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求政府CIO具備的特質
來源:信息方略 更新時間:2012-04-14

 傳統型政府在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之時,政府CIO自身也正在經歷角色突破和職能重塑。服務型政府CIO最主要的職能和核心能力是什么?什么才是新型政府CIO應該具備的特質?

  為此,《CIO INSIGHT/信息方略》雜志邀請了長期工作在政府信息化第一線,親歷著政府轉變的3位信息主管,他們是:安徽合肥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信息化推進處處長楊大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區縣信息化處副處長蔣力群、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政府信息中心主任呂明,他們就服務型政府的CIO職能話題,展開討論。

  面對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要求、政府職能的變化,電子政務方面有哪些需求上的改變?政府信息中心應該做哪些適應性調整?

  呂明:對服務型政府,我們提倡了快有10年時間,只是每個階段的提法不一樣。開始服務只是停留在表面,把政府職能、日常工作情況放到網上去,進行信息發布;第二階段用了3年時間,主要解決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渠道;從2006年至今是第三階段,解決網上辦公的問題。這三個階段是我們對服務型政府的理解。

  楊大寨: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政府內部運作和部門重組帶來新的要求和內容,同時也帶來新的發展契機。“電子政務”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它勢必要求適應信息時代的制度創新和組織重組,這對政府的要求,不僅僅是將原有服務簡單網絡化這種運作手段的變化,而且是要重新設計和定位政府職能,重組政府部門,再造其運作流程,創新并整合其服務,從而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并且給民眾提供全方位的綜合的服務。

  目前,政府越來越強調服務,政府職能也在不斷跟著變化。因此,現在是電子政務建設和實施非常好的時機。對于信息工作者來說,關鍵是要把握好實施電子政務的實施方法,做好規劃,并做好電子政務的基礎性項目建設,真正達到電子政務建設的目標。

  蔣力群:服務型政府強化“需求導向”和“由外而內”等理念,也就是從需求出發建設電子政務。如不少單位是從自身的需求出發,確定政府網站的功能定位、設計操作流程、構建業務模式,于是千辛萬苦做好的政府網站點擊率不高,一查原因是網站內容與市民需求相差甚遠。我們所強調的“需求導向”不是政府部門自身的需求,而是政府服務對象的需求,是廣大市民、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因此,CIO在考慮電子政務項目建設時,應有五個指導理念:需求導向、公共服務、公開透明、便捷互動、節約資源,其中最核心的是需求導向的理念。除此以外,還應有“以外促內”和“持續優化”兩個實施理念。

  所謂“以外促內”,是強調要從服務對象的需求出發,找問題、找不足,將民眾的需求作為政府工作的動員令,推動電子政務不斷深化。所謂“持續優化”,是注重在電子政務建設中,圍繞信息共享、流程優化、業務協同、參政議政、監督實施等,不斷與時俱進,持續拓展和積累電子政務建設成果,從而充分發揮電子政務應用的綜合成效。

  政府職能的轉變帶來了部門的需求變化和調整,這時政府信息中心主任應該把握哪些改變,做出哪些調整?

  楊大寨:面對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要求,政府各委、辦、局的職能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審批要求定時、定責、公開。政府CIO在做電子政務系統規劃和建設時,更加強調信息系統的整合化、公開化、流程化。

  呂明:政府服務職能發生變化,作為信息主管,工作內容也要調整。過去政務公開以在網上放多少條信息來衡量。現在已經深入到法律法規、工作實現、工作流程等問題上。行政處罰、非行政性項目全部放到網上,這不是簡單的信息發布,而是完整的工作流程。

  群眾到政府辦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在網上查到每一步的環節,可以跟蹤每個環節是否按照法律規定去做,這就解決了過去只有政府說了算,老百姓到政府辦事不知道怎么辦的矛盾。現在政府規定、法律規定網上都有,而且還給辦事人提供一定的申訴渠道和辦法,健全了電子政務。

  蔣力群:CIO要“謀定而動”,運用電子政務進行創新,應避免“事倍功半”。許多部門領導對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視,把推進電子政務作為政務創新、提升政府服務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這些部門的CIO如魚得水,做策劃出方案、送請示報預算,真是工作有動力、資源有保障。

    一段時間以來,各類信息系統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升級,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但在條強塊弱形勢下,任何主管部門都可以“強勢”,只要上級一道命令,系統就更新了;條線部門一道指示,系統就要更換了。

  要知道電子政務是系統性很強的持續性工程,設計信息系統決不能“就事論事”,不能滿足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是“謀定而動”。做到謀定而動則需要在考慮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的前提下,考慮項目規劃;在三個層次規劃都考慮清楚的基礎上,再制定項目計劃和實施方案。

  而且,電子政務是創新的優質土壤和有效工具,但電子政務≠創新。電子政務是政府服務管理創新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要明白電子政務必須有一個持續的創新作用過程——通過信息化優化服務管理模式、優化作業方式,解決傳統方式的局限、瓶頸問題,更好地為民服務,實現創新手段、創新過程、創新效果的有機統一。

  如果把注意力只放在是否采用信息技術,而忽視電子政務的優化過程,則信息技術就可能把新增的優勢固化了,把原有的缺陷也固化了,這樣就會出現邊際效應遞減、性價比不高等問題。

  服務型政府CIO最需要具備的素質或最應具備的核心能力有哪些?

  楊大寨:目前,作為政府的CIO要具有很好的協調能力和融合能力。因為,對于現在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需要和方方面面職能部門的人打交道,沒有很好的協調力,是沒有辦法做好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和推進工作的。目前,從十七大對信息化的建設要求來看,強調“兩化并舉、五化融合”。因此,CIO一定要將電子政務的建設“融合”到政府的經濟建設中去,才能更好地發揮電子政務的作用。

  呂明:CIO要有時代的信息主管的素質,這種素質是復合性的,同時要有創新意識,要把政府的工作梳理開,要思考問題,要采用科學方法,倡導一種理念。我認為從上到下,組織構架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說,國務院有信息化辦公室(電子政務辦公室),但省里沒有,市里也沒有,在執行過程中就會脫節。

  蔣力群:CIO必須注重“三技并重”。第一技,必須對政務有良好的洞察能力和感悟能力。信息化進入跨部門應用已遠不同于單一部門應用,由于政務部門分工、業務特點、政策設計不同等因素,注定是難以出現業務“全才”,因此,CIO需要有對政務不同業務進行梳理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又有創新優化的想象力;

  第二技,必須懂得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所在,對網絡、系統、安全等方面的關鍵點要有清晰的認識,對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有較敏感的感受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圍繞應用需求,判斷信息化深入、普及的趨勢和著力點;

第二技,必須懂得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所在,對網絡、系統、安全等方面的關鍵點要有清晰的認識,對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有較敏感的感受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圍繞應用需求,判斷信息化深入、普及的趨勢和著力點;
  第三技,能正確判別信息技術與傳統作業方式的最佳結合點和實施方式,如果一味提倡用信息技術替代傳統作業方式,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浪費甚至是誤導,CIO應該有順勢而為、綱舉目張地推進信息化的策略。

  對于服務型政府CIO的技術能力與管理能力,應該如何看待?

  楊大寨:作為CIO,除了具備信息技術知識的能力外,CIO要學會管理工作,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團隊,也要管理好信息資源。技術和管理,相輔相成。

  呂明:政府在改革過程中,對信息的需求不斷變化,這就要求CIO擔負起復合型的任務,這種復合型任務既要符合黨的政策、法律法規,又要懂計算機專業和信息技術專業,包括采用哪種手段、網絡技術、信息技術、軟硬件等。

  現在政府CIO隊伍人才缺乏,很多是行政主管直接來管。這些人對行政工作熟悉,但對計算機技術不熟。有些單位聘用地方的計算機技術人員,他們雖然懂技術,但對政府工作不熟悉,也是矛盾。所以要求CIO是復合型人才,能正確把握政府的發展方向,又能把握整個電子政務科學合理地建設、整合資源。

  蔣力群:我同意呂明的觀點。政府CIO要既懂技術又懂政務的復合型人才,這樣可以從新的視角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同時,信息化一定要圍繞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的中心工作和緊迫任務,緊追共同目標,服務大局,高舉主流紅旗,才能在領導和大家共同關注的視點內,體現出信息化的應用作用,才能匯聚和得到更多的工作資源,才有可能形成有利于電子政務的“大氣候”。

  建設服務型政府確實需要信息化人才,我們可以稱其為CIO。有人說電子政務領域的信息化人才培育有兩種途徑:一是政府業務尖子通過學習信息技術,成為政務和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另一種是技術骨干通過學習政府業務,成為信息技術和政務的復合型人才。但事實告訴我們,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信息化人才遠非這么簡單。原因是上述兩種途徑都不能自然而然地培育出一名成功的CIO。

  諸位認為當前政府CIO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

  楊大寨:從目前電子政務建設來看,強調服務和融合,因此,電子政務建設一定要做好規劃,才能高起點做好系統建設,要將電子政務建設和經濟工作建設融合起來,整體考慮;同時電子政務要發揮作用,一定要做好電子政務的推進工作,因此CIO一定要會協調方方面面的關系。

  呂明:如今,國務院設定了電子政務辦公室,這是電子政務走上正軌的信號,有利于各級政府進行有效的組織構架設定。我個人認為,一個信息主管的價值與發揮空間,和國家信息化的整體發展是分不開的,不能拋開其他因素單獨地考慮CIO的個人能力。

  蔣力群:當前,CIO應注重考慮成本、成效、風險三個因素。現在許多單位注重成效,但忽視成本,尤其是忽視風險。通過對電子政務項目的成功、失敗因素進行分析,發現電子政務項目的風險管理較為特殊,除了難以預測和不可控制的政策等風險因素外,在可控范圍內,主要存在著組織、技術、制度三者匹配度的風險,如果其中一個不嚴密,或三個都嚴密但之間匹配兼融不夠,都會影響成功。

  也就是說,CIO必須關注上述三者自身特點及其之間的關系,只有具備組織(應用架構)、技術(實施架構)、制度(規則架構)的分析、構建和優化能力,使三者自身完整、相互匹配,才能確保該電子政務項目的實施成功。從這個角度講,一個新型的政府CIO應具備“優化應用架構、規劃技術架構、構建規則架構”的特質。

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CIO近階段工作的重點是什么?CIO為此該做好哪些準備?

  楊大寨:CIO近階段工作重點是要做信息公開和信息融合。因為,沒有信息公開,就沒有服務;沒有各業務系統的融合,就不能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蔣力群:在推進電子政務過程中,不斷改變和優化的政務行為方式,必然讓CIO感受到種種“沖突”。目前電子政務對協同推進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協同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需要用協同的方式才能解決。協同離不開溝通,溝通能夠促進協同,加強溝通與協同是優化電子政務發展生態的客觀需要。因此,要成為稱職的政府CIO,必須提升協同能力。

  溝通的主要任務是趨利避害,協同是決定電子政務成敗的重要因素。我們將“協同”區分為協商、協調、協作三個層次(其核心精神協同,即通過溝通形成合力),其中,協商——在于各方達成共同認識;協調——在于各方形成共同計劃;協作——在于各方形成共同行動。

  注重培育和激發相關各方的協同精神。在管理、咨詢、建設、應用等相關方的溝通中,做到“三講清”:即講清戰略意圖,讓大家在同背景下思考,優化工作思路;講清工作難點,讓大家圍繞疑惑思考,完善工作對策;講清實施計劃,讓大家按計劃要求發揮積極性,形成協調的工作節奏。

  呂明:政府CIO現在的任務是幫助政府在整個政務公開、行政行為、網上運行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政府行政行為的可行性、執行力度,包括網上運行機制的建立,信息主管都要參與。比如,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國家法律法規調整的,每一年都要進行梳理,所以要及時地變更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流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以我們玄武區為例,78項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內容,涉及流程1038條全部上網了,群眾到服務大廳辦事,執行人按照哪些程序走,在網上都可以看到,也給所有辦事人有投訴的渠道,避免出現違規違法的現象。

  許多國家很早就在政府各個部門設立CIO職務,您認為哪些國家電子政務開展得比較好?

  蔣力群:我覺得新加坡的派駐制值得借鑒。新加坡各個政府部門及法定機構均設有CIO,且都有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派駐的業務人員,其中少量的部門CIO和一半以上法定機構的CIO直接由IDA派駐人員擔任。CIO和派駐在各部門的IDA人員,業務上直接向提供服務的部門領導負責,技術上向IDA報告。我國政府部門通常的做法是在一級政府或重要部門設立信息中心,明確信息化工作責任人,人員按照編制和業務進行管理。

  我們將兩種機制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各有特點:第一,新加坡的做法比較靈活,人員派駐方式可以增強針對性,將人員擅長與業務需求對應起來,同時人力資源具有流動性,可以根據部門的工作進展和項目完成情況,適時調配派駐人員。

  第二,我們的現行做法是,人員相當固定,CIO對本部門政務接觸時間比較長,往往業務上比較熟悉或精通。目前,有些地方吸收兩者長處,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一種是將CIO崗位拿出來在社會上進行公共招聘,直接將優秀人才投入到CIO崗位上,根據情況確定工作期限;另一種是與相關企業簽訂合同,由企業選派人員入駐相關部門,幫助部門完成指定項目或指定業務,合同期限和人員要求由雙方根據實際情況商定。

  上述兩種做法,前者占用政府編制,后者不占用政府編制,這兩種情況在上海政府部門中已有探索與實踐。

 作者:尹峻嶺



铁牛视频app下载苹果-铁牛视频app下载地址-铁牛视频app破解版ios