能讓領導看到。在技術上,目前完全可以實現對分散異構系統平臺的無縫整合,但是技術以外除了進行政務體制的改革外,我們還需要對信息資源加強管理,要建立政府信息資源管理的“強力中心”。強力中心的職責包括:首先,進行信息資源管理。對信息資源進行集中和調度,對信息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和安全分級,有效地將內容個性化地推向用戶,對信息資源的傳輸、發布進行管理和監控。其次,進行認證授權管理。我們要求的信息共享,不是不加控制的所有人共享所有信息,而要完成信息內容的可控共享,這就涉及一個授權管理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規范。對訪問者分級認證、分級授權的同時,要對被訪問的信息內容進行對應一致的分級分類管理。再次,對電子政務業務進行協同調度。未來共享平臺上的并聯審批工作、以事件為中心的協同辦公,都需要一個機構來進行整體的協調和調度。另外,強力中心還要對公共數據進行管理,這些公共數據包括管理城市基礎數據庫、數據倉庫和以元數據管理支持下的虛擬數據庫等一系列的數據資料。而強力中心除包括這些管理職責外,還需要負責技術服務、網絡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重視公共參與和政府公務員自身素質的提高

  在建設電子政務的每一階段,公共參與都是重要的。公共的積極參與,使有利于政府有利于聽取不同的聲音,推動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對那些與提供公眾服務直接相關的電子政務項目,市民就是專家,這樣的項目,就算是功能齊備,性能優良,若離開了公眾的參與,沒有被公眾廣泛使用,就不達到目的,取得應有的效果。為了促進參與,政府應積極宣傳,大力推廣,通過各種途徑普及信息化教育,清除公共參與的障礙,降低電子政務的門檻。同時,不要一想到建電子政務,就是把什么都搬到網上。其實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包括上網人數占人口60%以上的美國,在構建電子政務中,都普遍運用電話這種形式,建設客戶關系管理中心,作為電子政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電話的普及率跟互聯網相比,相距甚遠,借助電話、傳真、短信等通信手段,開辟政府和公眾聯系的另一條渠道,使更多的市民享受電子政務帶來的服務是我市今后建設電子政務應考慮的問題。

  另外, 政府的公務員也是電子政務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人員之一。必須加強對公務員信息化應用的培訓,要形成制度,并作為公務員上崗是否具備資格的一種條件。搞好公務員培訓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編好電子政務的培訓大綱和培訓教材,要適合公務員水平和需要,有針對性,避免流于形式。

  (七)以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實施電子政務

  發展電子政務,我們要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不要總是想著由于缺少資金,缺少人才而無所作為。目前,我市建設電子政務的主要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建模式,由政府投入資金并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進行建設和負責日后系統運行的維護管理;另外一種是外包模式,也是依靠政府撥出資金,通過公開招標形式,在取得合適的項目方案的基礎上,把建設項目的外包給中標的公司,由他們負責系統的建設,監理,甚至日后的運行維護。第一種建設模式,即采用政府包攬的方式,其最大的缺點是:項目的成敗與政府自身的技術力量密切相關。這是因為:電子政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建設,技術上涉及到現代信息技術、通信傳輸技術、行業應用等領域的方方面面,政府部門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設資金,還需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各類專業人員齊備的技術隊伍,才能保證工程的質量。但是,政府部門并不具備“養”起這樣一支專業技術隊伍的條件,這是因為政府部門無論在職能上,還是編制、體制、工資分配上都有的諸多障礙。這樣一來,推開的電子政務項目能達到什么水平,產生什么效果等不定因數就會增多,政府部門承受的各種風險就會加大,政府投入的資金有可能造成浪費。第二種建設模式,即“部分外包”或“完全外包”的模式,政府雖然主要依靠的是外部的技術力量,并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方案,選公司。但是,電子政務工程是一項全新的工程,我們發展電子政務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發展基礎的差異,除了法制條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和網絡條件等外不一樣外,他們的電子政務建設是建立在社會信用體制比較完善基礎上的,通過發展電子商務所取得的經驗來推動電子政務的建設。而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還處于摸索階段,政務的規范化建設還有待發展,政府信息化建設也只屬于初級階段。要建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電子政務系統,讓它產生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政府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時間去研究、論證。因此,政府的決策,項目建設方案的制定,外包公司的選定等方面都會隱藏著諸多風險。同時,在建設過程中,項目資金能否適時到位,政府主持和參與建設的工作人員容易出現的“權力尋租”等腐敗現象,都會導致項目的失敗,還會對日后的電子政務建設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因此,我們在實施電子政務時要有創新思路,要把風險減到最低。我們可借鑒美國發展電子政務的做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當走市場化運作的路子,以市場化運作模式實施電子政務。具體來講,就是要實施以效益為中心的推進模式,在政府的統一規劃和指揮下,多渠道擴展合作伙伴,利用民營資本對效益化的敏感性和他們在商務中積累的專家、資源、經驗、公共關系等方面的優勢補充了政府的不足。政府只需出題目,提要求,給政策,把方向,鼓勵民營部門參與到電子政務的建設中來。放手由他們自行挖掘、選擇相關的建設項目,并由他們出人、籌資包攬從項目的調研、方案的制定、實施建設到和系統的運行維護的全過程。把電子政務建設變成政府出資建系統,變為企業在效益驅動下,出資建系統,并用它來為老百姓服務。那么企業就可以從自己建造的項目真正產生效益后獲取相當的利益回報。政府和企業通過這樣的合作實現雙贏,政府就不用負擔任何決策和資金的風險,所建成的電子政務系統也容易產生效益,更能體現老百姓的意愿,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在政府的指揮棒的統一引領下,電子政務勢將發展得更穩健,更上規模,更有成效。產生出來的效益點,最終會形成電子政務總體規劃的“面”。

  最后還要強調的是,不管用什么方式建設電子政務,我們都不能否定政府部門技術人員參與電子政務的重要性,上面所說的政府“不用去‘養’一支龐大的技術隊伍”,并不是說政府不需要擁有自己的技術隊伍,而是說技術人員結構和數量要適當,起碼政府能“容得下,養得起,留得住”。他們的責任和擔當的角色應該是:領導決策的“助理員”,“電子”與“政務”的“協調員”,政府部門與施工單位的“聯絡員”,工程質量的“監督員”。政府要鼓勵他們積極投身到電子政務的建設中去,配合實施公司的工作,虛心學習,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的技術能力和水平,努力鍛煉成政府可靠的技術核心。

  (八)建立安全保障體系,構筑“網絡長城”

  政務活動不同于商務活動,它關系到黨政部門、各大系統乃至整個國家的利益。因為政務信息比商務信息更為敏感,所以電子政務作為政務活動在信息時代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對安全性有著很高的要求。

  目前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安全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內部人員違規與違法;網上黑客與計算機犯罪;網絡病毒的蔓延與破壞;機要信息流失與信息間諜潛入;網上恐怖活動與信息戰;網上安全產品的失控;網絡與系統自身的漏洞與脆弱性等。引起系統網絡安全問題的兩個主因是,一是網絡系統本身存在的漏洞,是網絡系統先天不足,可以采取一些技術措施加予解決,如安裝防火墻,打軟件補丁、異地備份等;第二就是人為的因素,據有關專家估計,信息網絡上的安全問題80%上是由于制度不健全而引發的,是人為的因素。這是我們往往容易忽視了電子政務的最大的安全隱患。可見 “信息安全,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安全管理是重點,是難點,技術手段只有和規章制度的有效執行相配合,才能產生效果。因此,我們在重視安全技術建設的同時,要特別重視建立和落實規章制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營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提高信息系統的安全操作和運營的管理和監督的力度,對公務員進行廣泛安全技術培訓。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人員機制和網絡安全報警處置中心,提高我市電子政務信息安全防護能力,提高對隱患發現能力、網絡反應能力、打擊網絡犯罪的能力,信息對抗能力。并通過建立災難恢復基礎設施和密鑰管理基礎設施確保電子政務系統安全可靠。當然,強調信息網絡安全并不是把安全問題絕對化,認為“越安全越好”。其實,一個門需要幾把鎖,取決于門里放了什么東西。顯然,鎖越多,安全的成本就越高,門的使用效率就越低。因此,在設計系統安全措施的時候,必須根據系統的實際應用情況,綜合考慮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權重,并求得適度的平衡,實現“恰到好處”的安全。

  電子政務建設是引領政府管理體制變革的創新工程;是提高應對加入世貿組織挑戰能力的基礎工程;是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龍頭工程;電子政務建設是造福群眾的民心工程。發展電子政務利國利民,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將能排除一切困難與障礙,實現電子政務的新跨越。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